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在聯合報上看到這一篇劇場導演的投書,也有一些想法。其實關注點倒不是兩廳院的藝術節或者是鄭和等問題,倒是他引述現場一位位列席的評委提出如此建議:台灣的文化生態,只需要分為「台北vs.外台北」二分即可。尤其提出可能僅止於繁榮的「台北文化租界地」的想法。十分值得探討。

其實文建會或者其單位委託的調查研究,大概都看得出來趨勢,那就是出了台北,藝文消費就是差這麼一大截。大概這幾年像台中、高雄兩地因為開始重視,所以表演數、參與人次有成長,但基本上,台北市還是一個說了算的地位。

所以台北/外台北之差,不得不查,其實表演藝術界,乃至於文創界都有提出這樣的觀點,政府當然也有把資源往非台北市放,比前前幾年就有把預算往南部放。不過,政府資源有限,民間自有其消費市場結構,如果不是很精準的估計、規劃,也無力回天吧?先前我記得也有媽媽投書,說希望鄉下多一點藝文演出機會,因為往台北跑,不止票價,還要外加交通等成本。

不過文創界一直比較流行的是Cluster的說法,其實Cluster的確存在,外國也有,但Cluster反面可能就是城鄉差距;關於文創的城鄉差距,這個一直都滿迴避在談的,先前諸如圖書館等消息,也顯示這樣的問題。

延伸閱讀:偏鄉圖書館買專書 10年3人借
http://ccindustry.pixnet.net/blog/post/25739488



另外侯導演也提了關於藝術普及的問題。這點也很有趣。我記得蔣勳曾經提過,美學或藝術,其實就是一種專注,如果是漫不經心,很難進入藝術的狀態,或者說很難欣賞。

小弟曾經在故宮看到一大批學生,大概為了寫寒假作業,吵吵鬧鬧、席地而坐。因此,對於藝術普及這種事情,就真的一直陷入兩難,並且經常想,是不是去兩廳院、故宮,最好先通過檢定考?


對了,當然要介紹一下侯剛本導演的部落格:

「導演的筆 : 書寫演繹人生的生活事件簿首頁」

http://blog.udn.com/kphou/detail

另外在youtube上,也有兩段關於導演的節目。可以很快掌握這位經歷豐富導演的人生:


我的職業是「奶爸」~侯剛本

我為劇狂

在約17分的時候,侯導曾經提到,這一行約有95%在25-30歲之間想放棄,因為面臨適婚年齡....

=========
文化租界外 藝術普及長路漫漫

【聯合報╱侯剛本/劇場導演(台北市)】
2010.03.02 03:13 am
 
在「文化傳播」的課堂上,有個學生問我:「老師,創意和惡搞的差別究竟在那裡?」當下我的回答是:「有機的惡搞是創意,漫天亂搞的創意是惡搞」。

二○一○年台灣國際藝術節,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再度邀請世界級知名導演羅伯威爾森,以總體意象劇場的美學形式,大膽跨界執導前衛實驗詩式劇場《鄭和1433》。該劇由優人神鼓班底結合多棲表演藝術家唐美雲等各界藝術家們聯袂合作,透過文化拼貼與融合的敘事解構重構之間,嘗試用一種極簡主義的創意風格,再次為中西文化融合與對話之間,尋求另一種關於後年代美學的可能性。

當文本、舞美、演技…等劇場元素,皆凌駕於一定成熟度的美學素養之下,藉由這群藝術家們放膽進行的一場活體(表演)藝術品實驗中,看得出整個盡情游藝(惡搞)過程的背後,亦能感受到創作者們小心翼翼的有機創意。

有機創意也好,亂搞也罷。總之,由一群成熟藝術家攜手合作的國家級表演藝術製作中,整體表現顯然仍須維持在一定的美學基準之上。也難怪日前出席一場文化生態會議裡,某位列席的評委提出如此建議:台灣的文化生態,只需要分為「台北vs.外台北」二分即可。雖然當時許多人頗不以為然,但就當前整個台灣文化產業的分布來看,那位評委所說亦不無道理。

台灣國際藝術節活動,於台北兩廳院隆重登場了。可惜的是,縱然台灣的表演藝術有能力走上國際舞台,無奈就當前文化生態分布來看,台灣蓬勃的國際級文化藝術養分,也可能僅止於繁榮的「台北文化租界地」,至於租界地之外的外台北,多處無疑依舊是貧瘠沙漠。

「台灣」國際藝術節並非「台北」國際藝術節,建議中央未來在規畫舉辦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層次,能夠顧及全省各地的特色與需要來執行,如若不然,或許乾脆正名為「台北國際藝術節」也無妨。

我知道,該檔期(鄭和1433)戲劇院接近滿座的榮景背後,許多觀眾皆為朝聖觀禮紛紛不遠千里而來。當然,如果一場國際藝術節的普及性,關乎提升全民美學素養的話,顯然畫地自限在一塊文化租界地裡來舉辦,似是可惜了……。

【2010/03/02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