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什麼樣的條件下,進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這一點我倒從未聽人說過。聽過比較多的是,一開始就去界定什麼是文化、什麼是創意,然後搜羅各家說法(學界的、官方的或類似UNESCO的),一場大雜繪之後,好像我們的文創就成型。
事實上定義與沒定義之前,嚴格說我們都弄不清楚。
我自己是學社會學的,社會學的肇起,受到所謂工業革命,以及與工業革命伴隨一起萌生的「現代」生活刺激很大。在19世紀中業,當現代國家、現代交易制度、現代教育….漸次出現,並且彼此勾連成為更密集的體系,以及世界觀之後,才出現對這種世界的反省,很多人統稱它叫「現代性」,一直延續到現在如英國的Giddens還是很愛用這個詞彙。
文化創意產業,也是晚近才成熟的產業概念,在冷戰時期以前,有文化、文化政策(NAZI十分重視),但卻沒有文化產業。有商業運作模式介入的文化「工業」,卻沒有文化產業。
簡單說,時間前後看,先有了現代社會與現代性,然後才出現文化創意產業,那更直接的要看,現代社會的土壤上,長出了一株「文化創意產業樹」,當然也長了很多棵樹,如科技之樹、知識之樹,那我們集中的想看,文化創意產業,跟現代性的土壤之間,有什麼關聯性。
一、現代社會狀態
現代性對社會學是大哉問,可以說到今日,社會學還在認識這個世紀性的議題。我們無法給一個「現代性」的終極定義,事實上定義也無效。不如回到一個最基本的概念上,去認識現代性,然後再從此延伸到文化創意產業上,比較清晰。
我想藉由涂爾幹(Emile Durkheim)[1]的「社會分工」觀點,加以剖析。
涂爾幹在看中古世紀轉型為現代社會勞動時,他認為關鍵在於分工方式的轉變。在過去,是一種獨立分工的條件,他稱之為「機械連帶」,各個家庭、都市、國家,可以獨自完成生活所需的所有勞動,社會各部分之間在彼此需求、功能互動上並不緊密依賴(相較於現在的分工方式)﹔但是在現代的勞動條件裡面,由於更細膩分工的出現,形成一種「有機連帶」─像人體一樣,各個內臟具有高度專門化的功能,但是若彼此分離,則無法單獨生存,同時,更重要的是,在彼此專司其職之前,必然有些高度共通性的東西,指揮著彼此、也統合著彼此專門化的功能,使得整體社會得以安然運作,甚至超過中古社會所產生的效能。
具有共通性的東西這一點,是有機連帶中最關鍵的要素,涂爾幹在書中一直強調。因為缺乏此,就算專司其職的各部分有通天本領,整體仍然一盤散沙、甚至根本不是一個社會。
所以在現代社會裡面,涂爾幹認為,像共通性的規範、互動溝通更為重要,因為這些才是統合社會唯一個整體,並且發揮更高能力的先決條件。
後來社會功能論者的譬喻,或許會更為清晰:在最遠古,從事醫療工作者就是巫師,他們甚至認為害病就是卡到陰,所以治療工作是兼具「趨魔儀式」與「身體治療」雙重工作,再晚一點,醫師的職務獨立於祭師之外了,但是他仍身兼很多工作於一身,到現代社會,醫療工作十分細膩的處理:有醫師(還要分很多科別)、專職照顧的護士、藥劑師、護士外的看護人員、研究人員(分研究藥或醫學技術等)….等,但是這一大堆不同角色者,其實都統一在整個「醫療體系」裡面,並非彼此獨立無關。
把這個認識觀點─有機連帶─去認識我們的生活:於是我們更有個性[2],更專注在我們有興趣、也專門的領域,這一點到現在已是常識,甚至從工作領域延伸到休閑娛樂─諸如我們娛樂越來越個體化,有隨身聽、個人電腦等,更加速我們追求自身特色、個性的趨勢。
到現在探討現代生活娛樂面,很多出現所謂的「迷」、「族群」文化,事實上就是將過去分工部門之核心概念,延伸到娛樂面而已。於是,我們出現了一個關於娛樂的分工理論:我們現在的時代已經沒有「高收視率」,只有「分眾」的收視率。
但是為了自己、為了個性、為了特殊性,是社會外在的表現,事實上我們很多地方更需要共通性的要求,於是像對法律更錙銖必較、走到捷運車站更多書寫清楚的文字與圖示、金融交易講求明確符號、公務體系講求清晰與白紙黑字….,為的是在極其複雜的分工之下,很快與明確地獲得共識。
很多學說指出,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必要之惡。
二、現代性的困境
這個必要之惡,除了在生活方面更要求明確性之外,另外一個更大的,則在於相互了解越來越不容易。這一點也是我們探討現代性與文創業困境的主要觀點。
當一個社會日益分工,乃至於到娛樂面都高度個人化時,意味著當遭遇的共通處除了明確以外,共通處本身也會越來越少。簡單說,惟有少、明確的共通事務,才能作為眾多不同興趣的交流基礎,但是這些東西都要極為簡單而明確,否則非常難認識與判斷,因為:一旦超越簡單層次,偏向某個團體時,意味其他團體根本無法理解對方說什麼。
所以簡單的回顧,我們的生活像活在戰國時代,大大小小的「職業分工」、「生活族群」、「娛樂事務」充斥,而每個團體裡面,也互動出各自的辭彙,於是,如果不參與該團體,實在難以靠推想、猜測去理解她們在想什麼。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學術,在學院,由於自成一群,在慣用的概念與詞彙上遠超過學院外的生活者,像醫學報告、法律訴狀、化學測量用語、財務金融報表等,各自都自成一格,各自有各自的暗語[3]與行規。
現代戰國時代,作為現代社會特出的特色,自然也繼承到文化創意產業的土壤裡面。
在此一條件下,我們發現,如果不刻意認識、試圖找到新的平衡關係前,不只在社會各個角落,也在文創,已經發生各式各樣的困境:
1. 在分工鏈上:主創意發想,產製以及銷售等端,由於各自習於過去的「暗語」與思維方式,一個是難以理解彼此在想什麼,一則是重複過去慣有的思維方式,難以站在他人立場想事情。
2. 創作/產製陷入過去刻板印象的世紀鬥爭。在20世紀論文化工業時,往往將藝術與大量複製對立,並對文化品以工業模式生產十分不安,直接就造成創作端不願與市場經濟互動,以及市場經濟與藝術之間的對立。
3. 大眾與小眾、或俗民與精英之間的對立。尤其在現在娛樂戰國時代可見,為了大眾生產與為了單一族群生產的產品,在設計風格,乃至於後來的推銷方式和詞彙上,都非常不同,並且當你掌握她們的辭彙與思維方式後,就能開始預測下一波,意味已經建立慣性,以及看到自身群體的個性。
總體而言,現在面對的狀況是,文化創意產業不過是一個總稱,事實上它包含著既有文化事務、媒體娛樂(分眾與分層次)與新式娛樂形式等交雜而成的。在這個被視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中,各自產業,乃至於各自產業之內的派系,都獨具性格,並具有高度的自我認同與群內語言[4]。
相對的,在派系之間、產業之間,分工鏈不同部分之間,反而因此特徵,分化的日益嚴重,尤其,當缺乏一個整合機制─各個層級都需要他的統合者,諸如不同群體之間的、分工鏈之間的、產業之間的、文創業與其他社會部分之間的─時,互動、互認知、共同參考架構與語言詞彙等,就日益艱難,更造成誤解、不耐與分裂的產生,社會能量,也可能在這個空轉下消耗,而不是產生綜效。
所以非常弔詭的是,當同一個合作鏈上的彼此,卻因為不同語言與認知隔閡,甚可能造成仇視對立,就像管弦樂團長號與小提琴仇視一樣,違背了分工最基本的原則,更可能是:文創這個樂團缺乏指揮,在各自為政、力求表現下,各部門彼此對立。但是更根本的是,單一長號部或小提琴部,都無法稱為是管絃樂團,更無法發揮樂團之效。
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分的趨勢,從上面歐洲對於分工論的考察,事實上是因為過去統合的前提,也因為需求的增加、效能增加的要求,繼而造成從一個工作交雜的部門中,再切分出詳細的功能角色。
娛樂類似,當70年代具有40-50%的高收視率後,人們由於技術與需求的要求,發展出各是更個人化與個性化、甚至客製化的娛樂工具後,更造成娛樂碎裂化,以及個性的突顯化,以及透過分眾後的共同喜好,再構成的生活族群化。
但是在這個趨勢中,仍看到一些特點:
1. 金控的啟示。不只在台灣,在美國,過去像保險、銀行、投資等部份,雖然都是金融,但是彼此分立,法律也因分力而分別列管﹔但是因為新的趨勢再度出現,這些金融商品又整合,現在我們稱之為金控公司,除便利消費與投資者外,更重要從整合式的投資中,尋求避險與新商機(但是今天,我們仍有保險、銀行…甚至服務更加細膩,惟更上源開始整合而非分立)。
這一點,或許可能成為未來文創的趨勢,娛樂,的確是越來越分眾化,但是很多地方可能更仰賴統合,像最近兩年出現的長尾效應,透過網路,讓大小眾既分流又並存,而分眾化趨勢並未消失,惟搜尋工具、庫存工具更為整合而完整。
2. 政府的定位。在現代國家出現時,社會學家如Weber就看到,政府這種機構,將朝向日益體制化、不斷擴張層級機能,也就是不斷龐大化的趨勢。現在,比Weber又更前進了100年,這個趨勢當然有增無減,尤其面對不斷冒生的現象與需求,在政府分工、業務與法律制定修改上,更為繁雜而迫切。
此一條件下,思索政府與文創業發展的關係,我們如此認識:政府如一台遊覽車,由於體積龐大,連轉彎都十分吃力─需要廣大的空間、能量與時間磨合[5],尤其當一個國家以大政府推動政策、與社會互動時。所以如果文創是一個更為靈活、可能過段時間就會調整產業範疇與內涵時,政府如同遊覽車的特色,面對產業、民間需求、變革時,貌似功能龐雜的體制,究竟有多少動能?
四、試圖找出路
在此簡單的對現代性土壤與文創作出路的探討。我們認為,找出各個層級之間的統合者,是最為迫切的一點。這一點也服膺涂爾幹對社會分工論的觀點,因為,一個高度分工與有機連帶的社會,作為統合者、調節者的角色非常重要。猶如身體器官功能,唯有透過大腦調節、以及各個血管與微血管間的物質傳送,才能維繫人體這麼精巧的組織,社會若是類似人體的組織,自然缺不了這個。
而關於這個統合者角色,究竟該有什麼面貌呢?
1. 它是一個居於上的:這一點像古代的上帝觀念,俗世爭議與疑問都由祂解決,因為人是神創造的。延續到現在,如司法體系,乃至於領袖,都仍具有這種至高無上性的特徵,很多事件也依此習慣交付裁決。現代政府,對國民也一直建立這種信仰的基礎,要人民服從法律與體制。
文創業在合法性、自身行規建立上,頗需要此一特色的角色。
2. 它是一個介乎其中的:這比較屬於水平觀念,該角色諸如策展人,身兼不同部門之間的溝通者,它不只要會一種「暗語」、「行話」與「群體思維模式」,並且要在諸團體、分工角色上進行調節與整合工作,一則化解既有刻板印象,一則創造效能。當然一如上述,這個角色最好在各個層級都有,諸如:文創與其他產業之間[6]、文創業內不同產業之間、單一產業內不同生產部分、娛樂戰國時代的諸風格族之間等。
五、Blog中哪裡可以看到上述言論的延伸或實例?
1. 分工鏈─文創荷包蛋理論: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7929796
2. 大小眾關係─長尾效應與: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135610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285766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9287139
3. 目前政府推動文創計畫,以及未來統一的文化觀光部規劃﹔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7929988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372981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389991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390100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391576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564404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547900
4. 策展人的誕生與角色分析﹔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8285775
http://www.wretch.cc/blog/ccindustry&article_id=9011634
--------------------------------------------------------------------------------
[1] 涂爾幹,19世紀到一次大戰時法國社會學肇始者。從德法英等國的哲學、人類學、經濟學等,薈萃成自己關於社會的看法。學理始終圍繞在,社會構成如何可能,以及社會構成條件的分析。他的博士論文就是《社會分工論》,已經將一生學術基礎預作宣示,認為社會構成之關鍵就在集體意識上。在他晚年對宗教的考察,更是歸結出圖騰崇拜、氏族、儀式等元素,以最原初的考察,理解複雜社會的構成基礎。思想廣為影響後世社會學科者,諸如美國功能論、象徵互動論、法國符號學與神話學等。
[2] 個性,或個體性,實在也是社會學創造時的大哉問。延續上述對於專司各職,日益專門化的趨勢。事實上現代社會比過去更容許,甚至鼓舞每個人的個性與選擇,諸如自由戀愛與婚姻便是一個例子。然而不能過度詮釋的是,個體性的尊重,涂爾幹自己用的辭彙是「個體主義」,並非個體百分百可任意而為,而是在某些規範基礎下去突顯自己個性,即「有限度的自由」。關於個體性探討,社會學家Simmel更多,連Weber也看所謂的現代學術與社會學本身時,也稱其為「個體性概念」。
[3] 暗語是社會學或人類學等用來稱呼一個團體共通語言(時常外人聽不懂)的概念。暗語可以是黑道的切口,也可以是少女們彼此交心的語詞。
[4] 這裡所說的語言,並非所謂的中文或英文這種語言,而是上述所說的暗語,行話,透過它,很快可以讓互動的彼此判斷對方是不是同一掛的。
[5] 此尚未探討到所謂結構洞問題,簡單說就是三不管地帶。政府由於權責要劃分清楚,依法行政,當三不管地帶,則成為孤兒,相對,當三管地帶時,那可能出現法律爭議與各單位之間的角力。很多時候,推行公務往往在不同單位之間的政治關係之間耗掉很多時間與精力。
[6] 像李崗奔走科技也尋求資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