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想介紹最近天下這一篇,談微就業時代。其實先前我們也探討過諸如「派遣員的品格」之類的話題(不是討論日劇,是討論社會現象)。
其實這個趨勢已經不可檔,而且你我認識的朋友,甚至就是你我,也就是這個微就業者。而,如果你有點選我們介紹德語系生活、德國文化創意經濟的情形,或者英國也是,文化創意工作者很大都是這種類型,佔的比例非常高,工時也不穩定:時多時短,也沒有什麼朝九晚五這回事。

會想介紹這一篇,是因為這位李雪莉(他應該是副總編吧?如果我沒記錯,反正他在天下地位很高)昨天上了張大春的節目,整集其實可聽性很高,因為他們談了這幾年從美、日一直延續過來的微型工作、兼職工作、不穩定工作的趨勢,而且,短期內是沒有解決方法的,甚至,政府也有意的想放寬,藉以解決帳面上得失業率問題。

現在,有工作的人是做死,另外一批人是沒有工作、或者工作收入很艱辛的度日。日本這樣已經很久了,很多日本人住在非常小的公寓,或者根本睡在網咖(那種一格一台電腦的小空間),每天上網除了娛樂打發時間,更找工作機會--當然大多數只有兼差、短期性質的。

時代所研發出來的新型態工,已經進化。可惜馬克斯/恩格斯都死的太早,沒有看到資本主義如何不斷翻新他的花樣。而台灣、甚至先進國家的勞動保障政策,可能都還停留在二戰/製造業時代的,認定的勞工是在工廠每天工作8小時的,但更多人每天工作不足8小時,在以件計酬/以時計酬下,一般勞工有的勞保、休假、退休等制度,完全沒有。可以說,勞動單位自己劃定了一個範圍,認定他們是勞工,圈外的要靠自己。但是,圈內的人越來越少,同時圈外的人越來越多。
而小弟的觀察,文創產業工作者大多是圈外的。文創從業者應該很少有一週工作40小時、50歲以後可以開始申請退休(因為要跟單位請領退休金)這回事。
文創工作者的工作權益怎麼保障?需要什麼樣的工作保障?

如果你爬過文,我們曾經介紹奧地利做過的創意工作者對工作意見的調查,一般創意工作者時間不固定、也不容易兼顧家庭與工作,因為工作彈性,連放假都有可能要工作。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2492258
(看一下斐特烈大帝吧)

在與小說家張大春對談最後,因為談到未來職業的發展,順帶到文化創意產業。小說家最後,突然冒出一句話,大意是,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都是一場騙局。

小弟很震驚。2002年台灣就開始計畫性在推動的東西,看到王建民、李安、海角七號樂不可支的台灣人,如果是個騙局....
我們需要推理小說,活化我們的意識與潛意識。

=======
征服微薄就業時代 失業率背後 你必須知道的真相

作者:李雪莉  出處:天下雜誌 416期 2009/02

失業率5.03%的背後,有一群被隱藏在統計數字外的工作者。他們薪水低、福利少、缺乏保障,隨時可能丟掉飯碗。他們佔了全體勞動人口的近20%,有將近兩百萬人。在愈來愈彈性化的勞動市場裡,藍領、白領、社會新鮮人,全都被捲進微薄就業大潮。政府的救失業政策,救了誰?又能救多久?新工作年代,個人該如何突圍,累積自己的職場競爭力?


從北到南,自都市到鄉村,有為數百萬的勞動者,已經落入「微薄就業」。

「微薄就業」指的是:收入少、工作狀態或環境不安全、保障不足的勞動。常見的賣場服務員、台北橋下的臨時工、近幾年流行的派遣勞工、以及部份工時者,都是主要的微薄就業者。

台灣究竟有多少微薄就業族群?

如果從主計處的定義來看,每週工時不滿35小時者,為微薄就業者;根據統計,2007年下半年的平均人數有51萬,2008年下半年已增加到76萬人。

若加上工時正常,但工作條件較無保障的契約工、外包工、派遣勞工,文化大學勞動暨人力資源系助理教授李健鴻指出,根據學界的估計,可能高達150到200萬人口,約佔全體勞動人口15%~20%。

勞動彈性化的好處的確不少。只是,當全球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工作機會大幅向買方市場傾斜,多數勞工「被迫」選擇進入中低階的勞動彈性市場,成為微薄就業者。

這群中低階的微薄就業者,薪資與福利常被壓縮。

主計處調查,微薄就業者的經常性薪資僅為全職者的47.6%;其中,佔比重最大的25萬兼職工作者中,有46%沒有勞保。

而這場微薄就業的狂風暴雨,已從藍領吹到白領,數量還在擴大。

 

包括銀行櫃台行員、各行各業二十四小時客服人員、行政秘書等白領工作也大幅外包;有學者估計,部份科學園區廠商將高達一半以上的工作外包,只留下生產線、設計部門、行銷部門、業務部門。

桃園縣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毛振飛觀察到的新現象是,企業鼓勵甚至半強迫中高齡勞工優退,優退後再以契約工回聘,等於用一半的價格聘用經驗豐富的員工。

不只私部門,公部門也是微薄就業現象的推手。台灣公營事業運用派遣勞工的比例高達41%。

台灣迎接「打工國度」的到來並非危言聳聽,而這對於個人、社會、國家又有何影響?

因全球產業分工、景氣連動而受影響的微薄就業者,很可能許多人會身陷「工作貧困階級」,甚至失業。

主計處統計,去年一整年,台灣長期失業者(失業超過1年)從6萬2千人增為8萬4千人,是10年來成長最快的一年。在文化大學助理教授李健鴻的訪談研究中,甚至看到為數不少失業4年以上的超長期失業者。
這群人最有可能跌落貧窮線,成為社會邊緣人。

根據工運界的計算,勞工每人養活家庭應有的最低生活費為23870元;而主計處去年的人力運用調查統計顯示,每月薪資2萬元以下的人有113萬8千人。未來一年,隨著失業率暴增,預測將有更多人掉落貧窮線下。

打工維生、逃避就業的怯志青年


除了中高齡勞工,另一個受微薄就業更大衝擊的族群,就是20到30歲的年輕人。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陳柏謙指出,現在沒經驗的畢業生求職不順就回到學校唸書,但這只是遲延競爭的到來。

李健鴻以「YO-YO族」形容這代年輕人。他指出,過去年輕人的生涯發展是從youth(青年)進入adult(成人),但現在畢業生短期進入勞動市場後,又回歸校園或進修,像是生涯的復歸,從youth重回youth階段,他們不視自己為社會上的成年人。

年輕人怯志已讓大學出現兩股現象:一種是過去幾年常見的延畢潮,躲避失業或低薪;而另一種則認為學歷無用,休學賺生活費。根據教育部統計,過去4年大學生休退學比例從9%增為11.5%。

日本:上班族的滅絕危機

鄰國日本其實比台灣更早經歷「微薄就業」的困境。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不久前以「所有的上班族都處在滅絕的危機之中」的強烈語氣,提醒工作者要重新思考在學校所學的職能、技能有多少的安定性?

但相較之下,目前四十歲以下的世代是受到最無情的打擊,而這群人在成長過程中卻無危機意識,未養成思考和突破的習慣。


大前告訴全球的工作者,當活在國家只會思考「預算不夠就增加稅收」、企業「儘量壓榨員工」的時代,個人只能練習「荒野求生術」;最重要的是成為一位知性生產的人,培養語言、財務、問題解決等一整套專業的能力。

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劉孟奇則提出「職涯專案化」的概念,他強調要適應工作是一個個專案,有開始有結束,處於流動的狀態。

他進一步指出,每一個專案都是多種能力的組合,求職者必須累積不同的能力,不論是否在同一間公司,得有從A專案轉進B專案的能力。

能在職場上勝出的,經常是持續累積個人能力的工作者。

產業變動激烈,勞動者處理的業務內容也不斷在改變;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對年輕人的建議是,「要繼續創造被利用的價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