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月開始,由副總統蕭萬長、政務委員曾志朗召開了一系列的圓桌論壇。在「文化總會」(主席是總統)的「創藝台灣」網頁上面,有非常多關於這些會議的資料。非常建議各位去看看。
建議的原因有幾個:
1.就副總統召開的三場會議來看,邀請了文化創意產業產官學主要人物,並且言談甚多、深入,且有具體建議。
2.另外還針對文創產業13項次產業,分別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會談,也摘選了重要的發言與意見。
大家可以上去看看,這些大頭、官員、教授、企業主、意見領袖對文創現況與未來的觀點。
網頁在:
http://www.ncatw.org.tw/pub/Events.asp?ctyp=EVENT&catid=2518&ctxid=2519
由於篇幅很多,無法一一顧及。我們摘選主要的三場會議(第一場有PDF)。分成兩次。第一次為本導言以及第一場;第二次為第二場、第三場。在每場之前,我們摘選一些專家重要的意見,也列出全文,以供各位參考。
在導言的部分。要略微探討一下這個會議以及其內容;其次,在三場會議中,就僅呈獻專家的意見。
第一個,在歐洲的文創研究,尤其是德國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一個異質性很高的產業,甚至,它只能說是一個「產業叢集」,而不能說是一個「產業」(一如什麼汽車產業)。如果無法認清這個事實,從這個最原點、最基本特色去探討文創,那在給你研究100年,還是抓不到重點。這個在這些會議上面已經突顯出這些矛盾。你可以看一下,由於會議時間原因,每個專家發言的時間不會很多,但是,政府又圈訂了13項(甚至還要延伸出去,以及還要有官方回應),其實一個會議中包含了4-5個產業,往往都只能蜻蜓點水,雖然碰觸到產業結構問題,但仍抓不到重點。重要的是,如果大閱兵式的一輪輪發言下去,可能出現各說各話現象:開頭談電影,中間電視就跟你說隔行了,最後又談到廣告,又是另外一行,各行的特色、困境都不一樣。蕭副總統聽到後來沒睡著、頭昏,很厲害。
第二個,也承繼第一點。到點「接點」在哪裡?很少聽到。各個專家、企業主也都是一方之霸了。抱怨自己的領域聽了很多,相信各位也不是第一次聽到,則,沒有聽到說,我跟我旁邊那個能有什麼樣的結合。其實這樣看電影、電視,大家也大概知道了,但是如好萊塢、日本、歐洲這些影視工業發達的國家,跨文本成功案例太多:比如達文西密碼或日本的東京鐵塔。台灣還在個別產業怎麼扶、投多少錢,發達地已經開始編組作戰,還不是參謀部學步的階段。
第三個,官方的發言,包括他們對業者的回應。大概也就是過去的說法。包括投入多少錢、有多少計畫之類的。相信業者是沒有深究,也不敢深究它的效力。而業者提出諸如園區的概念,其實早就提出,也不是第一年了,更進一步應該要去問:為何這麼重要的事情,過去推不成?是不是要換方法?猶如一個人生了病,用A療法無效,是要一直嘗試,還是要想辦法換B療法?同時在政府方面,也偶然提到文化部。但是都相當空泛,但是期待又很多。這一塊也不甚明瞭。
第四個。業界、官方,包括學界。還是沒有回應基本問題:文創是文化乎?商業乎?在國內,至少還有一些朋友讀批判理論出身的,也對文化事務有興趣,但對「文創」這塊招牌,怎麼看就是不順眼。至今文創談了這麼多年,也無法說服他們,在思想史上形成斷裂。對談中有談到諸如動畫的價值與科技代工的價值,也是犯了大忌。而,文化批判理論相當關心文化對社會的意義,但文創派也認為文化是核心,可帶動是經濟發展,兩派的差異,如何對話與統合?還是沒有統合?大辯論一直沒有出現,也不斷悶鍋與內爆。
至少文化工業,不是這三場主要的題目。
環顧這些大頭的意見,被層峰所蒐羅的意見,大致上也就是目前文化創意產業主流的意見。其實並不是第一次見到,諸如報紙投書、雜誌訪談、電視訪談、座談會、講座等,出現過很多次,呼籲、抱怨、暴走也不止一次。
如果我們把他們視為是第一代,文創第一代,則,他們的意見,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做不到的?那些其實是空想?哪些是真的務實的意見(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
他們這一代,是不是有心理學的「團思現象」。很明顯的,這些大頭都不是30歲以下的朋友,也就是說沒有最基層、年輕人的意見。那麼,會有文創第二代嗎?第二代的意見跟第一代又有什麼不同(以及繼承)?世代交替會出現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