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思的是,文化跟文創若彼此在概念上對立,等於矛盾。因為文創全名,不是文化創意嗎?
以前的文化人仰賴的是王公貴族,後來,大眾市場興起,他們或可部分仰賴市場,收入項目多元。
現在的文化人有個問題在於,將市場、過去王公貴族的支持,轉嫁給國家,出現『公共化』的口號,認為文化需要保護,所以需要補助,甚至要增多補助。先前,法國文化產業長期衰退,尤其敗給美國文化,時代雜誌如此寫,法國人群情激憤,但是,銷售量等事實擺在眼前,法語影響力大步如哈力波特的英文,英法文化上恐又有百年戰爭。

今天看到漢堡德的投書,包括ZEN大後續回應這篇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zen/3/1303700513/20080222102748/#centerFlag

我想還有些東西可談。文化與文創產業的切割,早就開始,私下先前接觸些朋友,包括親身經歷,其實現在推文創的,好幾派,文化看經濟不爽、經濟看文化也不爽,唯一的共識,就是分家。各自使用的語言、思維方式不同,文化人一聽到產業政策,可能出現工業區,開始暈眩,但財務人聽到文化是大談理念,沒有實際作為與管理概念,也想嘔吐。
沒有對話、派系林立,彼此不想理解,分家只是第一階段,下一波是開始資源鬥爭,其實補助的路,總體我認為是社會福利的一環,因為的施行方式類似社福,比如身份認定、依據法令與給予資源、不求回報、具社會任務目的。光不求回報這點,就跟產業發展不同,因為諸如產業特區的減免,大陸也是,雖然一開始減免、減半,但是後續是回到正常價格、甚至要收稅的。沒有聽說藝文界自己探討,我們該貢獻多少稅務收入給國家的言論,只聽到要增加補助。
社福路,下一波就是要跟其他社福團體競爭資源,不會進內政部爭拉,會在內政部、文建會、教育部等單位之間爭,最明顯例子,先前我聽桃園縣長謝小蘊非常灰心,議員問他,給了你文化預算這麼多,那孩子門的營養午餐吃什麼,貌似無理頭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凸顯光走補助路,沒有相對的未來性與規劃自立,『拿人手短』的路途更為艱辛。
雲門大火,恐只能個案處理,多補助雲門或急難救助,未必能反映到總體結構,不只是官僚心態,更在於這個產業沒有自覺;但是,長久靠補助,也可能產生惰性。

還有幾點可以一併討論。就是提昇素質。
我同意政府有必要透過教育、長期規劃提升國民素質,繼而文創餅才能擴大;但是剛看了ZEN的文,似乎他認為文創近幾年提升,是因為產業、從業者使然,這樣我初步分為兩派,第一個是府責任、第二派是市場機制,我先前聽過的說法,認為政府是培育國民素質的關鍵,但是ZEN的說法我的認知,比較屬於自然形成,好處是不用受到國家機器影響,因為國家教育,背後不是什麼都交,而是選擇對當權者有利的意識型態教育,這點是目前主張美學教育者,一直論述上沒談到的,意識型態包括政治,更關鍵在主流的美學態度,比如,學校美學願不願意放村上隆、公仔這些有爭議的藝術品項進入課程?
但是市場觀點,就是開放競爭,一樣有主流問題。前陣子破報突然有期討論大小眾市場,指出部分記者先在小眾媒體崛起後,跳入大眾媒體,都是市場競爭中相當普遍的現象,甚至還有更殘酷的。ZEN自己也提到諸如暢銷書、演講等現象。
最後還是要談到補助觀眾說,這點我會思考的是,補助對官方而言都是同一件事,無論補助誰,所以我指出,對財政部而言,他只要看,我在特定地方開了門補助或減少稅收,後續帶起的效益是什麼,回到上述,財務金融面問的問題、使用詞彙不同,若文化積弱不振,不可能開啟補助之路,因為侵蝕稅基,所以補助觀眾說,先前專家在政府開的座談會,甚至跨部會的討論上都討論過,包括文化減稅1萬多(我印象沒錯的話),通通被財政部打槍。
財稅單位不是不能減免,現在不是規劃民國99年綜所稅減少嗎?稅收影響甚大,但是財政部估計可以做就會做,但為何獨缺文化?是財政單位跟文化有仇?當然不是,可能原因就在,文化無法自立,任何形式的消耗,都是財務單位認為後續沒有對等收益後,予以拒絕的原因。如果長期投資,需要20年才能看到文化消費減免的效益,則,這20年失去的稅收,誰彌補?
這個問題就不只是選舉貨飆節慶的政策炒短線問題,反而毛頭指向文化界了:『你們有多少實力,可以跟我們財稅鐵公雞談?』當然,如果跟隨漢館長邏輯,就可以結束對話,因為文化與文創切割。

但是政府也不是無責任的單位,產業自立雖然我認為重要,但是政府需要做到的,我的觀察,是後端協助工作。現在補助方法,對於創作者會有很大爭議在於,什麼是『藝術』而可以補助?文建會最近審查65團體就爆發此一爭議,但是,如果是保障創作者最低的生活水準、勞動保險、健康保險等,貌似無趣、與文化無關,但是一個創作者若基本溫飽有了,後續他的創作可為產業帶來多少收益,都算是他自己爭取來的,但至少,創作之餘,他不用為生活最基本尊嚴奔波,這點,計算出一個成年人一年至少多少開支,創作者(包含藝術創作與設計等)不足額者予以協助,包括提供失業、勞動保障等,政府手下有調查、主計、法務等單位,做不到嗎?
這點若做得到,會有藝術與補貼爭議?爭議、鬥爭,交給市場,因為市場在觀眾吸引力,包括美學鬥爭,都始終免不了,但是政府作為一個中介、協調、協助單位,不應該時時讓自己陷入爭議狀況吧?

最後說一句,當我念經:台灣文化呼?商業呼的爭議始終沒解決,只是在文創產業出現後擱置。台灣所有派系聯合起來,都未必能面對台灣競爭的頹勢,更何況內鬥、資源競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