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期的遠見,大談品味。當然,遠見這幾年專題報導很多都針對文創。
首先要談的是,品味的意義。現在在媒體間推動品味,似乎是認為,你穿特殊品牌、吃特殊產品、用特殊產品,就是某種品味。
但是這根一般人認識的品味,包括學界認識的,似乎不同。學界的品味是一個概念詞彙,在傳統經濟學裡面沒有,因為他無法直接量化、圖表化,公式化。
但是到政治經濟學以後的經濟學變種,諸如『有閒階級論』,或是社會學跟經濟學的結合,就足以看到品味分析的關鍵。

也就是說,現在在媒體間炒作的品味,應該說是一種產品介紹,背後是產品促銷,而不是學界的品味分析。
Bourdiue的『Distinction』,就是透過品味談階級,裡面出現非常多的法國日常用品名稱與品牌,小弟當年都看不懂,縱使原文書裡面還有照片,都無法感同身受,一點都無法Verstand。

現在媒體、包括諸如學學的推動,是一種生活主張,這點他們也同意,他們是想要透過媒體運作,建構出一個新的台灣印象,或是翻轉社會氣氛。
但不少朋友也質疑,台灣現在經濟力衰退、烏龜型化,台北居大不易了,物價飛漲,哪有錢去『品味』?包括,時間都耗在工作,當跟中國拼量產時,工作時間止會更長,哪有時間去學習、品味?

另外,文創產業是要建立在一個社會懂得欣賞的前提下,這點沒錯。不過,只會吃穿特殊品牌以外,文創要發展應該還要某些條件吧?我們搞的清楚這些條件嗎?看遠見,會去想個問題:媒體只是一種宣傳、包裝,則,實際狀況真的如此樂觀嗎?

============
2008.02.05
3500億新商機 品味,成功的另一本存摺 

97.02.05 【《遠見》林奇伯-黃哲斌】
秀品味是新專業能力,想脫穎而出,學歷、經歷已不足為奇,多了品味的履歷,更能打造好生意。加品味是新企業契機,實用誠可貴,品味價更高,華碩、EPSON鎔鑄品味於行銷設計,與對手有所區隔,才能穩站市場龍頭。...
  

《遠見》=文/林奇伯、林妙玲 
本期《遠見》雜誌封面。 

針對都會區上班族,《遠見》進行台灣首次品味大調查,發現85.2%的人肯定品味有助於職場競爭力,九成主管更用品味打破晉升天花板。這股品味學習潮已在各地蔓延,學品味是新全民運動,從小學生到科技新貴統統都卯勁學品味。
秀品味是新專業能力,想脫穎而出,學歷、經歷已不足為奇,多了品味的履歷,更能打造好生意。加品味是新企業契機,實用誠可貴,品味價更高,華碩、EPSON鎔鑄品味於行銷設計,與對手有所區隔,才能穩站市場龍頭。三大都會區400多萬上班族的品味學習需求,更將締造一年3500億的商機。品味,已成為職場、企業的新競爭力。

從小學生到竹科工程師 新全民運動:學品味

近年來台灣興起一股新全民運動——品味學習潮。它正風起雲湧地發生在各個角落。

從城市到鄉村,從小學生到竹科工程師,紛紛上起了品味課程,甚至愈來愈多企業高階主管也流行聘請顧問做一對一的品味教學。

來到新竹科學園區,就可以感受到這股氛圍。「竹科技術學習後盾」美譽的清大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過去40多年來只提供各種工業技術與管理專業課程。但從去年6月起,基金會做了重大突破,以日本趨勢專家大前研一的《OFF學》為理論基礎,首度開設品酒、咖啡、茶道、攝影等課程,取名「OFF COURSE」,開課後,吸引大量報名人潮。

負責課程設計的教育訓練處專案經理陳正祥說,竹科工程師薪資高,消費得起,但卻需要引導。於是自強基金會決定從職場社交場合最實用的「品酒」入門,12小時的課程只收費4200元,教竹科人如何提高生活品味。

除了科技人,全台各地的社區大學,品味相關課程也愈來愈熱門。台南市社區大學就是一個例子。主任祕書王複蓉說,社大感受到民眾對品味學習的渴望,目前六個學程、100多門課中,包括環保、手工藝、設計、語言等都被賦予「品味」的學習內涵。

個人美麗競爭力再進階 新專業能力:秀品味

當品味學習潮正從各個面向崛起時,卻也令人十分好奇,到底什麼是品味?為什麼品味會突然風行起來?
法國社會學家布赫迪厄曾從用餐、服裝、社交、身體保養、運動項目、遣辭用字、身體語言、居家裝潢等面向研究「品味」。他認為,品味就是一種生活主張,而好的、具有領導性的品味,就能產生感染力與影響力。過去歐洲上流社交圈,品味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階級地位。

擅長於社會趨勢觀察的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則分析,品味表現在外面就變成「風格」,是比「美麗」更進一階的軟實力,品味競爭力是不只要穿得漂亮、設計出好東西,還要能與眾不同、感動人心。

實際的數字也證明了品味的影響力。根據《遠見》最新民調顯示,85.2%的台灣都會上班族認為擁有好品味對職場競爭力十分有幫助,最明顯表現在「更有自信」「人緣比較好」「和客戶有話題」「打入高層社交圈」等各個面向。且大部分的人都認為品味是可以學習而來的。

就個人競爭力來看,美食專家束煥新則指出,職場競爭「沒有人會先看你的內在美」,為了因應全球化需求,已經有一些大企業喜歡在高級餐廳面試新人,目的就是要測試面試者的視野與品味。

「現在比學歷,大家的學歷都差不多;比經驗,擁有轟轟烈烈戰績的人也不少,要在職場上勝出,還可以靠視野和品味,」她說。   企業競爭力再延伸 新經營趨勢:染品味

品味學習潮的確已經深入到職場的各個角落裡。例如,M型社會、M化消費,高端服務更趨精緻化,現在空服員不只要求精緻化服務,還要懂品味,讓顧客打從心底被感動,長榮航空近年來就特別為頭等艙空服員開設品味課程。

頭等艙價位通常是經濟艙的四到五倍,如果把一個中長程國際航線頭等艙收費除以空服員人數,每位空姐的產值至少都在100萬元以上。

「妳們每一個人,都值100萬元!在頭等艙服務,要先成為一位懂品味的大家閨秀。空服員要贏得頭等艙客人的認同、建立顯眼的個人品牌,可不是親切、逆來順受就夠的,還要多一些品味的概念。如果妳面前的客人就是曹興誠,妳要跟他說什麼?」這是去年12月長榮桃園總公司的會議室裡,應邀授課的形象顧問陳文敏的一席話。

金融理專養品味,搶攻500多億商機
在金融業方面,根據經建會預估,2008年台灣金融服務業產值將占GDP的13%、至少每年有500多億商機,台新銀行、新光銀行、中國信託、國泰世華銀行等,正是靠強化品味力,來搶奪這塊大餅。

除了訓練理財顧問各種品味知識,以便和客戶打成一片,不少金融機構現在更進一步為貴賓級客戶開設品味課程,由顧問陪伴上課,增加相處機會。

台新金控財富管理事業處業二區協理陳伶吟就指出,台新的VIP級客戶是界定在新台幣300萬元以上的投資額,這些人有加碼更多的潛力,他們的社交圈更是潛在客戶。因此,台新為這批客人所開辦的課程已經五花八門,從高爾夫、品酒、氣功、精品服飾鑑賞、表演藝術等都有,而且還得別出心裁。

品味不僅提升企業形象,更助益業績

對傳統產業而言,品味可提升形象,還可實際創造業績。長盈、寶貝心公司就是好例子。

從生產沖壓工廠到現在是賽車椅、電動福祉車的自有品牌,很有台灣人打拚精神的董事長蘇運金與總經理沈秀珠夫妻,原本不太注重生活與穿衣品味,但自從近六年到歐洲參展之後,體會到品味來自於生活,是創意的最佳來源後,日常生活已有很大改變。

除了讓產品設計、企業識別標誌、DM變得更時尚,還請來造型顧問打點外型,換掉西式套裝,開始穿上中國味的衣服,蘇運金甚至嘗試了一輩子沒穿過的粉紅色襯衫。

「2006年的法蘭克福展,在眾多參展攤位中,我們變得顯眼,許多人一走進來就先往我們攤位逛,意外贏得了業務先機!」沈秀珠笑說,沒有預料到懂得運用品味來提升形象,竟然讓拚業績變得不那麼費力!

品味不是模仿消費,更不能速食學習

不過,學習品味也不能陷入迷思,以為能說善道、很會品味吃喝,就能取代真正的專業。

亞洲管理經典研究中心總顧問洪明洲表示,品味用到工作上,充其量只是「技能」的加分。例如品酒、餐桌禮儀、藝術欣賞等品味學習,運用到社交場合的確非常實用,但如果誤以為什麼都懂一點、有談話資料就是品味、就能暢行無阻,那就落入倒果為因的圈套。

尤其是渴望成功的上班族,最容易把大企業家品酒、住豪宅、買名牌包解讀為品味的象徵,但上班族如果只是上課或是靠消費來向名人看齊,並不是真的品味,而是模仿。
「品味最終仍要回歸到生活面,如果能為你帶來美好的生活,就已經達到目的,而擁有美好的生活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競爭力的展現?」洪明洲說,而有了更好生活品質後,就有機會進一步為職場競爭力加值。

品味學習潮正在全台蔓延,你開始你的品味新生活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