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康國?好熟的名字,原來很久以前在興文化青年聯盟那,看到他們轉引他的文章。今天他又投書了,談的就是文化消費市場,且用的是崩壞二字,下筆很重。
何教授的觀點,方向小弟大致同意,不過有幾個需要略微討論:

1.他指出金融風暴將席捲消費市場,很快就席捲文化消費市場。該點我覺得因果顛倒了,事實上,台灣本土文化消費市場是衰於金融風暴之前,比如今年獅子王如果光看販售票房,到底好不好?不知道,太陽團為何好?他開賣也沒多久,廣告是作不小拉,但獅子王預售票賣了幾個月仍不太好,為何太陽這麼好?是不是澎風?


2.下文是國內少數願意區分國內團與國外團對藝術表演差異的文章,這點回去看既有文化消費的調查,可惜還沒先進到區分國內、國外演出團體場次的差異。郎姑我記得談過一個好觀念,他說,獅子王可以吸引那些原本不看表演的人進去(因為熱潮),如果只看總體參與人口票房,會突然因這種大眾文化消費而膨脹很多,但實際對長期從事表演藝術的朋友,觀眾並沒有增加,甚至反而減少(因為被大團排擠)。


3.E大提醒我,應該是下文第二點與先前自由時報之「三大公立樂團」一報導文,有關連之處;仔細一看,小弟發現的是,公設團領有國家資源,藉著公資源優勢半買半送,但有對實際缺乏資源的民間表演團體而言,容易產生排擠效應,所以何教授建議公團乾脆下鄉,運用公資源執行美學教育;

 


4.第三點,關於基層美學推廣,這點滿好。不過關於文化與教育、美學教育,談的人很多,而且大頭都很愛談,且批評現在國人素質不高。不過小弟認為,問題可能就在大頭談太多,而實際作的人很少。我們總落於抽象論述層次。怎麼讓藝術跟學校、中小學結合?英國我記得看過的作法是,讓社區、企業跟學校教育結合,定期展演一些作品,企業甚至可以從中獲取人才,也進行贊助,這點我先前我是在「藝企」結合層面看到的消息。台灣作法比較困難在於,第一個要突破升學主義的枷鎖,第二個要跟體制搏鬥,也就是說,假設教育部願意開始執行此類措施、政策,但形式化、要老師填表寫報告,時間都花在跟科層體制互動,哪有時間真正媒合學校、社區與企業執行美學教育?甚至設計出更有創意性的課程?


=======
本土藝文市場的崩解?
2008-09-23 中國時報 【何康國】
     據聞「太陽馬戲團」明年一月抵台演出,四十場演出的票券銷售一空,這與國內知名表演團體「春禾劇團」一個月前才宣布要關門,形成辛酸對比。

     從當前全球化市場概念、提升國內民眾藝術欣賞視野的觀點看,我們不能也不應阻絕國外藝術團體來台演出,但在演出場地以及民眾消費能力均有限的情況之下,國內的表演團隊確實在生存空間上遭受嚴重的擠壓。而近日傳出的金融市場風暴,讓民眾收入以及消費能力下降,預計這一波金融海嘯很快就會波及藝術消費市場。屆時,國內在兩岸四地之間一向引以自豪的多樣化藝術團體與創作,又能夠存活多少?

     經濟衰退的影響當然不僅在我國發生,國際知名的團隊也逃不出損傷。近日費城愛樂管弦樂團因為經費不足,亦取消了國際巡迴演出。在資本主義國家產生「市場失靈」的此時,政府應該預見警示,出手干預無法正常復甦的消費環境,這是在金融界可以看到明顯作為;但是在藝術界卻看不見有立即的動作。國內的表演藝術環境長期以來不健全,公設團體獲得文化預算之中的大部分經費,民間團體則沈浮於市場。

     長期慘淡經營,僅靠追求達成藝術理念在支撐。但能夠撐多久呢?在一間劇團宣告關門之後,又有多少已經長期沒有活動或是減少活動呈現「半休眠」狀態的團體?難道應該大聲的宣告倒閉以獲得政府重視此一問題的嚴峻?是否每一個關門的表藝團體都是所謂的「不夠專業而被市場淘汰」的團體?而能夠存活苦撐者就一定是「藝術性高獲得市場青睞」?

     其實我國現有的表演藝術團體包括各級政府之中的交響樂團、國樂團、合唱團、國劇團等等,這一些團體的經營方針大多以各監督機構的政策為主。筆者曾任經營層級多年,綜觀當下社會脈動,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相關文化政策應立即展開。為了保存現有豐沛的表演藝術團體,各級政府文化機構應該立即重新檢討業務費用,將不具時效性、無具體作為的業務費用統合。亦即是,政府單位減少直接執行的業務,盡量將經費提供給民間單位,藉由各縣市文化局以及國藝會的補助機制,加碼補助款,以作為國內藝文團體獎、補助表演甚至抒困的費用。

     第二、公設團隊停止競逐藝文消費市場。為了提升表演的素質與藝文欣賞的環境,公設團體長期以來以高額的節目製作費用辦理藝文活動,而這一些節目的觀眾入座率和票房收益常常與成本相距太大,因此公設團體往往會加碼宣傳費用,或是以半賣半送的方式銷售票券。這樣的方式在平時固然可以達成推廣藝文活動的目的,但是在藝文消費慘澹時會成為推倒市場消費的幫凶。因此應該立即將此類業務減半,但還是維持一定數量的專業演出以維持專業素質,以避免落入「與民爭利」的口實。

     第三、公設團隊業務重心轉移進入學校、基層鄉鎮推廣活動、專業人才輔導。由於經濟面不佳,民眾收入銳減,有許多的民眾仍然處於無力負擔藝文消費的情形,公設的團體應該在此時結合學校體系,投入藝術教育的市場,用各種創意、思維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從小學、中學做起。力有未逮之處,可以徵調民間表演團隊加入,如此不但可以達至推廣教育的目的,更可以維繫民間團隊的演出活力。

     資本主義市場下的自由競爭近來在市場失靈現象下,成為各國政府的難題,要求政府干預的呼聲在金融、房地產此呼彼起。藝術活動在整個大環境之下雖僅為一個「看不見的社群」,但是一旦藝文市場失靈,其嚴重性比起前兩者來說更尤甚之。因為人文藝術的崩解會「動搖國本」。

     期待有關當局正視此一現況,立即對我國文化藝術的市場做出明確的政策,以防止山雨欲來之文化土石流。

     (作者曾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副團長,現為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