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注意到這篇在今美術發佈的文章,看來是過期雜誌;
德國的美術展覽遇到一個問題,現在我們談商業化、販售的同時,德國人在實際運作時,面對著市場、私人資源後的問題。
第一個其實是老問題,就是藝術乎?商業乎?得過其實在哲學與文化研究上,也十分重視這個問題,也深深影響西洋,以及後續諸如文化行政上的爭議。所下文,一直質疑:在商業化下,美術館展覽是不是會成為商品展覽中心?
如果美術館與商展無異,則用世貿跟用美術館差異在哪?

一般人會從商業、藝術之間對立去想,小弟倒從這個議題中思考的是:「特殊性」、「普遍性」的差異。商業機制將本求利,運用的是貨幣與交易當作機制,所以房地產、金融工具可以是商業,藝術只要能交易,也可以是商業;但是在特殊性上,藝術作品之間可以彼此不同(比如流派差異),或這個作品跟其他作品更獲其他人青睞,應該就是「特殊性」,則,下文提出的爭議,也就是在更可視為是如何在「特殊性」與「普遍性」之間取得平衡,而未必是商業對上藝術的二分戰爭。
藝術家是人,他也要吃飯、社會交換,他不能完全脫離社會的普通性,但他又追求著某些事物,並從中提升精神、以及他自己;
做人也是一樣,太有個性(特殊性)難以交到朋友,但太沒有個性(過於普通、人云亦云)最後也容易懷疑自己。
則,文化產業----他又有文化、又要搞產業,這個特殊性、普通性之間的平衡、兩難,很少聽人提到耶;通常藝術與商業對立,然後書上說什麼、老師說什麼,就跟著聽而已,選邊站。

第二個問題是策略結盟問題。
最後一段也吸引小弟,報導說,有部分人身兼數職,順應自己利益遊走其中。
不過文化界在流派、美學品味、資源結合上,一樣有所謂場域的問題,瞭這個的,通常不敢說話,因為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不瞭的(小弟屬不瞭的),暢談理論與原則,但對底下在運作的實際情形,都不甚了解,每天都期待東期待西,最希望政府作這個做那個。
對於藝術界結盟的關係分析,實屬大學問,在小弟觀念認為,藝術與商業爭論的老派批判搔不到癢處,但是若能把特殊場域內的政治經濟、策略結盟結構突顯出來,並探討為何「此一時期」被推動、主流的作品、活動是這些,真是大哉問。

=====
美術館成為「商業展場」?
 
‧典藏今藝術 2008/07/31 
 不久前紐約畫商高德尤斯、阿奎維拉把即將送至「仕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拍賣的部分作品,在2007年先安排送到丹麥路易斯安那美術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展出,隨後作品即送入拍場。 
 
 
【文/陳沛岑】

不久前紐約畫商高德尤斯(Michael Goedhuis)、阿奎維拉(Bill Acquavella)把即將送至「仕丹萊──重要當代中國藝術收藏」拍賣的部分作品,在2007年先安排送到丹麥路易斯安那美術館、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展出,隨後作品即送入拍場。此消息一出,兩家美術館即跳出來否認,表示「事前並不知情,博物館辦展向來盡力避免展出即將被出售的私人收藏」。而此事才剛落幕,近日德國萊比錫當代藝術館(GfZK, Leipzig's Gallery of Contemporary Art)公開推出一名為「全權委託」(Carte Blanche)的新計畫,內容表示從今年到2010年,美術館歡迎民間對於展覽有興趣者,只要支付一定的費用(經兩方協定),都可來美術館申請展覽展出,參與者可包括民間企業、收藏家甚至畫廊業者。
 
這項出讓美術館策展權計畫,引起德國藝術界強烈撻伐,如慕尼黑的Haus der Kunst美術館館長德爾康(Chris Dercon)即聲明:「這是我們最不需要、也最不樂見的公共展覽計畫!此將徹底模糊商業與公共利益、私人與公眾興趣的邊界。這也許在某方面是「政治正確」,但在學術上卻不是如此,如果美術館想試圖找到與私人企業、機構合作的方式,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方法。」許多德國美術館館長皆感焦慮,表示「全權委託」的計畫將會給商業畫廊全然的自由來運用美術館空間,屆時,美術館將極有可能變成「商品展示空間」。

儘管批評聲浪強烈,但此計畫已確定執行,合作對象也都定案;如德國出版業者Leipziger Verlags將在本月展出其收藏;萊比錫Dogenhaus畫廊、企業家Arend Oetker、收藏家Horst Schmitter等人都將接續在其中主導一檔展覽;Dogenhaus畫廊負責人表示他對這個計畫感到很吃驚,對美術館來說十分的不尋常,但作為畫商,他仍十分願意支付與美術館協議後的3.9萬美元展費,來舉辦兩位藝術家的雙個展(其中一位為其代理的藝術家波普(Julius Popp)),展後這些作品都歡迎藏家認購。

萊比錫當代藝術館的館長為自我辯護時回應:此計畫為一「開放的實驗,試圖結合公共與私人資源。並且展出的作品若不適切,館方在展前會予以建議,但參與者有權決定是否接受,如果不願接受建議作修改,也仍有展出的自由權,但美術館會在展出時主動帶起公開的延伸討論與辯證。」

這熙熙攘攘的論戰,或許點出了藝術界目前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有部分的人身兼數職,他們可以是藝評人、策展人,也可以同為畫商、收藏家,甚至美術館館長,順應著自己的利益行事,遊走在其中。然而那些只要花錢就可以辦到的事,如用錢買的評論文章、展覽經歷,明眼人也心知肚明,全然以「利」為導向的行事將得不到學術認可,也終將受到批判。

【典藏今藝術2008年07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