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時每週一利多的專題,談一個最宏觀的台灣問題,『悶』。我截選幾篇文章就好。
台灣有個問題,很愛怪政府,然後鬱悶,但是忘記了,我們不是專制社會或印度喀司特社會,我們每個人多少都是個行動者(至少在民主社會中的基本設定)。『我無足輕重』的理由,然後放棄任何機會,在怪東怪西,是一種逃避。
台灣問題如果說政治,我倒決的是缺乏監督機制,如果是總體社會,第一個一定是教育的破敗,昨天還看個新聞,2000年教改以來,補習班倍比成長,試想,現在比我們以前教育更封閉、瘋狂,未來文創如果在這塊土地上搞,現在就夠難了,以後這種教育體制培養長大的,更難。
中國,現在很多人流口水,他們上演很多諸如包青天、計畫經濟的戲碼,我是真的不敢恭維,以他們槁文創來說,據說他們公開承認,在模仿台灣槁文創的方法,最主要就是蓋園區,...中國一聲令下很有效率,因為集權制度,但是那下面多少扼殺權利,權利在下面就是創意,想請問,台灣音樂團體這麼多,你聽過多少中國的樂團?
談到中國,又想起兩岸政策,現在台灣認為經濟出路就是走向中國,但是,這絕對是一條路,但不是唯一的一條。我想起韓國,韓國的文化作品外銷,最大傾銷國之一就是台灣,其次諸如美國等,也想改編他們的作品,他們沒有『中國這麼大的市場』,還不是嚇嚇叫,
另外談到領導人,我們似乎還在寄望有個聖君,而不是寄望有良好體制。李國鼎、孫運璿只是台灣算刮中樂透彩,哪有天天過年這種道理?要有,早就有,也不會等這麼多年。
台灣的未來,是阿根廷或菲律賓化?還是可能有文藝復興呢?
==========
中國時報 2007.11.26
10年後台灣圖像
本報訊
還記得這首歌嗎?「誰能不顧自己的家園,拋開記憶中的童年,誰能忍心看他昨日的憂愁,帶走我們的笑容…。唱出你的熱情,伸出你雙手,讓我擁抱著你的夢,讓我擁有你真心的面孔,讓我們的笑容,充滿著青春的驕傲,讓我們期待明天會更好。」
廿二年前,音樂圈合錄這曲〈明天會更好〉,成為華語流行樂壇史上最成功的公益單曲。在那個尚未解嚴的年代裡,幾乎沒有人不相信,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美好年代 共同的驕傲
廿二年後,一位網友在網路上寫下一段話,「聽到這首歌真教人感傷,對我而言那代表一個充滿希望、活力和愛心的年代。不知是否因為年華老去,只覺得現在的台灣充滿忿恨、絕望和無力感。」
在我們製作〈台灣希望二○○八〉系列專題的過程中,經常伴隨著這樣的嘆息與憂慮。官方統計數據不經過累積,看不到原來國家財政竟到如此惡化,貧富差距已擴大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不走進現場,不知道原來台灣真的有那麼多人,過著兩個世界的生活。
這樣的現實,就像大塊文化負責人郝明義所形容的那樣:「過去十年來台灣的各個面向,普遍有一種呆滯中逐漸灰暗化的感覺。」他認為,現在已到了一個臨界點,未來十年的台灣,會像他說的「急遽墜落或者翻轉上升?」這是很多人的疑惑。
每況愈下 集體的焦慮
根據本報最新做的民調,只有百分之廿的受訪者認為,十年後的台灣會變得更好,卻有高達百分之卅四的受訪者相當悲觀,認為台灣的未來會比現在更差。即使在五十位意見領袖的訪談中,肯定台灣未來十年會更好的人,也不不到半數。
為什麼他們認為未來十年會變得不好?他們擔心的是什麼?根據本報的民調顯示,一般民眾未來十年最擔心的前五大問題是:治安、教改、青年競爭力、貧富差距、和官員貪汙;而五十位意見領袖最擔心的五大問題卻是:貧富差距、經濟停滯、族群對立、教改失敗和財政破產;其中有兩項是他們共同的擔憂:貧富差距與教改。
八月間才出版《台灣農業觀察─江湖在那裡》的作家吳音寧黯然地說,走過印尼、印度、美國金融重地的紐約華爾街,她處處碰到伸手乞討的流浪漢,如果台灣的貧富差距再擴大,她預言,「台北也會出現一大群討錢的人。」台大教授夏鑄九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將造成「社會片斷化」,社會分成一塊一塊的,國家只照顧某些族群的人,卻放棄了某些人。
迫切問題 就迫切解決
十多年前從越南到台灣的陳鳳凰,是第一位嫁來台灣拿到碩士學位的移民女性,她說,十多年前剛來時,覺得很安全,即使晚間上街都感到安心,現在只要身後有人就害怕會不會遭到搶劫,她直率的說,越南姐妹們講起來大家都怕,她們以為只有貧窮國家才會發生搶劫,「台灣好像已經邁向貧窮國家。」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更憂心,「台灣恐怕會像過去的巴西一樣,面臨國家破產、社會崩潰的窘況。」
而教改為什麼成為一般民眾與意見領袖共同關切的問題?「小四生不會加法,小五生不會減法,國中生不會英文,高中生不會分數加減,大學生程度太差。」這是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的憂慮。
還有不少受訪者,看到我們的問卷,一路打勾,他們說,「這些問題,都會是未來十年面對的大問題。」問他們那一個最嚴重呢?他們的答案也很簡單,「每一個都嚴重啊。」
那麼多的問題,那麼多的擔憂,我們該做什麼、能做什麼?才能讓台灣更好?作家張大春說:「遠見欺人,迫切的問題就迫切來解決,不需要太遙遠的遠見。」郝明義說:「既然台灣是一個民主社會,我們就該努力逼使執政者面對他們應該面對的問題,不給他們反智的機會。」第四屆全國冠軍米得主崑濱伯說得更淺白:「認真對待自己的稻田,其他的就交給天公伯仔去決定。」
的確,台灣人永遠有這樣的韌性和生命力;在我們的調查裡,還是有百分之五十九的民眾對台灣未來懷抱希望,而且,還有百分之四十六的民眾願意為台灣未來採取行動。
中道力量 必能再發光
每一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沒有人有絕望的權力。」這幾年一直投入社區營造工程的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說,若要為台灣整體社會打一個分數,至少是及格的,「因為有一群默默無聞的人,不論藍綠如何對立,都堅守在各角落,為這塊土地奉獻一己之力。」只要壯大這股中道力量,台灣的未來希望無窮。台大醫師柯文哲也說:「從歷史眼光來看,台灣過去五十年也許歷經逆流、緩流,但從未停止進步。」
那麼強的信心,那麼多的希望,台灣明天如果要更好,就像夏鑄九說的「靠政府沒有希望,要寄託於台灣社會」,管他政治怎麼變,政府怎麼換,替未來十年台灣描繪圖像的人應該是你是我。
請問您擔心不擔心台灣未來十年可能面臨這些問題?
========
中國時報 2007.11.26
沒有青年競爭力 就沒有青年未來
本報訊
「窮,不能窮孩子,更不能窮教育」是全民共同的心聲,從本報所作的民意調查中也顯示,憂慮教改失敗與青年人缺乏競爭力的比例,均超過七成,兩者並列未來十年十二項擔心議題的第二位,僅次於首位的治安惡化。
「政府當局再不好好規畫,未來十年,台灣逐漸浮現的青年缺乏競爭力問題,將會變得很嚴重!」前教育部長、中國醫藥大學校長黃榮村疾呼,面對全球化趨勢,這是政府當前必須劍及履及、刻不容緩解決的重大課題。
「台灣環境愈好,下一代卻愈沒有競爭力」,積極推動「思沙龍」認識世界局勢講座的成大校長賴明詔認為,台灣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年輕一代沒有國際觀,不喜歡出國唸書,畫地自限,缺乏競爭力。他建議年輕人應拓展視野,「知道外面的世界。」
經濟學者馬凱坦言非常擔心台灣青年缺乏競爭力的問題,「我們青年的觀念、努力程度等,在國際競爭上都很低,也遠不如過去,」青年競爭力沒有上來、青年便沒有未來,國家如何有希望?馬凱痛陳,包括教育制度、學風、教育者的心態都要做大改革,我們的年輕人更要改變散漫、放縱的態度。
而年輕人自己又怎麼看?創作歌手張懸擔心現在的年輕人缺乏反思能力,只會在部落格發洩,卻很少思考該怎麼去改變,「對社會只有抱怨,沒有要求,這是很可怕的事」;而且「台灣現在缺乏領袖型的接班人,因為台灣缺少培養年輕人直覺的環境。」
面對十八分上大學的震撼效應,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直批,現在教育資源嚴重失衡,政府對國民義務教育毫無品質管制。他強調,政府應在全國中小學實施真正的基本學力測驗,嚴格控管品質,此一最低標準絕不能棄守,「讓所有中小學畢業學生,都有一定的基本知識,絕無漏網之魚。」
台灣人都在談競爭力,兩位「新台灣人」卻點出了很平常但很深刻的基本問題。
「台灣的子女只有接受、不懂給予,沒有責任感,父母希望子女當ABC,卻忽視品格的養成,很多人連禮貌都沒有」從越南嫁到台灣後,取得碩士學位的陳鳳凰感慨地說。
有意思的是,她和入籍台灣的洋女婿、環保律師文魯彬都認為,台灣人太過崇洋,什麼都要跟美國人學。
台灣的希望與未來,終究還是得回到教育與年輕人,什麼是教育真正需要的內涵?社大促進會常務理事林孝信說得好:「培養能理性判斷、獨立思考的公民,就不易陷入民粹泥淖,也才能展現社會改造的契機。」
========
中國時報 2007.11.26
打開兩岸悶鍋 經濟出柙
本報訊
政客每一天都在恐嚇人民,中共對台動武是台灣最大的危機,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中共武力犯台卻是一般民眾最不擔心的事,擔憂的比例只有廿二%,在十二項問題中排序居末;五十位意見領袖中,更只有八人次對這個問題感到憂慮,也是居末。但是,在意見領袖的訪談中,改善兩岸關係卻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事,五十人中有廿人次認為,這是第一優先要解決的問題。
國家安全概念被過分濫用
「兩岸關係」在台灣,既是朝野之間侃侃而談的政經議題,也是選戰烽火與國家認同操弄的問題與祭品。但何以政府與民間在兩岸議題的認知落差這麼大?也許外國人看得比較清楚,「國家安全是一個被政治人物過分濫用的概念」,這是美國商會執行長魏理庭的想法;歐洲商會執行長紀維德也持同樣觀點:「中國武力擴張的論點已被使用浮濫。」台大教授夏鑄九也認為,中國現在積極發展經濟,不太想武力犯台,但台灣執政當局為了選舉,這幾年一直撩撥兩岸關係,造成台灣發展受限。
但「兩岸開放是台灣唯一的路,這道門一打開,別的問題都可迎刃而解,不開放就是死路一條」,經濟學者馬凱說得斬釘截鐵。遠流出版負責人王榮文接受本報訪談時,人正在中國大陸各城市飛來飛去,他分別在福建安溪、北京和飛機上思考及回答了問題,他說,「只有擱置兩岸政治爭議,和諧處理兩岸關係,同時獲得台灣內部不同族群和大陸當局的支持,則台灣將否極泰來。」
參與過無數國際賽事的紀政感嘆,每個運動員的血液裡都流著一樣彩虹熱情的血,不會拒絕任何理想和平的競爭,很遺憾的是,在國際重義輕利的現實下,「台灣與中國各唱各的調,只會導致台灣在國際上被孤立。」
政策鬆綁 讓中國成為腹地
「解決兩岸問題應該優先於解決台灣國際地位的問題,而且刻不容緩!」佛光大學藝研所所長、文化評論人林谷芳認為,以台灣對於中國的經濟依存度,政府處理兩岸關係,政治考量應該少一點,把重心放在經濟、社會方面。
東海大學教授高承恕則疾呼,政府不用怕大家到外面去投資,現在欠缺的只是台商的回流機制和開放性的管理,「台灣能否獲得國際認同,關鍵在於經濟發展,現在老百姓最期盼的也是把經濟搞好,讓大家有好日子過,道理就這麼簡單。」
在我們的訪談中,許多人都認為兩岸關係的停滯是這幾年台灣經濟停滯的最主要原因。紀政就認為,「兩岸關係沒有進展,嚴重影響台灣的發展,導致經濟困境無法突破。」退休後心繫台灣未來,最近與朋友成立「台灣前途展望會」的前行政院長唐飛也感慨地說:「台灣的問題核心,還是兩岸,導致經濟問題擺一邊。」
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說,兩岸關係是經濟發展的根本關鍵,當前要務是改善兩岸關係,建立和平共存的條件,加速政策鬆綁和開放,讓中國市場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腹地。
不能自絕於全球供應鏈外
台灣人自己談問題或許容易被扣帽子、分立場,但在台灣札根做生意的外國朋友卻有不同的觀察角度,魏理庭強調,「台灣未來的狀態,取決於經濟和政治的強度」,政府應該更專注經濟的發展,因為台灣IT產業等相關高科技產業雖持續強勁,但已面臨日益劇烈的國際競爭,未來必須透過解除管制與國際化,來促進投資與提升品質成長。魏理庭直言,政府決策應根據紮實的經濟評估,而非一時的政治風向,他憂心地說,中國的角色在全球供應鏈中日益重要,台灣更無法承擔自斷於全球供應鏈之外的後果。
紀維德也指出,台灣需要一條「提振經濟」的明確道路,朝野競選總統的兩位候選人必須認真考量如何放寬大陸投資限制,以及解決兩岸關係自由化、正常化的議題,以避免台灣日漸邊緣化;「亞洲地區其他市場的投資吸引力日增,台灣現在經濟成長牛步化,跨國企業與台灣本土企業捨棄台灣、另覓他地發展的風險日漸嚴重。」
外國朋友的憂慮,台灣人自己並非無感。長期關注教育問題的暨南大學前校長李家同直陳,目前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把經濟搞好,經濟要好,必須提升工業技術,發動「台灣工業大革命」,建立自己的研發體系,「如果我們既無野心更無耐心,長此以往,一定會被大陸追上。」
雖然,台商紛紛前往大陸發展,但從事房地產多年的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表示,產業遷徙是很正常的,這並不代表台商或到對岸工作的台幹就會舉家遷往大陸,「開放兩岸三通,貨運便捷等,並建設台灣成為更適合人居住的環境,將是根留台灣的重要關鍵。」
事實上,拚經濟,不只是口號,而是意見領袖與一般民眾共同的願景;但兩岸關係這把開啟經濟發展的鑰匙,要怎麼鑄造?怎麼使用?政治與經濟能否真的切得開?中研院研究員瞿宛文說得簡明扼要:「正面務實處理兩岸經濟關係,給企業全球布局的空間。」
======
中國時報 2007.11.26
陳聖德:努力擺脫揮霍式民主的宿命
謝錦芳
陳聖德(資深金融業者)
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要看領導階層的水準。我們領導階層的國際觀不足,與世界頂尖人物接觸不多,長久下來,戰略定位、公共政策的品質都受到影響。領導階層一定要有世界觀,要與世界綿密接觸,才能感受到世界的脈動。
目前台灣最大的危機是,進步遲緩而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當別人進步時,而我們沒有進步,那就是退步。如果有機會到大陸去實地感受一下,每隔一陣子就會發現對方實在進步很快。
最近從北京首都機場入境,機場通關的地方設有一個按鈕,要求旅客打分數,包括「滿意」、「不滿意」,旅客只要按鈕就可以馬上統計結果,作為日後考核的參考。實施後立刻感覺到公安人員的態度變得友善了些。從這個小地方可以發現這個國家的求好求變。
其次,台灣高舉民主大旗,帶給鄰近國家卻是反面教材多過正面教材。國際上提到台灣,大家反而會問:「民主有什麼好處?」台灣雖有政權的交替,卻是揮霍的民主,國家財政瀕臨破產邊緣,但沒有一個機制可扭轉這個惡化的趨勢。以稅制改革為例,這麼大的一件事卻不見政府宣揚政策、廣徵民意、凝聚共識,這是很奇怪的。其實,大選前正好是公共政策辯論的時機,現在卻變成「只能做,不能說」的窘境。未來會有改變嗎?很遺憾,「無論是那一黨執政,看起來好像變化不大。」
這個揮霍式的民主背後是制衡及紀律不見了,變成分贓式的民主,兩黨爭相開出競選支票,沒有人去管國家財政問題。這樣的民主怎麼會是令人驕傲的民主呢?
第三,人才流失是一個大問題。政府菁英文官大幅度提早退休,白領專業經理人跟隨跨國公司轉戰區域中心、及大陸市場節節升高的薪水及報酬,都使得台灣在這一場人才之戰中逐漸居於下風。人才的流失將使得產業轉型更為困難。可以預見的是,人才外流的情形會越來越嚴重。此外,台灣的生育率逐年降低,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這三個因素加起來,對台灣的未來影響非常大。
要改變台灣的未來,絕對需要一個有清晰頭腦、崇高理想的領導階層,能夠用國際化的眼光綜合評估所有的問題,凝聚人心,理出施政的優先順序,這樣,台灣才能擺脫揮霍式民主的宿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