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070212)後續聯合報還有其他的文化園區報導,不過過於單項園區介紹,我就不一一細表。
只挑以下這一則,因為文建會主委說話:不能用量化去表現。
我同意,也在教育界自豪的數字管理,頗為憂心。不過邱主委比較沒回答到重點,除了考核機制需要由量變質之外,我們其實是要問的,預算如何開銷?不是懷疑報假帳,而是:錢有沒有計畫性的使用,以及花在刀口上。
下面的案例大概看的到文建會如何建構地方文物館的方式,我倒覺得是比較供應面的去想文化,諸如聘請誰,邀請志工等。我自己提出的方案,是比較需求面的,我倒覺得志工不如耆老,約聘員不如老匠師。
其他包括打造將已經廣設的地方文物館,設計成地方文化產業的司令臺與操練場,在苗栗木雕館,雖然有展示功能,但是還是很怕變成賣場,事實上如果藝術家作品能銷售,縱使是複製品,透過版權,若藝術家仍能糊口,有何不可?
=============
地方認同》汗路館 1人100元撐起
【聯合報/記者賴素鈴/台北報導】 2007.02.12 03:29 am
怎樣才是好的地方文物館?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同的想像。重點是:什麼才是在地的文化核心價值?
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所長陳國寧,去年為文建會執行地方文物(化)館調查計畫,走訪兩百八十多處館舍,她引用法國學者雷尼米爾的話說:「博物館的價值不是只看三、五年,而是五十年或更久。」
文建會推動地方文物(化)館計畫成效飽受質疑。文建會主委邱坤良仍強調,只以觀眾人數就批評是「蚊子館」並不公平。他認為,地方文物館的價值不一定在產值,而是附帶影響,就像「一把種子撒在土地上」,很難短期量化。
「重點是:要知道能量從哪裡來?」邱坤良說。
以花蓮赤柯山推動社區總體營造而生的「十三彎劇團」為例,邱坤良認為,他們作為社區劇場很好,但農民和小朋友到外地巡演,訴說十三彎的故事,對外地人的意義和引發的共鳴,就遠不如當地。
「地方認同」正是地方文物館的活力來源。陳國寧印象很深的是推動嘉義梅山鄉「汗路生態藝文館」的梅山文教基金會,早在文建會地方文物館計畫前,以一人一個月一百元的方式,在地方上募款成立,推動藝文活動,是梅山人捐助的公益法人民間自發性機構,自然不追求觀眾,而以社區為定位。
文建會初推地方文物館計畫時,曾將當時最高額補助給了還沒有「館」硬體的「鹽田生態文化村」,關鍵就在於崑山科技大學講師盧建銘,他在台南市四草南寮社區組織村民成為「文化工人」,以特色工藝和生態保育建立四草文化產業發展核心,而得以文化產業帶動生態保育的社區營造模式脫穎而出,獲得一千兩百萬補助。
百餘年歷史的屏東崇蘭社區蕭氏家廟,變身「阿緱地方文化館」,也是地方認同激盪活力的經典案例。蕭氏家廟原已荒廢淪為登革熱病媒蚊指數高危險區,七年前蕭永忠號召族人整修家廟,成屏東「縣定古蹟」,昔日私塾「課餘軒」改為「阿緱地方文化館」,成為社區營造中心,結合慈濟、基督教醫院等志工,探望社區獨居老人、設免費安親班、成立讀書會,去年獲頒文馨獎。
【2007/02/12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