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這篇,想說什麼清廉小故事,但小弟卻看到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政策與產業。

王記者已經括號起起來:計畫經濟。
而且還用到圖利這些字眼。

這其實是長期台灣過去經濟奇蹟、政策挹注很重要的一個大思維基礎。
或許,在過去物資缺乏時代,計畫經濟是不得不然,不然任由發展,或許台灣沒有發展。但是,這卻成為台灣經濟政策基礎,透過法律、給特殊產業特殊優惠,,不禁讓小弟想到對岸發展的一句口號:「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是阿,富起來了後,然後呢?
開始過奢華生活?還是把資源分享出來給其他人。看來是前者。或者,前者還是搞創意產業的基礎。

則,文創呢?好像也隱隱然想要用這套思維。搞不好只是包裝了什麼政府義務的高調理論,但實際上還是要政府對特殊產業開放,只是,或許支持文化政策的機關不夠強,無法像先前這幾個產業一樣可以獲得御賜黃馬掛。
但是,如果就這麼任由發展,你也看到了,台灣現在在文化消費上產生多大的不均等現象,但是,政府的計畫經濟、政策工具,究竟該怎麼跟產業取得平衡?
是要當火車頭嗎?台灣的公預算全部投入,可能都難以跟好萊塢資本一搏,但反過去想,產業、創作者、從業者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政府扶他一把,究竟,該扶哪一把?

這樣的討論好像都很少聽到。

=======
我見我思─尹仲容與王永慶
2008-10-22 中國時報 【王駿】
     王永慶猝逝,各路媒體大幅跟進報導,大故事、小故事、作風故事、一二三房族譜故事,連篇累牘,角度繁雜。然而真要講起台塑來源,恐怕知者不多。

     民國四十年代,有個人集金融、產業、貿易、美援、外匯所有權柄於一身,卻能秉公辦事,兩袖清風,功在台灣經濟,並決定由王永慶擔綱投入塑膠產業。這人,叫尹仲容。後來台灣經濟發展史上有名人物,像是李國鼎、孫運璿、俞國華,全是尹的後輩。

     民國四十年代前半期,尹身兼經濟部長、中央信託局長、工業委員會召集人三大職務。之後,又先後主持過經濟安定委員會、外匯暨貿易審議委員會。

     那年頭,資源有限,整個產業政策都走「計畫經濟路線」。該發展哪些產業?如何發展這些產業?全由政府決定。一旦確定,政府即投入稀貴資源,協助特定業者。照現在標準,當時的政府,可謂「以公開政策,圖利特定業者」。當然,這種圖利行為,有助日後經濟發展。王永慶,就是這種特定圖利政策的受益者。

     財經耆宿王昭明,當年是尹仲容身邊機要祕書。王昭明曾對筆者表示,當年王永慶賣米、伐林,賺了些錢,想投入工業生產。經濟安定委員會旗下的工業委員會,就替王永慶選了塑膠業。王昭明說,王永慶當時還問工業委員會化工專家嚴演存:「你們替我選的這個Plastic,是什麼東西?」

     後來,整個設廠案件敲定,由王永慶與趙廷箴合作,尹仲容還親自為公司命名。這家公司英文名稱為Formosa,中文名稱則由英文名稱直接音譯為「福懋塑膠公司」。王昭明說,公司名稱敲定之後,王永慶有意見,要求改名。

     王永慶認為,「福懋」這兩個字筆畫太多,太難寫,他希望換個中文名字。當時就有人對王永慶說:「恐怕不好改喔,這名字是尹仲容取的。尹先生取的名字,是不能改的!」

     後來,尹仲容同意王永慶所請,把公司的中文名成改為「台灣塑膠公司」,也就是現在的「台塑」。王永慶很得意,對王昭明等工業委員會同仁說:「你們講尹仲容決定的名稱不能改,可是,我請尹先生改公司名稱,尹先生馬上就答應,尹先生很好講話。」

     像台塑王永慶這樣,當年受政府「圖利政策」之惠而起家的企業,可謂不知凡幾。隨便數數,就有裕隆嚴、遠東徐、太平洋焦、大同林、水泥辜、國際洪、新光吳、國泰蔡、味全黃、力霸王、聲寶陳……太多了,數不過來。

     五十年後,這些企業家族第二代、第三代,已經嶄露頭角,繼續穩當台灣貴族。至於昔年超級財經大員,後代子弟現在或教書,或當律師,各行各業都有,鮮見家財萬貫者,也鮮見靠著父親當年權柄,公庫通私庫,發財致富者。

     想當年,看今日,清廉度超級比一比,實在讓人寒心兼浩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