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介紹過的漢薩同盟 以及WIKI百科上的漢薩同盟介紹
不知道是否能給予我們讀者一些啟示。
地球村發展到現在,出現一個狀況:如果以國家為單位,發現國家內的市鎮,呈現一個不均等發展,諸如倫敦、巴黎、紐約,都成為大都會區域,即在區域的核心帶,具有國際知名度與高度能量、消費水準,反之,再「大都會地帶」以外的區域,發展遲緩,甚至被都會地帶吸納能量─人力、資金等,所以最後出現一個反物理的現象:都會到都會之間的,反而短於都會到鄰近鄉鎮的問題。
矛盾?比如高鐵開通的話,台北到高雄最快1HR,事實上現在作飛機也不用1HR,相反,台北到桃園縣某處,由於缺乏便捷的交通,可能物理距離短,但實際通勤時間卻多於台北─高雄之間。
背後原因在於,都會之間有高度需求。
現在,透過交通工具,乃至於網際網路的崛起,這個現象會更為明顯。諸如倫敦到紐約,這種北美─歐洲的資訊流,遠高於非洲諸國之間的交流,形成一種不均等分配。如果以這種流的次數繪製成一個世界地圖的話,歐美、其次東亞(如日本與中國間的幾個大都會)將會獨大,逆反物理空間的原始分布。

此一世界趨勢條件下。漢薩同盟的啟示,我覺得在於,12世紀開始北德的這幾個重要商業都市─諸如呂貝克、漢堡等,因為貿易起家,但底下就是封建制度與尚未大一統的德國。在城市兼莊園經濟下,跨域聯盟的需求遠高於現代國家的需求,於是以都市為單位,建構出一個以都市為名的聯盟與法律型態─諸如漢薩裡面有「呂貝克法律」作為約束,而一旦面臨北海海戰,也是動員都市與諸侯的力量,而不是『德意志帝國』VS『英格蘭帝國』之分。
當然,當19世紀後現代國家崛起,漢薩同盟就快速衰敗,由亡於集國家權力至頂點的希特勒手裡。但是,諷刺的是,當現代經濟走到當下,城市因素又因為分配,漸漸形成都會經濟與新的莊園型態─週邊衛星城市把能量都彙聚到核心都市裡面,於是我們會不斷聽到上海,卻聽不到上海週邊都市的聲音,我們會聽到台北,但是聽不到桃園八德、北縣深坑,我們會聽到紐約島,但是很少聽到紐澤西州….。

結合我們SPACE ISSUE1、2分別從台灣縣市,以及台灣為處東亞的角度談經濟,這裡,我想把都市的空間定位,變的伸縮一點─都市,諸如大台北地區好了,是一個雙重概念,它既是台灣的台北,服務業與金融、資源高度集中的區域,又是亞洲和世界的台北─它急欲要知道自己跟上海、東京、首爾、馬尼拉、吉隆坡有什麼不同,但是又怎麼跟她們合作。
甚至在未來,亞洲這些都市有無可能,類似北德漢薩同盟一樣,結成一個亞洲都會間的聯帶與分工,尤其我們能找到這些都市之間的共同利益、文化共通性與結合必要。但同時這也意味的,國家的定位又將遭到評估。
事實上,國家的興起伴隨的是民族主義,所以建構國家對於「民族認同」這一點是十分必要的一件事情,當然民族認同或主義,很容易偏向仇視與對立,但是到現在,當「流動式」經濟與生活,日漸成為主流,商人們高唱「世界是平的」(但也有人說:世界是平我不平)時,國家的必要性一再被遭到挑戰。很多時候,升斗小民注意的是她們吃飽與否、初戀情人,反而對一個國家概念、民族必要十分淡泊而不清楚,國家成立與歷史使命,在生活機能上,很多時候不如一條「台北市捷運系統」來的重要。
如果,未來朝向都市聯盟與流動經濟的話,以國家為主體計算、計畫,是否是文創必經的一條路?有待檢驗。不過若真有此一天,則可以預見的是,聯盟內因為共同利益與流動穩定性,勢必視戰爭與仇恨是一個阻礙,必須不斷化解,也需要建構更完善的內規(如呂貝克法律),約定各個成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