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香港今天回歸10年,翻翻報紙。實在乏善可陳。大概都是民主化,不然就是統獨。實在不想看。
最近TVBS也在回顧,昨天看到香港光華雜誌的發行人,其實也轉型商業,不禁想起肥佬黎,光華雜誌還算是比較關懷社會的,還有文化基金會的。

我的觀點,香港在美食跟創意產業,是台灣的勁敵,尤其像港劇,電影,早就打掛台灣。台灣最近在想美食,抱歉,港式料理以珠江三角洲為背景,當然還包括之前中國內戰的移民者,將是下一波重擊台灣的力量。

===============
與香港競爭 文化是我利器
 
【聯合報╱閻書孝/文字工作者(北縣新店)】 2007.07.01 05:37 am
 
 
適逢香港回歸十年,觀貴報近期系列性的回顧回歸十年點滴,經歷了回歸不確定感、金融危機與SARS,能交出如此成績著實不易。

兩岸關係上,很多人比擬台灣像歐洲的愛爾蘭。但事實上作為進入大陸的跳板,香港的條件與發展過程比台灣更像是愛爾蘭,因為它背負大陸、面向世界,而對岸在經貿與自由上,也刻意要營造香港是中國櫥窗的印象。

同一時期,台灣因為「有效管理」政策,間接讓香港成為中國對外的金融中心,以及憑藉優良條件在貿易上一起壓下高雄競爭力。

然台灣並非一味位居下風,同經歷過殖民地,台灣在文化底蘊扎的根比香港更深。相對的,香港跟對岸一體發展,身不由己,往往是千里之外的北京掌握,未來也有可能在政策調整下,矮化為珠江或東南一隅的危險。尤其,香港回歸後,製造業全部讓渡給對岸,全力發展服務業,雖然金融表現上遠勝於台灣,但是在研發、設計,乃至於文化發展上,都仍是台灣可掌握的利器,端賴我們如何活用。

【2007/07/01 聯合報】@ http://udn.com/
 
===========

中國時報 2007.07.01 
十年回歸 香港的機遇和限制
中時社論

    十年前,在充滿不確定性和觀望氛圍下,英國把殖民逾一個半世紀的香港主權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於這是向來奉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地區,首度主權移轉給奉行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的國家,因此儘管事前中共當局已經一再宣稱香港主權回歸後,香港將採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港人在回歸後仍可「馬照跑,舞照跳」,香港的政局也將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不過,這些口頭保證,並不足以真正安人心,不少在港英資企業早在九七之前就紛紛「遷冊」他地,有能力的港人更是紛紛在香港以外的地區置產,以防萬一。

    企業界和香港有產階級的這種避險動作,隨著回歸後馬上面臨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以及隨後而來的網路股票沫化、SARS的肆虐,在英治時期璀燦奪目的這顆東方明珠,不只蒙塵甚至搞到失業高漲、股市、房價下跌、港人財產縮水,人心惶惶,回歸的夢魘似乎一步步的實現。

    眼見香港主權回歸後各方面的綜合表現每下愈況,中共當局自然丟不起這個臉,於是在二○○四年緊急運作出檯CEPA(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關係),讓香港和中國內地的貿易互動享有比WTO更優惠的條件;同時更在二○○三年七月就開放所謂的「自由行」。香港在接連注射了這兩劑強心針之後,在經濟表現上果然馬上挽回頹勢。不只港股指數從回歸之際的一萬三千點到今天二萬二千點的高峰,香港股市的總市值更於今年五月底突破十五兆港元,成為全球第六大股市。而大量大陸遊客「自由行」到香港,也馬上活絡市況、帶動觀光、旅遊的新熱潮,當然失業率更從○三年的百分之八攔腰減半。

    香港經濟基本面止頹回穩後,更趁中國的崛起,以其地利之便及成熟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快速發展。在回歸十年後的今天,東方明珠的光芒更甚往昔,於今不只是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更已成為中國首選的集資中心和中資企業的融資平台,甚至還產生磁吸效應,成為台灣和東南亞企業首選的集資中心。

    從經濟面來看,十年期間香港如同洗了三溫暖,而今是一片欣欣向榮。相對的,這十年間,台灣除了同樣遭到SARS肆虐,既沒有制度轉軌的不確定因素,也未受金融風暴的衝擊,原可抓住機遇,填補包括港人和外資對香港前景的觀望,使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然而十年下來,在經濟層面上相較於香港,台灣卻是不進反退,企業紛紛減資、「遷冊」,爭取在港上市竟蔚為風潮。榮枯之間,令人不勝浩嘆!

    香港眼前的經濟榮景,使港人變得更有信心,對「一國兩制」也逾來逾多人認同。不過,如果檢驗香港這十年來在政治方面的表現,不只民主、自由的空間受到實質的限縮,甚至連先前中共官方所承諾的「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也因為中共人大委員長吳邦國的一席話,表態「香港的權力乃中央所賦予,中央給予多少香港就有多少,從無所謂剩餘的問題」,而使香港民主派人士傾力鼓吹的特首、立法局議員普選的訴求,變得遙不可及。當然,所謂的「高度自治」,也就只能被打折成有限度的自治。實質上和英治的時期並無差異,同樣是中央給多少香港才有多少權力。

    中共設定在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當年一方面是認知香港和內地存有重大政經差距,因此只好祭出「兩制」以安撫人心。另外不無希望以「一國兩制」的實施,對台灣產生「垂範」作用。然而,十年來的實踐檢驗,香港的民主政治和言論自由受到重重限制,擺明中共當局根本懼怕在香港實現高度自治甚至全面民主,到頭來反而對中國內地產生「垂範」效應。而同樣在這十年間,台灣經由一次又一次的選舉,民主在台灣的深化和在香港的限縮成為強烈對比。儘管香港經濟表現亮麗,但中共當局想藉此「垂範」台灣,其實較前更不具吸引力。

    十年之間,香港政經分離,一枯一榮,台灣同樣是政經分離,表現則是一榮一枯。台灣本來不必政經分離,大可同時並榮,也是台灣的機會。香港想要政經並榮,決定權並不在自身,可算是香港人的悲哀。背後的中共有沒有這樣的識見和氣魄,讓香港政經並榮,香港的榮景效應還會再擴大。反之,故步自封不只將限制香港更上層樓,充其量只是一個活躍的經濟體,「垂範」的說法也就不必當真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