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月快過完了,看到當代藝術新聞的這一篇,覺得有趣。

香港最大的特色就是:除了政治以外,什麼都有可能性,也因為作為殖民地或一個小都市,香港人也早就看破,朝向一個高度商業文化的社會前進,也因此,下文作者說他不滿,但是也提出他們就是一個買辦文化。

台灣在某些層次來看也很像,甚至兩地構成的條件很像,比如移民社會,甚至都當過殖民地;只是台灣開始玩起民族主義而已,香港始終都不敢玩,只能適應老闆而已。

我特別注意了作者對香港是文化沙漠的觀點,他相當不同意,他說,香港有金庸、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梅艷芳到麥嘜等文化傳統;其實過去中國在亂的時候,逃難大概往幾個方向跑,台灣這有故宮,香港那邊比較屬於軟實力的部分,所以其實在回歸以前,甚至雷洛還在的時候,香港是有蓬勃的文化現象,甚至是可以繼承部分中國文化--相對於當時大陸開始文革時。

香港現在被大陸這個黑洞吸納,北上才有機會;加上只能融入中國(珠江三角洲區),他們抵抗、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識,繼而透過文化意識形成文化產業的機會不高;但是他們是有創意產業的底子,所以,他們在2004年也出過都市創意指標,還相當有名。

香港也許也可以走文創的路,但是那跟台灣一定很不一樣;光一點:他們沒有故宮,策略規劃上就完全不一樣,另外,香港只是個港口,人才已經高度跟大陸接著,新一代的電影,都是大陸專業人士了,跟20年前香港電影差很多了;台灣這一點也不一樣,台灣雖然也擋不住大陸力量,但是多少還是能反省,也是有人撐在台灣堅持走自己的路。

不過我倒是想起週五Joyce說的,他說台灣的軟實力跟香港差很多,未來可能是香港領導中國、中國領導台灣的模式。尤其看到許多趨勢雜誌,一直紛紛報導中國趨勢對台灣的影響時。

======

香港文化/邊緣化,多麼好!
 
‧當代藝術新聞 2009/10/16  
 你可以說香港人輕佻,但他們自由活潑,沒有也不相信權威;他們漂泊,但流動力強,多元靈活,沒有思想上的包袱;他們無根,對土地欠認同,卻可為保留一座歷史建築物(天星碼頭)而願意坐牢。  
 
【撰文/何慶基】
中國國勢興盛,加上金融海嘯令歐美元氣大傷,中國獨領風騷,一股大國興起氣派,不單使西方瞠目,更令左鄰右里不安。數月前在台中演講,和台灣朋友談及當前香港和台灣均有一逼切共同議題,乃在中國大陸崛起的洶湧波濤中,如何為自已這些邊緣地區在文化上定位。要麼跳上前進號列車跟著大隊兒前衝,要麼關上門來我有我的天地。如果是後者,便要問問憑什麼自立門戶,兼可保持繼續戰鬥的生命力?

九月中香港《文化現場》雜誌舉辦以「消失中的香港:再戰江湖」為題的研討會,請來不少文化界顯赫人物,探討的正是這個問題。「消失中的香港」這題目,已顯示九七後香港人那日趨強烈的焦慮和危機感。

九七後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但實際生活和文化經驗上的差距仍然巨大。在界定與大陸的關係上,如不是仍然抗拒,也至少是含糊不清、浮游不定。加上經濟呆滯、領導人欠視野魄力,備令香港人迷惘不知所措。自已舉步為艱卻見中國大陸的速速崛起,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藝壇備受觸目便是最鮮明例子。上世紀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主要是透過香港帶進全世界,現在連這角色也大為褪減。政治上歸前香港曾是國際焦點,現在注意力都轉向大陸,香港已是無影無蹤。大陸文化企業活躍,到處都是機會的新形勢,搶走不少人才,流失情況嚴重,例如香港電影工作者紛紛北上尋發展,但因大陸的觀眾和法規迥異,香港電影的獨有風格逐漸被消磨,甚至整個類型的電影如「鬼片」全然消失。香港像是血液慢慢流失的逐步消磨,被邊緣化後,接著;是全然的消失。

研討會題目的另一半是「再戰江湖」,是主辦機構對這失落感的註腳:香港仍有能力再戰江湖。事實上香港有豐富文化資產和人才,研討會上多位講者均指出,如果香港消失,不是香港的文化褪色,也不是外來威脅,而是港人自我摧殘而已。

最近和一位應政府邀請來港進行研究的英國教授交談,她告訴我和高官開會,高官劈頭第一句便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聽後怒火中燒,對該教授說:「你代我告訴這位高官,他無知、愚笨和目光如豆!」由早年的何劍士到李鐵夫,以至金庸、李小龍、王家衛、吳宇森、梅艷芳到麥嘜…,都代表著香港的豐富文化傳統,為何妄自菲薄?這自我形象低微,與殖民教育有關。殖民統治者不希望受統治者有強烈的自我文化意識。越是覺得自已淺薄,越崇拜統治者的文化,雖然殖民統治已不復存,但這不作探討即匆匆自我貶低的殖民心態,仍揮之不去。

除殖民地遺留下的陰影外,回歸後也有另一種壓力。中國人喜歡大團圓,因為宗族繁昌有賴相互緊密串連(當然也要有長次有序、理念統一的權威架構)。近年在香港不停聽到警告,如我們繼續不長進,香港將被邊緣化!宗族文化中最嚴峻的懲罰,莫過於被邊緣化。

但香港文化從來都是邊緣化,這也是其文化強項。香港兩大文化基石-買辦文化和難民文化-的形成,正因為香港是個位處中國邊陲的混亂文化。因為不是主流,沒有歷史和文化認同的包袱,也無臣服集體道德、統一思想的壓力。邊緣化是上天給香港的福蔭,它締造了自由奔放的文化。邊緣化是現代藝術的一個特色,現代藝術就是從邊緣裡走出來的。

你可以說香港人輕佻,但他們自由活潑,沒有也不相信權威;他們漂泊,但流動力強,多元靈活,沒有思想上的包袱;他們無根,對土地欠認同,卻可為保留一座歷史建築物(天星碼頭)而願意坐牢;他們不愛國,卻為四川地震落淚,或抓著些國家議題持久不放;他們沒文化,但文化上的影響遠及所有華人和非華人地區。

香港現在確是進入令人感迷惘的磨合期,但這樣多姿且古靈精怪的文化,只要稍整衣妝,定必能再戰江湖,又何懼外邊風起雲湧?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09年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