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看到社會學家王振寰投書,談五年五百億計畫,我記得,這是新十大建設的內容。
坊間報導,大概都是投入特定大學,認為投下去,大學就會卓越,結果,近來傳出的高教消息,諸如大學退場、清大拿經費修校門等,總體也沒感覺這幾年高教卓越到哪,反而有對教改總清算的時期到了感覺。
王振寰突出的就是文創教育最基本的危機,台灣一直到今天都還在代工心態,不只是產業,還包括教育當然背後都是政策。
最基本的教育都毫無可為,輕視人文、社會科學,經費補助、考核標準是最直接的指標,1元就是1元,沒有就是沒有。凹都不能凹。

文創的論述,講的文創好像是未來不可逃的趨勢,真的嗎?教育體系這麼混亂、不友善,除非你想靠無師自通的人槁文創吧?

==========
中國時報 2008.01.25 
人社科學無法卓越?
王振寰

     由近日新聞得知,教育部新一波五年五百億「國際一流大學與頂尖研究中心」計畫,政治大學可能被排除於新的核定名單之外。設若如此,未來國內所謂的頂尖大學或研究型大學,就將只有以理工醫農為主的大學;也就是說,教育部似在宣示,高等教育的卓越發展不必考慮人文社會科學對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和貢獻。

     長期以來,台灣的各項政策與高等教育從來就是以科技思考來領導,各項資源嚴重向理工科技學科傾斜。就第一期兩年的五年五百億頂尖計畫分配為例,唯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政治大學僅分得其中的百分之三,理工醫農大學則取得絕大部分資源。而教育部頂尖計畫的目的,在於以特別預算的方式,挹注於少數大學,並預期和要求這些大學能在五年之內進入世界百大之林。因此,每個學校也被要求訂定指標和標竿學校來逐步達成目標。

     這些指標不外乎頂級國際期刊、論文引用數、國際級院?會士人數、產學合作等客觀指標,外加一些質化指標,包括制度和體制改革、教學與輔導成效、國際化措施等。質化指標主要涉及校務運作,其評估對一般綜合型大學或是人文社會科學大學都合用;但是量化指標部分明顯非常不利於政大這樣的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大學,即使政大在國際化指標中名列前茅,也並未因此受肯定。

     眾所周知,理工醫農的語言是英文,其研究沒有國界,因此國際評比的標準相對清楚,而學校要訂定追求目標也相對容易。但對人文社會科學而言,其研究有地域性,發表也受語言限制,例如要求中文領域或中國?台灣史學者以英文發表有何意義?因此以國際期刊的排名、或領域的國際排名來要求人文社會科學,是將理工學界的想法,強加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其結果不但荒謬且扭曲學科發展。現今我們可看到台灣各大學的發展,能寫國際論文的學科?學者,備受尊崇,而書寫書籍的人文社會學者變得沒有地位,其學術傳統也被所謂國際主流學科歧視。

     因而在教育部邁向國際排名要求下,以人文社會科學見長的政大飽受歧視,這幾年的國際期刊論文數逐年增長,但與理工醫農大學相比,仍屬小巫見大巫;人文社會科學的老師所大量出版的中文書籍,被認為由於缺乏學術評審標準,因此沒有具體貢獻,且缺乏國際學術水準。這些指控根本就是以理工的表現來看待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而忽略其學科的在地性、特殊性和多元性。

     台灣的高等教育要重視國際化,這應該是共識;但是國際化不能窄化到完全以理工思考為主導,而忽略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與理工的國際化是不同的。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於培育優秀的人才,以及為國家社會培育良好素質的公民。科技領域為國家社會培育科學家、工程師,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為國家社會培育優秀的政府官員、企業家、律師、法官、作家、文學家、甚至具理想主義色彩的社會運動者等。因此,人才的培育並不能只限於理工學科,以國家預算來支持的頂尖大學預算,更不應該窄化到只為了進入世界百大,而失去大學的目的在於培育人才的最高宗旨。

     政大執行兩年頂尖大學計畫以來,深處邁向世界百大之要求與培育優秀人才為本的兩難中。以前項要求,政大勢必以卵擊石,無法提出亮麗的國際化發表和排名的成績,更無法與理工醫農為主導之大學競爭。然以培育人才為主的作法,勢必將原來就已經很少的經費分配到各領域,而無法配合將經費集中少數研究中心或學者身上,以便大量發表以吸引國際注意力甚至成為國際頂尖之方向。在學校內部討論之後,政大決定將這項特殊預算和經費,用於學校整體教學和研究能力的提升。

     我們主張,頂尖計畫的審查應該回歸高等教育的基本面,也就是培育優秀人才和未來社會的領導人。理工人才固然重要,但人文社會科學訓練出來的人才,對於國家社會發展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

     (作者為政治大學研發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