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期的亞洲週刊封面,也轉到藝術市場上。藝術市場跟藝術不一樣,不過在西方世界吹中國風的同時,中國的藝術崛起,自然獲得大量的注目與被隨而來的經濟效益。
臺灣過去藝廊被詬病的是,部分藝術家紅了之後,就不太專於於創作,反而開始吃香喝辣,於是藝術家平均消耗三年,怎麼繪畫界搞的比日本傑尼私事務所還短。
中國藝術家會不會如此?忙著打交道,忙的趕趴.....?

============
國際熱錢追捧中國符號中國新油畫狂 

亞洲週刊封面故事20070501
.張潔平
 
一群中國先鋒畫家以鮮明的中國符號創作的新油畫,引發藝術市場國際熱錢、華人資本的追捧,拍賣價格不斷升,今年達到新高峰。畫家不再落魄,一夜變身億萬富翁,藝術不再躲在角落而是隨中國經濟崛起。但新油畫的熱浪是否只是中國符號獨特光譜的曇花一現,還是能真正為藝術史貢獻價值,考驗中國畫家的藝術創意,也呼喚中國藝術市場的成熟與制度的建設。


--------------------------------------------------------------------------------

二零零七年四月,蘇富比拍賣行香港春季拍賣一錘定音,中國當代藝術專場一天的成交額突破了兩億一千四百萬港幣(約合兩千七百三十萬美元)。這個數字,比三年前蘇富比第一次設立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時兩千萬港幣的成交額,上漲了整整十倍。

這只是冰山一角。過去五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以令人驚訝的姿態迅速壯大,其中,以一批「新油畫」作品格外引人矚目。不同於吳冠中、林風眠、趙無極等傳統油畫家,它們的創作者大多成長於共和國年代,油畫風格帶有鮮明的「政治波譜」、「玩世現實主義」等先鋒印記,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被排斥在主流市場之外。隨著近年世界對當代藝術表現出莫大的熱情,中國這批中青年畫家的新油畫作品,也由地下轉為地上,不僅在藝術市場上躋身主流,更憑藉「天安門」、「毛澤東」、「文革印記」等特徵明顯的中國符號,在國際市場上受到眾多投資者追捧。

二零零五年開始,中國新油畫在各大拍賣市場的價格一路狂,成為牽引中國當代藝術市場前進的最有力引擎。二零零六年三月,蘇富比率先在紐約的「亞洲當代藝術」專場推出中國當代藝術。不只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的夢露,中國畫家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方力鈞的《光頭》系列、岳敏君的《笑臉》系列、王廣義的《大批判》系列等登台伊始,即刻引來國際買家的關注。從舊照片上拘謹的人像、天安門前莫名的紅線,到毛澤東手裏的可口可樂、文革宣傳畫上的香奈兒五號標誌——現代商業洪流夾雜著「共產主義遺產」呼嘯而過,打造出世界當代藝術市場上一個新的「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