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光園地是當兵時最希望的一天,也讓我們用喜吱吱的心情迎接高教崩潰
畢竟,有死才會有生,有火才會有火鳳凰。
這篇讀者投書突顯幾個問題:
1.所謂知名國立大學,可能具有學閥問題
2.部份新興的私立大學,間接開始社會教育
3.未來,我想功能性會越來越區分,高教將會有不同面目.
==============
2006.12.07 中國時報
高教界的死亡遊戲/魏光莒
最近一年來,教育部已正式啟動我國高等教育「評鑑及退場」的機制。在我國高教發展史上,這是一件有勇氣的首創之舉,對我國高教的未來發展,影響更是深遠。然而成效究竟如何,卻值得觀察。
在評鑑過程中,教育部委請各學門的「評鑑委員」,將針對各系所的辦學績效進行評比。其結果,有「通過」、「待觀察」與「不通過」三種等級。而「不通過」者,將直接勒令其停止招生,情勢頗為嚴峻。這種強勢的評鑑方式,其好處是很直接的,明顯有利於對「怠惰者」的淘汰,有利於學界的自我要求。高等學界,似乎戰戰兢兢起來了,也較有活力了。
但這其中,也隱藏著不少問題。各大學,開始著重立即可見的「業績」;各學系為求表現,也到處申請計畫案,籌款辦活動、辦學會。教授之間,也忙著到處結盟、串聯,互撐場面。這樣做,確可在較短時間內獲得顯見的成績。但教授們的員額及精力是有限的。很自然地,在教學上的用心分散了,研究議題的範圍縮水了,厚實的學術成果少見了。
或許,這些都是「必要之惡」。所以,變淺、變薄的學術著作,偶而累死的幾個教授,學界也多默默接受了。不過,最需要慎重評估的是,此舉會不會適得其反?強勢評鑑,是否反而會阻礙台灣高教界的真實反省與進步?
這是因為,在評鑑的過程裡,佔有優勢的仍是發展較久、勢力較大的一些大學。發展得久,歷屆師生徒眾甚廣,在學界中隱然的力量驚人。尤其是老國立大學,教育資源一向雄厚,且評鑑委員們可能早與該校、該單位,有過密不可分的公私關係。我們幾可預言,同樣是那一群學校與科系,最後仍會有其「不可撼動」的地位。
但我們卻不應忘記:這些「領先的」大學,因過去四、五十年也一直站在「主導者」的位置上;今日最該為台灣高教水準之落後來負責(試問,為何台灣沒有一所大學,排得進世界的百大之列?甚至還落後亞洲鄰國)。但是,在這一輪淘汰賽裡,這些老大學卻依然是最安全、最不易被檢討到的一群。因為,相較之下,它們永遠比一些「新興大學」的成績要好,永遠可以勝過「後起步」的科系。
這樣的評鑑,對我國高等教育真有幫助嗎?新興大學顯然又將成為國立大學的「墊背」而已。雖然教育部並無此意,但整個「評鑑」的實質結果,似已可預期:藉著淘汰一些新興私立大學、一些新興的學門,再延續了少數國立大學的「權威地位」。
其實,國內近十五年內出現的「新興大學」,不少是民間自行籌資興辦的「私立大學」。整個來看,它們的功勞並不小:一、比起國立大學,它們拿國家的教育資源最少。二、它們有較清楚的社會功能,常負起各地方層級人士的再教育。對社會中堅人才的提升,對業界的服務,是很直接的。三、晚近的新興私立大學,已開始出現一些本土型的新學門。而且,這些新興大學也是本土博士班培養出來的年輕學者們,主要的聚集之地。
因此比較起來,新興「私立大學」,花了最少的社會成本,又發揮了重大的社會教育功能。不得不承認,這是台灣社會裡一股重要的穩定力量。而且,一些新興的大學,原本期望能往「小而美」、「精緻創意」的方向走;而這也代表台灣學界一股清新的希望。現甫站穩腳步,卻忽然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實在讓人於心不忍。
我國教育政策的研訂,近年來可謂一路坎坷。十年教改後,補習班不減反增,已有「失敗」一說。推動師資培育,也與社會實況有距離,製造出許多流浪教師。這次,又開始著手整頓高等教育界了。雖然用意良善,但不知是否已思考成熟?是否有隱藏的盲點還須再釐清?
「評鑑」這件事情,攸關我國高教未來幾十年的發展,這個機制,到底是否有效,能否導引高等教育的良性發展,社會應該持續關心,廣為討論。
(作者為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