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影評人這一篇寫的也是文不對題,老導演的落魄原因為何?國片回春原因為何?或許各自有因,台灣可以電影很好,但老導演因為各種因素落魄,但也可能導演過的特好,但是電影業全垮,比如李安先生就是一個例子。

台灣電影業好不好?其實不差,根據最新的2007年電影年鑑,大臺北地區總票房則為27億元(2,745,145,767),華語片總片數為四十七部,總票房為2億2千5百餘萬元(225,442,800),相對的外片票房為25億元(2,519,702,967),部數為263部。
年鑑還統計了2000年以來的票房,在2000年時,大臺北總票房為2,743,578,235(約27億元),外片為2,558,500,900(25億元)仔細一看,其實光大臺北一地基本上都還有27億元以上水準(再提供一的比對,歷年文建會預算約50億元,意味光大臺北觀影的能量,文建會可以吃半年)。
簡單說:台灣電影票房大致差異不大,但是差的是華語片,其中國片更差(華語片包含港、中)。

最近也會有聲音,悲嘆台灣導演流失(或去世),然後緬懷歐洲大導,其實很少人討論:台灣片70年代曾經稱霸東南亞,今天為何落魄如此,很多人說是藝術片拍太多,這或許是一個原因,但其他原因呢?
小弟認為國片非常有參考典範,文創問題的典範,縱使,未來國片真的倒了,但如果能學起這個經驗,則這些導演、演出者等的悲劇,仍具有啟發性。
國片過去在大眾、小眾路線,曾經惡鬥過,從彼此不欣賞、到後來爭奪輔導金,但是國外的電影,如果體系完整,演員、導演可以在大小眾之間穿梭,甚至小眾電影偶爾還有大眾票房,比如最近的JUNO(這部戲連個知名演員都沒有)。
國片也在典範之間進行路線辯論,比如導演中心制、還是製作人中心制。如果是導演,則個人風格很強,如果是製作人,則比擬好萊塢有預算、進度、市場調查等,導演只是分工的一環。
國片也在本土製作、跨國製作之間進行過路線差異,李安可以動員兩岸三地甚至美國資本,但同時間的林靖傑卻要帶女主角四處宣傳。

大臺北票房資料來源:台灣電影網
http://www.taiwancinema.com/ct.asp?xItem=56123&CtNode=346

========
老導演落魄往生 國片能回春?
 
【聯合報╱王長安/資深影評人(台北市)】 2008.06.01 02:34 am
 
 
最近一周有兩位國片及西片導演不幸過世令人感傷。

這兩位資深導演都為電影藝術貢獻頗大也在電影工作上相當執著,特別是宋存壽導演晚年病痛纏身,國片又陷入谷底生活艱困,筆者數年前去看望他時已無法正常言語讓人心酸。

薛尼波拉克是美國七十年代的巨導,為美國電影開創了新的風格及視覺面貌,其主要作品有「往日情懷」、「窈窕淑男」、「遠離非洲」,往日情懷重建歌舞片的華麗模式,改以歌聲與愛情的哀淒讓故事突出於場面之上,也捧紅了芭芭拉史翠姍,窈窕淑男更改變美國電影男女變裝的忌諱,由巨星達斯汀霍夫曼男扮女裝精采演出,也是美國電影角色互變的創始者。

最讓影迷懷念的則是一九八五年贏得奧斯卡七項大獎的文藝愛情片「遠離非洲」,包括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而遠離非洲也是美國主流電影片廠遠赴非洲肯亞拍攝的第一部,該片感人之處為用非洲無限延伸的美麗大地,以文學性的對話及配樂交織出一段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勞伯瑞福及梅莉史翠普皆因此片演藝生涯更上層樓,該片也重拾美國電影赴第三世界拍攝外景的風潮,讓好萊塢不再以優越人種自居。

他的近作「全面反擊」也獲得奧斯卡多項提名,男主角喬治克隆尼獲悉他的死訊亦感傷不已,薛尼波拉克讓電影故事及角色深入人心,「往日情懷」的主題曲及「遠離非洲」的配樂都多年不息讓影迷回憶無窮。

宋存壽則是在國片最風光時代,和李行、李翰祥成為鐵三角,其作品「破曉時分」、「 窗外」「 母親30歲」可說是國片寫實主義新風格,演員林青霞也是在宋導演片中展露頭角而紅遍卅年代到五十年代。宋導演一生拍過卅多部影片卻和金馬獎無緣實在可惜,後來獲頒終身成就獎,一九八二年他和張艾嘉合作電視劇「十一個女人」是他最後的作品。

宋導演有如謙虛有禮的長者,灌溉國片的成長,以社會寫實,突破教育禁忌,自然健康的風格為國片留下許多珍貴的作品,和宋導演合作過的演員都深受其謙虛風度之感染。惜其一生為國片奮鬥卻如此落魄往生,不盡讓我們對資深藝人及幕後工作人員感到不平,何時我們才能像奧斯卡資深藝人如克林伊斯威特七十八歲還在創作呢,懷念之餘,何時國片環境才會回春呢?

【2008/06/01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