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詹偉雄發佈了一個文章,這次滿有趣的,提出一個觀念--台灣、福建與浙江三角30度經濟體;
首先要說的是,勇於提出概念很好,文創缺乏概念,尤其下文提到文化、創意與地理。
其次就要開始探討這篇文章。
詹的概念,如果就地理角度上看,是可以成立的,因為這三個環東海地帶的地區,地理位置接近,而且氣候、地形都接近;我想這應該是詹提出這個概念最初衷的原因,不過,詹文提的是台福浙與歐洲普羅旺斯、美州加樂比海類似之處,但忘記(或刻意忽略)差異之處,差異,才是台福浙地區能否成為亞洲的普羅旺斯最大關鍵。
首先,福建與浙江是五星旗管轄的地區,台灣應該還不算,這個先天角度就比較難突破,雖然他提到策略性聯盟,也把這一把壓在「鬆綁」上,不過美國如果能跟古巴形成策略聯盟的話,我想台灣跟對岸應該就可以。而且福建跟浙江不是一個軍區嗎?還有飛彈..不說了。
第二,這三個地區原本都不是以發展休閒觀光產業見長,中國的觀光地點反而是廣西等地,台灣對觀光也不見長,反而一如詹結尾說的,台灣是以代工微利產業為主。還有,這三個地帶的海況如何?如果是休閒觀光的話,走海路會比總空路更好吧?
第三個,GDP的數據,詹是直接累加這個數字,但事實上能否累加?也是個問題。因為福建與浙江是地方政府,他們的錢有沒有統籌分配、上繳中央的問題?以及,他們是窮省還是富省?
下面也搜尋到數位時代的網站,詹還有針對這個議題作一些描述,一年前他就有過這個想法了。
============
詹偉雄:北緯30度經濟體…台灣+福建+浙江
【聯合報╱詹偉雄】 2008.08.04 12:19 am
新總統就任後,兩岸政策走開放路線,應是八九不離十的棋局,問題是:台灣該和中國維持怎麼樣的關係,才會對我們帶來最有利的發展,卻須要策略性地來思考一下。
發展區域經濟合作
譬如說:我們和中國的談判,是否能大膽地從目前消極的「鬆綁」議題,進入到某些積極的「創造價值」型區域經濟合作議題?我們是不是該和中國的特別幾個省或市,發展「更友好」的關係,而不是和所有人都維持一種大鍋飯式的博愛路線?
我的結論其實是:台灣應該策略性地和「福建」與「浙江」這兩個省,建立更親密的合作對話,因為台灣和這兩個省份在西太平洋海域的獨特位置,有助於發展一種以「文化」為核心能力、以「創意」作關鍵技術、以「東亞新工作者」為焦點顧客的「休閒經濟體」;在其中,台灣可以扮演「產業創造者」的角色,重新創造經濟轉折,而福建與浙江也可以其自然和歷史資源,得到新的發展利基,逐步擺脫對勞力加工產業的依賴。
歐美休閒產業先例
從地圖上看,在歐洲和北美洲的南端,北緯卅度上下的位置,都各自有一個發達的休閒產業聚落,不管是歐洲地中海的蔚藍海岸、普羅旺斯與托斯卡尼,或者是美國的佛羅里達、加勒比海群島,兩地帶的休閒產業業者每年運轉著接近一兆美金的生意。這麼龐大的產業,來自地理上出現的自然分工的結果:北溫帶高度集居化、例行化的工商城市,孕育了渴望陽光海灘的城市人,是這群每年如候鳥般向南遷徙的消費者,孕育了「北緯卅度經濟體」酖從視覺、體驗、文化意義上,為顧客們創造出與北溫帶人生迥然不同的文化敘事。如果我們把這個「冷熱分工」的樣式移到亞洲,「台灣+浙江+福建」不正是經濟起飛東亞的普羅旺斯或佛羅里達嗎?
三地共享海洋文化
要經營「北緯卅度經濟體」,必須有在地的自然與歷史文化資源,也要有敏感異常的「敘事創作者」,將在地的生活轉譯成某種「更好的」生活風格(例如英國作家Peter Mayle的《山居歲月》一書,孕育了全世界消費普羅旺斯的「渴望」),當然,也必須要有基礎的商業文化建置,確保安全、效率與信用;甚或勇敢創新的政府,以創造「繁榮創意」的環境(例如新加坡政府引入F1賽車,並開創史上第一次的「夜間城市賽道」競賽)。
台灣加上浙江與福建,共有八○二○億美元的GDP,與印度、韓國在伯仲之間而超越澳洲,可排在世界第十;人口總計一點零五億,略少於墨西哥而多過菲律賓,也可排上世界第十四(以上都是二○○七年資料),這樣的市場規模,對台灣新創業家而言,是再好不過的「home market」;而最重要的是:這三地在近代史中擁有錯綜複雜的互動關係,互不陌生,且共享海洋文化中的實用主義精神酖這正是「北緯卅度經濟體」的發展靈魂。
台灣要走出代工產業的微利邏輯,不是政策說說而已,而是得創作出突圍的社會架構;從世界經濟地圖來看,這麼好的機會等在那兒(日本顧客喜歡來台灣,不是沒有道理的酖被規矩社會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他們,是多麼地擁抱這兒的狂野與不守規矩啊),就看政治人物有沒有視野了。
(本文作者為學學文創志業副董事長、《數位時代》總主筆)
=====
台灣與江南
報導分類:編輯筆記 報導時間:2007-09-01 00:00 報導簡述
江南地帶,雖然工廠開得多了,但歷史的縱深感仍然就在足間。從歐美的歷史經驗來看,資本遲早總是會找到休閒產業起飛的港灣。 撰文=詹偉雄
深入報導
飛機從香港飛往寧波,銀白的機翼下,是由福建到浙江的連綿丘陵。這片地帶,是中國改革開放最早的區域之一,理所當然,也留下了龐大的發展印記,從空中就可以看得到。
新築的公路,像一條條的鋼絲帶,很爽朗的切過山脈;不少的山巒,硬生生地給咬掉一塊,是採集山裡的石灰岩礦嗎?(但從裸露的缺口看,看來也不是,後來問當地人才知,是「填海造陸」之用)河流蜿蜒,但綠色部分少了,多的是黃澄澄的濁流;可以想見的是:雖然自然環境波折處處,但這兒住民的心中,經濟的安頓感卻增加了,這就是中國發展的內在兩難──它「不得不」創造當下的成長,卻也「不得不」毀壞著未來的成長。
但在飛機上,我卻不由自主地思索著一種「台灣‧浙江‧福建」的新關係,也許,對這三個地方來說,這個狂野想像,會帶來更好的成長機會。
轉動地球儀,你將會發現,北緯三十度這條水平線,是一道「生活的分際線」,此線以北的北溫帶歐洲與美洲,座落著現代工業社會的兩大經濟體;而此線以南的地中海岸與佛羅里達、加勒比海灣,則構成了兩塊休閒產業的匯聚地。陰鬱的、工作的、大陸的「理性北方」,與陽光的、休閒的、海洋的「感性南方」,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完整經濟區塊的二元對偶關係,愈高度理性化的工業經濟,愈催生著感性化休閒產業的茁壯,也促成著休閒的浪漫意識,往陽光地帶的文化歷史縱深之處溯源,地中海的西班牙、南法、義大利長期占據世界觀光人口的前幾名,不是沒有道理。
這個區域經濟地理上的對偶關係,對台灣、浙江和福建應該饒富啟示,因為三者就在東亞北緯三十度線的南方,擁有豐富的海岸線與自然資源;更有甚者,這三塊地方都具有商人性格的傳統,冒險犯難之餘還能渴欲創新;而不管是浙江或福建,都擁有某種「悠閒生活」的區域文化意象與實質的文化遺跡(中國的「江南」,其實與義大利的「Tuscany」擁有同類型魅力),台灣近四百年,也有複雜與多樣的殖民地經驗。在北方,日本與韓國是兩個工業化國家,中國的長江三角洲是新崛起的工業經濟體,如果再加上中國北方,東亞的「理性北方」約擁有七兆美元GDP的產值,這麼大的規模,其實已經為「感性南方」埋下了發展的種子。
當飛機降落寧波,搭著車遊逛在杭州、紹興、寧波、餘姚、象山這片古越國(還記得越王句踐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兒)的江南地帶,水脈依然縱橫,雖然工廠開得多了,但歷史的縱深感仍然就在足間。從歐美的歷史經驗來看,資本遲早總是會找到休閒產業起飛的港灣,對台灣人而言,如何經營、運籌、創造這一片陽光經濟體的生活產業架構,也許才是台灣未來的真正課題。
別忘了,我們永遠都是被某些全球化的結構性力量,所暗暗地決定著的……。
資料來源:數位時代網站
http://www.bnext.com.tw/LocalityView_652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