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說家張大春跟中研院院士對談。
談什麼?談經濟。大環境、長時間的的經濟。
看一些談話性節目,往往把經濟衰退直接怪給當前政府,但實際一看,才知道未必如此,只是民進黨政府開始總清算,開始買單算帳。
於是,民進黨也學著國民黨當初官僚的說法、政策作法,但已經不被民眾接受。
明白的看,台灣的科技代工產業,在1980年轉型加入當時缺乏中國製造工廠的世界體系,完全掌握住戰略位置,既是當美國的左右手,又沒有後面中國追兵,現在,微軟、英特爾都以跳島戰術,直接跳入中國,直接設廠,台灣只搞代工、製造業,直接淪陷。
但是對談中,談很多大數字,諸如 GDP、家戶長收入、年齡等數字,我想,這些上主計處網站都看的到,可惜沒有更進一步說:我們到底需要什麼?
有談到服務業,也承認台灣早就走上服務業立國的社會,不過,也指出,服務業並未升級,尤其是相當落後的服務業,的確也是,就勞力人數、密集度(意思是壓榨既有勞工,不願釋放資源,提升品質),不過很顯然院士的資料大概都主計處次級資料,所以很少談薪資,大概薪資也成長不了多少(主計處現在分類體系相當不完整,所以不知道)。
我看到科技產業二兵階級起薪四萬,也看到表演藝術產業薪資眾數落在2-3萬元(不分那個階級)、出版界到碩士有個3萬就不錯等。
俗話說,重賞之下有勇夫,當文創產業薪資,光看給新人的薪資、訓練如此破敗,誰趕讓自己的子弟投入?
後來還談到投資。現在很多部門都提升,但是投資不升,關鍵在於沒有前景。當然院士說的是總經濟,可是我也看到文創如此,文創不會沒有案例、熱情、從業者、作品,但是社會轉投資很冷,我想院士這句話,郢書燕說一下,不正象徵著資金界(銀行、投資公司等),對文創在台灣並不看好嗎?現在願意投入的,只有公部門的資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