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弟Brahms6十分關心少子與熟齡化議題,這兩個可以連在一起看,當未來人口減少,平均壽命延長,兩者就會合一。不過注意,當環境品質不佳,充斥不願面對的真相。大家都以為壽命延長是一件好事,誰說的?當40-50歲以後一直躺在病床上,躺個40年,你要嗎?
少說廢話,今天聯合新聞網推了一系列就新聞,當然主要是報導最近世界面對少子化的新聞,都可以看看來參考。
大概30左右這一代,我們人口還很多,小時候在學人數還有30萬人,加上結婚生子的比率下降,對少子化其實感覺soso,大不了去越南買一個女人,所以不如德國或日本的迫切性。

值得一看的還有下面’台獨’的新聞,台灣從未搞過一胎化,卻自然走上這條路。大陸一胎化養出來的朋友,現在已經出社會,小時後都是小王子小公主。
也值得注意的是,最後附上的日本新聞。2月號遠見提到熟齡商機,最後提到機器人未來可以陪伴老人﹔但是,從下面新聞我看,遠見也不過爾爾,人寧可養會叫的狗,也不要冰冷的機器。

===============
刺激生育率 各國出奇招
2007/04/20 
【聯合新聞網/許惠雯/報導】 
 
法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賀雅,在參加玫瑰節時,抱起可愛的寶寶感謝大家對她的歡迎。圖片來源:法新社。
 
鼓勵生育已成為日本、德國等高齡化國家的共識,各國政府不斷鼓吹「增產」報國的好處,並撒錢提供各種獎勵,包括津貼、獎金、獎牌、放育嬰假、改善醫療和托兒所環境等。除了國家提供這些「正經八百」的辦法外,民間還使出各種「奇招」,像是日本電信業者NTT DoCoMo推出的最新服務:告知想當媽媽的用戶每月受孕的最佳時間,提醒他們趕快回家「做人」;瑞典市議員則建議電視台多播色情節目,以增加懷孕機會。

增產或減產 人口政策各有看法

提倡「增產」的人口學者認為,一旦人口數目減少,代表國家生產力降低,將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國民生產毛額,因此國家應提供各式生育補貼,以提高生育率。但也有人對此持相反意見認為,政府以無人奉養老人來鼓勵民眾生小孩的想法是錯的,人口應「以質代量」,開發老年人力比鼓勵生育更重要。

人口減少意味勞動力與稅收減少,與索羅斯共創量子基金的羅傑斯(Jim Rogers)認為,投資人應在意人口數,他不會加碼日股的原因,正是因為日本出生率在主要已開發國家中是最低的,若持續下去,日本人將逐漸消失,以後由誰支付龐大的國家債務?從經濟上來看,各國政府對少子化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也因此,鼓勵「增產」的一方目前似乎較佔上風。

德國》生育率全歐倒數 再惡化恐滅族?

再經歷12代,要看日爾曼民族只能到博物館欣賞?這項大膽假設,是德國媒體對德國未來的一種推測。德國出生率經常名列歐洲倒數第一,政府絞盡腦汁獎勵生育。總理梅克爾近日宣布增設公立托兒所,卻意外引爆德東德西長期以來的心結。原來德西公立托育機構只能照顧到7%兒童,德東則因還保留共黨時期基本設施,可以照顧40%兒童,而當中的差距,該由誰出錢填補,令雙方爭執不下。

除了錢事擺不平以外,傳統德國人很重視母親養育兒女的責任,有幼年子女的母親外出工作,常被指為不顧孩子的「烏鴉媽媽」(註:「烏鴉媽媽」是一種大烏鴉,常常在小烏鴉還很小的時候,就把孩子趕離母巢。);如何讓身兼母親與職業婦女雙重角色的女性得到應有的尊重,恐怕不是花錢就能做到的。

法國》婦女平均生2子 各國超羨慕

法國的生育率在10多年前也處於谷底,自1994年開始,政府實施鼓勵生育的家庭政策,其中被學者認為最成功的便是幼兒的照顧制度。目前全法3歲以下兒童有240萬,其中48%由政府贊助的照護系統照顧;政府從父母最需要的托兒機構下手,使法國生育率現今高居歐洲第一。

隨著時代推移,法國人的婚姻觀也有改變,一半以上的新生兒是非婚生子女,政府因而於2005年取消了沿襲自1804年拿破崙民法中「自然」子女與「合法」子女的區別。除了政府措施得宜外,法國傳統上鼓勵婦女生育,對家庭和事業兼顧的女性友善,也是生育率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新加坡》廣招外來移民 盼人口能增加

在10多年前就注意到人口問題的,正是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李光耀曾明確表示,「影響21世紀全球的安全或成長,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口結構,而不是民主政治」,「教育程度高的婦女應該多生幾個小孩」,也許某些言論聽來刺耳,但其建言至今仍為星國執政當局看重。

除了一般的生育獎勵措施外,星國也鼓勵年輕有為的外來移民入籍,希望人口450萬的星國,在40到50年後能增加200萬人。此一政策雖然有效,但也導致許多新加坡人怕飯碗被外來移民搶走,因而使族群關係較以往緊張。

日本》成立專部負責 生皇孫來「催生」

與新加坡廣招外來移民的作法不同,由於日本在文化上排斥讓更多外國人移入,人口增加的重責大任只好落在提升出生率上。目前日本每名婦女平均生育1.26個嬰兒,是已開發國家中排名倒數的。少子化問題日益嚴峻,日本內閣於2003年成立少子化部門,2005年9月增設「少子化擔當大臣」,專責研究對策。

在生育率低到谷底的日本,所有跟生小孩有關的產業皆難以支撐,最嚴重的是產科醫生不足,某些地區的孕婦還得搭機到外地生產。2006年9月6日,日皇次子秋篠宮妃紀子產下皇孫悠仁,「舉國同慶」,甚至被認為有助提振日本的生育率。

台灣》政院送溫暖 煽動「做人」希望

政府已經意識到少子化問題的嚴重性,2007年行政院編列139億元預算,預計2009年將編列48.68億元預算因應。目前台灣已經有育嬰假、育嬰留職停薪津貼等相關措施推出,另外,整合幼托、12歲以下兒童課後照顧及安親等,屬於行政院「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也在推動中。

根據衛生署在2004年所做之《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研究》發現,父母們認為政府應該做的是「改善教育制度與降低教育費用」、「改善社會經濟」、及「改善社會治安」,這三項就佔77.8%。從這裡可以看出,政府光是單純的撒錢是不夠的,必須從根本去改善環境,才能符合人民期待,進而挽救低落的生育率。

 ===========

觀點》是要三個臭皮匠?還是一個諸葛亮?
2007/04/20 
以質代量?寧要三個臭皮匠
【陳耀昌/台大醫學院教授】


當舉世為人口結構憂心忡忡;當台灣人口負成長時代將提早來臨;當日本已經把「少子化」的問題當做部會的名稱、絞盡腦汁研究對策時;當新加坡的李光耀已經說「影響21世紀全球的安全或成長,最關鍵的因素是人口結構而不是民主政治」,並預言在未來,各國政府將別無選擇,被迫全面插手生育等過去一直被視為私領域的事務時;當美國前白宮經濟顧問已出版專書,警告高齡化社會將產生30年後的經濟大風暴;當彼得杜拉克及派崔克布坎南已表示,已開發國家人口出生率的崩潰,將造成西方國家緩慢步入死亡而不自知時;當台灣的學生因為父母「望子成龍」,因為當今的教改政策,而承受巨大壓力,連星期天都要補習時;當七、八分之一的「新台灣之子」的母親不會講中文、寫中文,無法教導自己的小孩時,我們政府對人口政策的發言委實令人失望。


政府主其事的官員竟然把專業的人口學者「人口數目減少,代表國家生產力降低,一定會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國民生產毛額,主張透過生育補貼,以提高生育率」的建議擺一邊,而去附和「優生學家」和「女權運動者」對政府人口政策提出的說法,要「以質代量」,要「重新分配教育資源,藉人口素質大幅提高,取代生產力不足的問題」,並公開說「生一個諸葛亮比生一個臭皮匠好」!


「優生學家」?有沒有搞錯,這是什麼時代了。


亞洲最早注意到人口結構問題,在十多年前就甘冒大不韙,公開提出「教育程度高的婦女應該多生幾個小孩」的,正是李光耀。他最近更進一步提出「放任主義的生兒育女將不復存在」,顯示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是對年輕夫婦的道德勸說所能解決的。而人口問題是結構性問題,政府官員更不應該以「金字塔頂尖」的立場,去為「人口品質」下定義,去明示「程式製造」下一代成為「諸葛亮」,而視社會基層默默奉獻的階級為「臭皮匠」。


社會人口結構應該是平等的多元。說一句尖酸一點的話,現在台灣中年一代兄弟手足中,品質好的「諸葛亮」大多到外國、上京城,做大事業去了,品質差的「臭皮匠」就是留台灣、留故鄉照顧年邁父母的主力;而台灣政府從來沒有負起老年照護的責任。人生的成就,怎麼是所謂「人口素質」來決定的?當然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小孩有成就,但如果金字塔頂端的人公然自本質上看不起金字塔底部的人,「人是生而平等的」這句話,還有實質意義嗎?


其實政府官員的錯誤說法正好誤打誤撞,說出了「正確」的人口政策精髓:「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我們要的恰恰是家庭有三個平凡正常的小孩,而不是每個家庭都養一個天才兒童。更何況,身為「諸葛亮」就幸福嗎?至少歷史上的諸葛亮是「食少事繁」、要「六出祁山」,不怎麼幸福。未來的一對「諸葛亮」夫婦,要供養好幾位老人家,要生兒育女,還要應付眼前的經濟風暴,不一定「食少」,但一定「事繁」,大概也不會幸福。只有替他們生一兩個弟妹,才是讓他們更幸福的最佳方法。
 

【2005-12-27 聯合報】


李遠哲:能源有限 人口少較好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李名揚/台北報導】

 

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昨天在院士會議演講時指出,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二,50年後還是需要進口能源,人口減少一點比較好,政府以無人奉養老人來鼓勵民眾生小孩的想法是錯的,台灣的人口政策應重新檢討。


李遠哲並建議政府,要想辦法鼓勵健康的長者繼續工作,才不會造成年輕人的負擔,他以自己的妹妹為例,55歲退休後,就要靠政府養,現在妹妹看到他70歲還在工作,都會不好意思。


中研院昨天舉行第27次院士會議,李遠哲和院士毛河光、陳垣崇各有一場主題演講,李遠哲主講「能源、環境與人類的未來」時提到前述觀點。


李遠哲說,資源有限,地球過度開發,預估再過40到60年,石油就會用完,天然氣也會在80到100年後耗盡,因此20年內石油供需會嚴重失衡,能源爭奪戰開始,有效利用能源十分重要。


李遠哲表示,回到太陽懷抱很重要,地球吸收太陽一小時產生的能量,就足夠人類一年能源消耗量,但即使運用風力、地熱和太陽能等,台灣因人口密度高,每平方公里有600人,50年後還是需要進口能源,所以減少一些人口比較好。


他對政府因為少子化而鼓勵生產的政策不以為然,他說,不少人55歲就退休,靠政府養到80歲,造成年輕人很大的負擔,建議政府應鼓勵健康的長者繼續工作。

【2006-07-04 聯合報】

===========

少子化 「台獨」勢力漸坐大
2007/04/20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魏忻忻】

在少子化浪潮之下,「台獨」勢力日漸坐大。「台獨」指的是「台灣獨生子女」。


「請問有沒有獨生女媽媽?我女兒3歲半,但我打算只生一個,又擔心她會孤單,以後她會怪我嗎?大家有何建議?」一位媽媽上網丟出疑慮,許多人回應她,有支持不生、有鼓勵再生的;更實際的是,許多只生一個小孩的媽媽,決定仿國外成立「play group」,讓一群1歲多到4歲的孩子定期網聚,滿地撒歡。


「連搶玩具都是家裡學不到的技能,」職業婦女的「小樹媽」說,小孩跟小孩玩才自然,就算只是偶爾見面的「虛擬手足」,她也覺得心安多啦。原本覺得只生一個,對孩子有些虧欠的,現在發現「獨生子女」不在少數。


「獨生子女愈來愈多了,」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指出,身在第一線的小學教師感受最深。他曾在台北縣3所小學對42個班級進行調查,最高比率是全班35人中,有15人是獨生子女。雖然小一新生未來還是有機會擁有弟妹,但是根據人口趨勢,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已是定局。


國民健康局的生育意願調查也顯示,7成受訪者認為生2個孩子最理想,但實際結婚後,卻有5成的人說1個就好,再來受不了,「養不起」是主要考量。


少子化浪潮席捲,獨生子女家庭也全球化了,在許多國家成為主流。除中國大陸是「一胎化」政策外,德國、西班牙等國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義大利學者憂心大家族傳統就要消失;美國、日本為獨生子女出版的書及網站更不在少數。


當愈多父母只生一個時,「一個人長大」的經驗將變得普遍,但獨生子女並不好當,刻板印象是其一。


「為什麼每次(和朋友)吵架,就要說:獨生子女最難搞?」在全台最大的BBS站「批踢踢」上,獨生子女在「獨生子女板」上相濡以沫,這群「台灣獨生子女聯盟」成員最想甩開的標籤是隨著「獨生」而來的臆測,包括驕縱、依賴、獨享家產等;外人卻看不見他們獨自長大的孤單,和父母緊密的牽絆負擔。


67年次的林子珣記得,小學時導師還跟班上同學說,「她是獨生女喔,各位同學要多體諒」,那時她覺得好慚愧,「到底慚愧什麼呀,好像我個性就會有缺陷似的」,讓她到現在耿耿於懷。


聽多了諸如「為什麼你爸媽只生一個?」「好好喔,以後你家財產都是你的」之類的言辭,「台獨」網友忍不住搞笑:當獨生變成主流,「非獨生」才是少數時,學者就會開始研究「非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適應問題」,人家就會問:「為什麼你爸媽要生那麼多小孩?哦,他們一定很不愛你喔!」玩笑背後是長期被「問題化」、「特殊化」的不耐。


獨生女李韋姍由己身經驗出發,完成以獨生子女對自身生命經驗主觀感受及看法為主題的碩士論文。訪談11位成年獨生子女後,她指出,「孤獨」是獨生子女很小就必學習面對的,因為沒有手足,所以因應人際衝突能力比較弱、更渴望融入團體;父母完全的愛讓他們有自信,但未來也須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


她說,歷來對獨生子女表現的研究結果十分分歧,原因就在於決定性格的不是獨生、非獨生,而是家長生育獨生子女的原因、看法、教養態度和方式。


愛與責任,是一體的兩面。63年次的獨生女「小古」說,父親40歲才生她,父女感情極好;如今父親70多歲了,日漸老去,「光看他駝背的背影,我就會掉淚」,她放棄出國留學的計畫,因為「很怕半夜會接到電話,趕不回來」。


老年乏人照顧,也是政府鼓勵人民多生的說詞之一:「給自己的未來一個機會」。以對岸為例,大陸「一胎化」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到適婚年齡,獨生子和獨生女結婚被稱為「獨苗合盆」。小時他們是「421」世代,4個祖父母加2個爸媽,6個大人照顧1個小孩;如今,獨生子女夫妻肩上扛12個老人,不禁感嘆「小皇帝已成最辛苦的一代」。


前台北縣勞工局長曹愛蘭和台大教授施信民從不給他們30歲的獨子「養兩老」的壓力,因她深信「老年照護不該家庭個人化,而是社區公共化」,她努力推動照護體系,準備要在老人機構終老;政府要說服人民「手足是父母給的最佳禮物」,還得有更好理由才行。


【2006-08-28 聯合報】
 
=========
孩子少了 日本「寵物當家」
 
‧陳世昌 2007/04/20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
日本社會進入「少子化」時代之後變化之大令人難以想像,「寵物熱」即為一例。孩子少使得養寵物大為流行,日本貓狗的數目,竟然比小孩子多。

貓狗總數 比孩子多600萬

據最近一項統計,日本全國14歲以下的孩子,數目大約是1,800萬,而貓狗等寵物的總數卻超過2,400萬。日本的孩子少了,現在寵物取代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

一位女性朋友家裡就養了狗當寵物,而且一養就是兩隻。她把兩隻狗命名為「春(Haru)」和「桃(Momo)」,平常她叫她們是「哈魯匠」、「莫莫匠」,比叫她老公還親,讓她老公都快有些醋意了。

Momo是拉布拉多犬,Haru是英國獵鳥犬,一歲不到就被送到家裡來養。講起兩隻愛犬她可真是頭頭是道、鉅細靡遺,兩隻狗的習性她也都摸摸得一清二楚,阿桃聰明卻膽小,阿春則伶俐過人,她說:「我可是把牠們當成孩子一樣,呵護備至喔!」

談養狗經 日人卸下冷漠

很多日本人都是如此,養狗就好像在養兒子。日本人比較冷漠,在街頭上大多只是點頭打招呼,可是一談到「養狗經」,那可不得了,東家的「阿花」怎樣了,西家的「阿虎」又如何了,非得把整條街上的狗新聞都拿出來講它一講不可。

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大狗死了,葬儀社的人來家裡辦喪事,還真有板有眼先在門口貼了個「喪中」,然後還煞有其事找來和尚誦經,最後送到火葬場還拿個什麼「居士」的封號。

狗狗去世 鄰居還來致哀

最令人感動的則是,喪事辦完後,那些養了狗的鄰居會來按門鈴,這麼說:「聽說府上寶貝去世,無法親赴喪禮,抱憾之至,可否容我到牠靈前致哀?」

寵物社會地位愈來愈高,狗的「幼稚園」也應運而生。

位於東京的一所狗兒幼稚園,據說每一期的入園總時數大約是10到15個小時,收費可不低,大約是40萬到50萬日圓之間(約12萬到15萬台幣)。對一般人來說,收費未免太高,可是養狗的人卻直呼「便宜」!

「幼稚園」教些什麼?當然不是什麼修身齊家的大道理,但是狗應有的「教養」在這10來個小時裡可都學到啦!訓練大小便,其實沒有什麼困難,公寓內養狗最頭痛的就是大小便問題,有些狗和貓就訓練到可以自己上抽水馬桶,用完以後還會按一下沖水,你說神不神奇?

狗狗專用 學校、溫泉都有

當然,遇到生客上門,狗兒都會亂吠,經過訓練的狗,就不那麼輕浮,經常會觀察主人的臉色,然後才行動。一個送狗寶貝上過幼稚園的人說:「上幼稚園以後,寶貝聽話多了。就連吃東西,只要我沒有喊OK,牠也絕對不敢動一口!」

寵物多了,新興的許多行業會讓你目不暇給。日本人喜歡泡溫泉,所以就有那種專門服務狗的狗溫泉,還弄個三溫暖,讓你的狗寶寶過得舒舒服服。養狗的人說:「你可不知道,狗也會有憂鬱症喔,不讓牠舒服些,牠還會垂頭喪氣擺臉色給你看呢!」

百貨公司裡,寵物專用物品專櫃,東西漸漸比寶寶用品還貴了。唉!孩子少了,寵物多了,日本這個社會就快被寵物給占領了。

【2007-03-19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