close

我們開過一個專題,探討空間。空間何其抽象,從都市規劃,到情侶私密對談都可以視為空間。這次,我還想談談所謂園區的議題。
說園區,其實不太精準,但是這借用的辭彙,現在在台灣,園區成為一個流行詞彙。原因在於「竹科」作為北台灣科技龍頭的一塊風水寶地。但事實上,園區的概念源自「叢聚」,關於這個概念用在產業界與生活中,有何意義?我想開的專題討論一下。

一、從新竹科學工業園區談起
竹科,全名應為「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從竹科管理局上網頁,我們擷取下資訊,作為其背景資料的說明:「民國 69 年 12 月 15 日設立的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是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設立以來即以塑造高品質的高科技產業發展基地為宗旨, 23 年來政府已投入新台幣 385 億元在園區的軟硬體建設,至 92 年止,園區內共設立 370 家高科技公司,大部分是半導體、電腦、通訊、光電等電子產業。」
大致上,可以初步理解竹科的定位。不過,一個疑問是,竹科也才25年多的歷史,在1980年,乃至於規劃的70年代,當時的環境與條件,台灣還是以製造業與加工出口區為主軸,何以能成立此一園區?其背後的營運方式為何?
從台灣自己的網頁,連竹科內的網頁,都看不到這個過程。
事實上,竹科是根據「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組織條例」(1980年發布)、「科學工業園區設置管理條例」(1981年發布)(其他相關詳細法條,可上竹科網站搜尋),簡單說就是有專法在後面作為依據﹔注意竹科的全名,如果缺此法條,則就需要依據既有的工業區設置相關的法規:諸如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加以規範。在促產條例裡面,關於工業區就專設一章,詳列管理辦法,為第五章全篇,為條例的第23條至69條。根據第23條的規定,略以:「工業主管機關、投資開發工業區之公民營事業、土地所有權人及興辦工業人得依工業區設置方針,勘選一定地區內土地,擬具可行性規劃報告及依環境影響評估法應提送之書件,層送中央工業主管機關轉請中央區域計畫或都市計畫主管機關及中央環境保護主管機關同意,並經經濟部核定編定為工業區,交當地直轄市或縣(市)政府於一定期間公告...經選定之工業區,位於都市計畫範圍內,須變更都市計畫配合者,得限期依都市計畫法規定程序變更。」而竹科組織條例第1條則說:「為引進高級技術工業及科學技術人才,以激勵國內工業技術之研究創新,並促進高級技術工業之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以下簡稱國科會)依本條例之規定,得選擇適當地點,報請行政院核定設置科學工業園區(以下簡稱園區)。」第2條﹔「園區之設置與管理,依本條例之規定。本條例未規定者,適用其他有關法律之規定。但其他法律之規定,對發展科學工業較本條例更有利者,適用最有利之規定。」就已經見到其園區的意義與其他法律之關係界定。

以上是從法的觀點看竹科﹔事實上,竹科網站並未寫明的是我們的疑問:在70年代製造業興盛的環境中,何以突然蹦發出一個為了電腦與通訊科技的園區?注意1980年設置時,連個人電腦都沒有,286都沒有,何以?
這一點在06年貢獻卓越的前政務委員李國鼎逝世時,又浮上檯面。竹科設立之前,台灣並無科技業發展概念,當時,任政務委員、也是應用科技小組召集人的李國鼎,預知科技發展的無窮潛力,並排除重重困難,讓竹科在新竹東南方設立。李國鼎的構想脫胎於俗稱「矽谷」的美國加州聖塔克拉那園區,加上他參與台灣經濟發展的經驗,洞悉矽谷由世界一流研究機構培育優秀人才和尖端技術,衍生無數高科技公司,成為全球半導體和電子工業的核心。他認為,矽谷的成功經驗值得台灣效法,即極力培育人才、設立研究機構和寬籌資金,以期提升台灣科技水準、奠定良好基礎。如此經由模仿、移植而建立自己的發展模式,是世界各國開發技術、創新突破的不二法門,台灣當然也無例外。 李國鼎深深體會科技發展必須脫離既有窠臼、引進新思維及新知識,並且適時鼓動風潮,即利用各種機會灌輸「科技產業化、產業科技化」觀念,甚至推介財星民國63年6月號的「舉世無匹的加州聖塔克拉那園區」長文,委由本報譯刊連載,將矽谷成功經驗廣為散布;本報也將這些譯文編印成小冊子,贈送各界參考。當年是威權時代,李先生推廣新知,尚且如此用心;現在是民主社會,行政部門廣開言路,多方溝通,更加重要(以上節錄自THIS IS MY WAY部落格與藍色禁藥部落格)。

綜上所述,在竹科因為兩個工具,猶如穿上御賜黃馬褂一樣,自成一格,日後蓬勃發展:

1. 設有專法規範隔開了既有管理工業區的規範,讓其在投資、聚集等執行上,不受既有法律限制,成為一個新興產業。

2. 肇生之初,有政務委員作為火車頭帶領,使之產業政策得以誕生,配合專法設置,如虎添翼。事實上在台灣目前還有諸多產業都有待政策支援,猶如竹科穿上黃馬褂,但事實上經費有限、要求無窮,竹科如此看來,也只能說幸運使然。

二、園區叢聚的意義
(一)規模經濟
事實上把一批研發、技術、製造生產等部份的從業者,全部聚集到同一塊風水寶地,所來為何?第一個,就是要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規模經濟,就是透過大量供應或需求時,使每個單位成本(大幅)下降後造成的成本降低,帶動獲益上升。在園區裡面,當廠商大量集中時,尤其這些廠商都具有高度同質性,諸如原料供給,可以一次、一地性補足,不需往返多次,或多個地區﹔從此一角度看,若科技業仍維持台灣傳統中小企業散居模式,則無法發揮規模經濟效益,使成本壓低後,開發更多資源。

(二)互動與相互激發
另一種叢聚所發揮的效益,來自於部門互動所激發出來的效果。透過極短的交通速度,快素理解對方思維與資訊溝通,促成創新的產生,這一點我們都是網路使用者,已經足見其威力。在網路或園區興盛之前,學界已經如此組成,透過定期舉辦研討會,或是大學城設計等,都是為此。想想看大學,事實上是一個開放空間,為何他不把各學系、各學院分立(甚至全國分學系設立),而還要維持一個校園?除成本與管理考量以外,激發互動亦可能是一個原因,另,校園旁的學術性社團、書店、咖啡廳等空間之聚集,都不約而同朝向此一理念構成。
我們可以如此認識。當一群人在物理密度上趨近聚集時,如果互動方式因此熱絡,則動態密度亦跟著上升,叢聚、園區所發揮的效益,原理就是如此。但這也不是什麼神秘學大道理,一個男人要追求女人,往往天天黏在身邊,所發揮的也是物理密度促進動態密度的道理。

在台灣我自己初步想到的,除科技業以外,也形塑過類似叢聚而產生規模經濟與互動激發的效果:諸如台大/師大共構而成的大學社區、美食街型的夜市、過去在重慶南路一代的書店街、號稱台北秋葉原的光華商場區等,都具有類似概念。類似叢聚概念,在經濟上塑成規模經濟之效,另,也構成了創意產業的先決條件:品牌與認知度。
當同質性產業業者(或生產鏈各部門),聚集在同一塊地區時,對該區以外者,就會形成『認知概念』,這樣一個稱號與概念,就算該叢聚本身,未必是創意事業從業,但是放在日常生活認識的知識庫內,也都會不自主地構成這樣的認知架構,新竹科學園區,不是如此?

三、創意園區,要它幹麻?
現在透過科學園區,回頭較要說所謂文創園區。首先我想要反思的是,在中國,現在新起一股園區熱,所謂何來?先前在《遠見雜誌》特刊中,報導中國798特區,後,諸如蘇州、四行倉庫等地都紛紛興起園區熱,原因在於促進觀光,也服膺中國開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則:
1. 我們發現園區有宣示性效果,建構一地產業之品牌度﹔

2. 如果以傳統工業區概念,我們發現園區還有規模經濟的效果﹔

3. 如果以互動角度關之,我們發現園區還有彼此刺激的對話效果。

但又發現一個疑問:現在,也就在你我身處網路上,也是一種叢聚與意見會流。為何它不能是園區的概念?或是說,為何園區一定要跟土地發生關聯?難道園區跟農業一樣?我們的假想是:
1. 如果保留互動與平台意味,則,諸如google等,如果繼續研發出更精準與人性化的互動平台,是否未來創意,尤其在數位化與網路化趨勢下,園區意義將打破土地與工業區思想模式,改為網路園區?現在,諸如音樂產業等,幾乎都可以轉化成為數碼,在網路上流通。

2. 另,回到土地或實體展示上,則落實到我們所認知到的幾個大產業群落上,意義為何?該如何規劃?
(1) 在藝術產業上,目前台灣大約只有在諸如華山藝文特區等的規劃。事實上,在國外較注重在博物館與美術館上,不過該類展示空間比較麻煩的是,很多本身就是歷史建物,無法如「工業區」一樣一紙命令、成本需求等原因就遷移聚集,那這可能就要回頭去看,既有的運輸體系,如何促進物理距離。讓歷史、藝術與觀光、交通結合。

(2) 在媒體產業上。事實上在美國,像好萊塢就是這個電影業叢聚的概念,在韓國,李起雄的坡州出版園區,也具類似概念與效益。台灣的出版比較麻煩是,在營業規模與利潤上,屬於長尾,有城邦集團,也有一堆小出版社﹔電視,由於需要規模,屬於通路大、外包給小製作單位的局面,十分複雜。這點我想不到。

(3) 設計產業,事實上設計非常多種類,設計Benq跟設計時尚服裝完全不同。就以單一設計類型來說,也具有長尾特徵:「十公尺高的頭、十公里長的尾巴」,也具有大包與小包關係,未來該如何面對,園區是出路嗎?還是要有新的互動模式?

我想初步回顧,發現台灣長尾、金字塔結構十分明顯。似乎將物理空間聚集一處,光有外型,實在無法處理目前文創業的問題。我們倒發覺兩點:

1. 如何產生新的合作模式,會比園區更實際﹔尤其面對既有的文創業結構,大包/小包並立、大眾/小眾市場並未分流,吃出各自喜好與品味,已經從中誕生新的合作關係,使各自都能發揮長處。在日本,諸如閱讀與電視等,都具有大小眾各自特色,並開始合作,乃至於跨界(原作小說─電視─電影─音樂CD等一條生產鏈),台灣雖將文創業視為是一個未來產業與口號,但並未提出多層次的發展謀略。

2. 專業倫理的建立,擺脫代工與黑心產品的「一次性獲利」心態。配行上述第一點,才能真正發揮綜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