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本想掠過這一篇。不過昨天還是想到一些東西,跟大家想想。
丹麥人很少,約台灣1/4弱,加上幾乎平地的地形,土地肥沃,於是農業十分發達。
但是地理條件不是農業成功的唯一條件,人文環境不允許,還是無法發展,諸如中國到後來人口大增,繼承制度割裂了農地,每個人都分到一點點,於是無法跟美國這種農業生產模式對抗。
其他詳細的資訊可看雜誌。

農業跟CCI有什麼關係?
台灣一些偏遠鄉鎮,有一些開放式農場,諸如採草莓,或是接觸一些動物或植物。
但是那僅止於觀光,一兩日觀光而已。事實上,如果一個農場能如度假村一樣,讓家族進去住幾天,讓小孩子直接餵養動物,或是讓一個校外教學進駐,觀看植物生長,或是一頭母豬生小豬的過程。
當看到生命直接誕生的過程,會比錄影帶的激發更強烈,也當然比閱讀更強烈。
台灣人的知識很多來自於書,表面上很博學,事實上早就跟實際生活割裂,當書沒寫的,就不知道﹔甚至當對書厭惡(考試領導教學)時,對世界也就厭惡。

==========
一家豬肉合作社 抵一個台積電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01 期
作者:劉佩修
   
 
 
  高科技務農,讓從小學鋼琴和芭蕾的少女,立志當農夫!

距離哥本哈根兩小時車程的養牛農場,十一歲男孩凱士伯(Kasper Ljungberg)雙頰被冷風凍紅,帶著一絲靦腆笑容,他告訴我們:「我立志當農夫,而且我愛機器,我喜歡開著它們在農場裡到處走。」他父親是這座農場主人的雇員。

而在另一名農場主人麥可.尼爾森(Michael Nielsen)的家,我們也聽到同樣的回答。麥可有兩個女兒,從小學習芭蕾舞與古典鋼琴,當我們問大女兒將來想當農夫嗎?十三歲的她不假思索回答:「Of course !」

在世界上許多地區,農夫是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群,但丹麥農夫卻擺脫這種宿命,關鍵在於,丹麥農夫是一群熱愛學習、樂於分享、擁抱世界的科技農夫!

高科技高產值 五個人管理四百五十公頃農場

麥可帶我們參觀他約四百五十公頃大的養豬農場,包括豬舍、污物處理槽與大面積栽種豬隻草類食物。麥可與四位員工,五人就能搞定這麼大的農場,因為他們有電腦與先進農具機做幫手。在丹麥,因為廣泛使用自動化飼養設備,一百公頃以上的農場占總農場數一七%。

進入麥可的豬舍前,我們每人都穿戴全身防護設備並消毒。這個農場專門生產三十公斤以下豬隻,共約四千五百隻,依豬隻年齡分成二十四個區域。進入母豬的「坐月子中心」,每個格子內躺著一隻母豬與一、二十隻剛出生的小豬。由於每隻豬身上都植有晶片,包括剛出生的小豬,因此麥可能夠利用電腦監控豬隻行蹤、身體及進食狀況。電腦也會依據豬隻需要,調配適當的營養成分,透過自動化系統輸送至每個豬槽;電腦亦可控制豬舍的溼度、溫度、空氣與陽光。

母豬坐月子中心內,一位十六歲漂亮女孩正抱起剛出生的小豬,一隻隻植入晶片。她在城市長大,去年夏天剛受完基礎教育,因為對飼養動物有興趣而進入五年農業學校就讀,在學校學習八週理論後,便來麥可的農場實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