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電影垮了,這個我認為是共識。膝前大家還很熱情心去談:怎麼救我們的國片?現在看也沒啥搞頭,大概也就冷了,等著李安在帶著美國資金給我們下一部話題電影。
但是電影在台灣垮掉,應更精確說:是生產體系瓦解,原因是什麼?該有什麼理解?我想過去很多評論、探討、論文都會很多,我剛剛上央圖看到這一篇,嚴格說討論上比較鬆散,但是他所選取的時間,剛好是台灣在推文創的時間,他的討論比較具體(劇名、人名很多,我們直接知道),所以跟各位介紹這一篇論文:
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 溫偉任 台灣電影產業生存策略 2004 ~ 2006。
我們挑出第四章、第五章給各位上傳看看。
會特別挑選這兩章,是因為碰觸具體問題,以及這是該作者的總體論述,包括標題去看,也探討台灣電影困境與試圖找出路,我認為出路他提的不好,但多少還有提方案,而不是空泛的期待。
作者對輔導金是有意見的,但是他不反對,他認為輔導金應該針對新人,不要通通有獎,反而變相鼓勵依賴心理,並且要刺激獨立製片向民間募款。
作者主張偶像劇試圖挽救國片,這點我們可以放大來談。日本在過去黑澤明還在的時候,電影全垮,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出現所謂趨勢劇(即現在台灣俗稱的偶像劇),90年後期部分電視台製作人、導演等跨足電影,現在台灣可以在傳媒上看到的日片,很多都是當初電視台出身,或現在在電影、電視間兼拍的(比如電影電車男導演就是日劇呼喊愛的導演),我想作者的想法比較粗略,但是可以更深入探討,如何將不同媒介加以串連。
還有,日本其實還有一派是專拍日片,不碰電視劇(岩井俊二好像是),但他們多少都會知道市場趨勢,所以吸引很多年輕觀眾(包含韓國與台灣),注意他們選的主角都是偶像(如廣末);
日片我看過的還有一個傢伙叫做中島哲史,他是拍廣告片出身的。台灣在創作上,很少提廣告,很愛談藝術創作理念、媒體的社會責任這些空泛東西,事實上,最能作戰的是廣告人,台灣在操作上,很少邀請廣告人來帶領團隊,這我倒滿驚訝的,日本與英國,廣告人轉型電影有案例,台灣倒是:電影拍不下去,只好拍廣告維生。
另外關於政府,作者大概都從資金面加以探討。關於減稅比例、轉投資機制,我想都應該深入討論,給多少錢、扣多少稅,假設財政部全力支援,我們其實還需要細膩探討比例、作法。
不過要說的是,政府拿自己錢出來砸,資源有限、需求無窮;唯有轉型到民間企業,諸如讓企業扣稅、鼓勵轉投資機制,總體才能活化;韓國在97年就是這樣讓電影開始崛起。
其他兩點還想談:
1.最後一頁,他提出離開紐約的想法,這涉及資源、區位、聚集,可能為了城鄉平衡,需要公權力出來介入。創意產業聚集大都會,是世界常態。
2.文中不止一次提到,要重整電影圈的保守勢力,這滿複雜的,或許現況死水一灘,原因正出在還可以說得上話的一些創作者,本身就是阻礙的最大力量,讓新的模式、想法無法嘗試;但反過去想,重整是多艱困的一條路,除非新人也出一個李安、王建民。
第五章最後的一句話:做好放棄台灣電影市場的一切準備。
真有趣。
http://files.filefront.com/21488287713865124433299866rar/;10022778;/fileinfo.html
http://www.mediafire.com/?jyu1bjati10
http://www.sharebig.com/d/sjcqcnedo/0ZGpu834806B2810C/movieinTW2004-2006.rar.htm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