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來介紹另外一個「城市的遠見」這個系列的都市:柏林。
它跟德國魯爾工業區一樣,又是一個魔法都市。

柏林曾經是德意志帝國的首都,在19-20世紀之間,幾乎不可一世,還打垮巴黎,象徵著德意志帝國的地位與崛起。
不過,1945年以後,才是他魔法的開始。

二戰後,柏林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是殘破不堪。由於戰爭時期遭受盟軍轟炸,柏林過去高度商業、文化、建築全毀,德國人的戰後重建,可以說從廢墟開始。

 



第二個是分裂,二戰後盟軍與蘇聯進入德國,不只德國大卸四塊,也柏林大卸四塊,當時,美、法、英、蘇四個佔領區還彼此劃分界線,但主要的還是在東西冷戰下的設立的柏林圍牆設立(1961年在東西柏林人發生衝突、對峙事件之後)。

照理來說:廢墟、分裂,已經毫無發展的可能。縱使發展,那也只有走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西德、西柏林發展而已,東柏林一如蘇東波一樣,經濟蕭條。

但是1989年,兩德統一,局勢開始扭轉。11月9日,東德官員集體辭職,東德解體,柏林圍牆聚集很多人,拿著榔頭敲擊圍牆,


勝利女神下開始響起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但這只是魔法的開始。

柏林人面對的問題是:東西柏林長期分裂,生活水準不一,很多設施、生活習慣都不一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交通,東西柏林都有地鐵,但規格不一。包括,統一後,德國決定把首府從波昂搬回柏林,則,舊建築已經不敷使用,需要新的建築與區域,設置議會等政府機關。
在布蘭登堡門北邊,史普利河岸彎曲的地段,這個過去是柏林圍牆圍起來的區域,當圍牆拆除之後,成為一個新興區域,於是成為政治中心。德國帝國議會,由於戰爭毀壞,大多建築已經損害,從戰後一直修復到1971年才初步完成架構修復,後來,又委託新的建築師,在能維修之處,重新設計補強,現在,最著名的就是它的透明圓頂。
1.現在的外貌



2.戰後被毀壞的樣貌

3.圓頂

4.德國議會前紀念牌:1933年被納粹屠殺的39位議員。


(WIKI上的帝國議會,前面寫著「為了德意志人」(dem Deutschen Volker))

5.GOOGLE EARTH上擷取新政治區域的位置

剛剛談到的地鐵,德國人重新規劃柏林的地鐵體系,投下巨大資金,改革東柏林的地鐵體系。花的時間超過10年以上。2006年(影片中在2002年拍攝,無法呈現)完成的是中央車站,豪華、透明的。

在東柏林時期,興建了很多的住宅,由於經濟蕭條,大多不法使用。在統一之後,柏林開始積極規劃這些舊建築的使用,重新賦予他們新的使用價值與設計。今天,東柏林這些建築反而是年輕人、新興產業進駐的最好地方:租金便宜,但它也是柏林。


還有,雖然前陣子諸如巴黎、馬賽等地的腳踏車出租蔚為風尚;但其實德國人早就在騎,很愛騎。柏林也是,柏林捷運可以讓腳踏車上捷運(台北市還要收100),騎士地位很高(台北是開車人的地位高)。
相較之下,台北真的是一個美國都市:愛開車、公共運輸設施不發達、高耗能、高消費。

有趣的是,台北其實也有一點東西發展差異的問題。1980年以前,台北東區一帶還是稻田。當時,台北的市中心、商業中心在台北車站、西門與大稻埕一帶。但現在,東區卻是台北政治、經濟的中心。台北的發展只會繼續往東走(延伸到南港)。反而,西區,有著大批的老建築,它的捷運體系都完成,但卻沒有向東區這麼熱鬧,成為消費中心。
如果你現在去中山堂一帶逛逛,跟以前真的差很多。比如那棟在衡陽街上的力霸大樓,真可惜(他下面就是西門捷運站、近鄰已經完工的中華路)。

台北貌似發展興盛,但其實尚未利用、重新規劃之處很多,西門、中正區一帶,把眷村、商場拆除之後,雖然箭了新式的街道與設施,但是卻未復興,原因在於軟體並未跟上,除頂尖企業不願進駐以外,政策也未有積極的都市規劃(偶在那半個活動而已拉)。
東柏林,讓新興事業進駐,低廉的租金,重新帶動。我們該怎麼規劃我們閒置的都市區域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