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網路上看到這個消息,先前,我們發佈過一份台北市文化指標逐字稿的資料,發現諸如表演藝術聯盟的于國華秘書長,直接指出台北市政府自己調查的資料,出現M型的現象,今天,台師大表演藝術所所公布的資料,果然如此。
只是,表盟所說的是藝術市場,但沒談到電影這種大眾藝術,沒想到連大眾藝術,想想色戒這麼風光還是不能倖免。
這份資料更值得注意的是,休閒娛樂的階層性,台灣人花最多錢在電影上,這點跟台北市文化指標資料所發佈的趨勢類似,觀賞外片人次與消費額最高,其次是參觀展覽,而一般所謂的藝術消費,大概遠落於後。
另外在階層性上,收入跟教育程度高度決定藝術消費,這點台師大、台北市文化指標趨勢一樣。
看來輪廓越來越清晰了:台灣文創產業在消費面,呈現著階層性,一種階層是集中特殊領域或文化消費品的現象,另一種是向某種社會群體集中,就是高收入、高教育程度者。
當消費者越來越不願意消費,節省,配合我們關心的日常生活節約術等,如果談國內內需市場,則文創前景看好嗎?還是我們乾脆不內銷,完全走外銷路線?
========
以下我們公布台北市文化指標變遷趨勢分析內,關於文化消費的趨勢調查資料,裡面可看出各類的文化消費對象趨勢、以及階層跟各式文化素養與文化消費之間的關係。
http://www.driveway.com/d2f4p7c6o1
關於先前公布的文化消費逐字稿資料整理,可參閱本帖:
http://blog.pixnet.net/ccindustry/post/12652423
http://www.badongo.com/file/7230902
==========
沒閒錢!平均1年只看2場電影
聯合新聞網 更新日期:2008/01/09 16:20 記者黃玉芳/台北報導
文化消費也有M型化現象!一份最新調查顯示,月收入六萬元以上,看電影、買畫看畫等的文化消費力最高,而月收入在1到2萬元間,為生活打拚的人最「沒錢沒閒」,各項目的文化消費情況普遍較低。
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日前進行一份調查,共成功電訪了1076位、各縣市12歲以上民眾,算一算2006年投資了多少錢在文化消費上。結果發現民眾最捨得投資在網路相關設備上,一年每人平均花5507元,其次則是買書,平均花3152元,而以購買雕塑品的金額最少,實際只有花24元。
另外,一人約花470元看電影,平均一個人一年才進電影院兩次。而民眾花在表演藝術的金額更少,看音樂、戲劇表演平均才花百元上下,調查中也請民眾預估2007年會花在這些項目的金額,多半與2006年相去不遠,沒有顯著的提升。
台師大表演藝術研究所教授夏學理表示,文化消費與口袋中有沒有閒錢大有關係,經濟低迷,消費心態就很保守,尤其台灣國民生產毛額近幾年來,每年都只成長2~3%左右,消費者自然不敢亂花錢在這些「有的沒的」事物上。
而且交叉分析消費情形,發現不管男女,收入越高的族群才有閒情逸致看藝文表演、買畫等,令人擔心的是,未來文化藝術會變成有錢人的專利。
例如月收入在6萬元以上的族群,平均一年看3.8次電影,但是收入一到兩萬的民眾只看1.4次。高薪族每年看1.3次畫展,一萬元以下收入平均只看0.2次。表演藝術也呈現這種M型化的差距,月薪收入6萬元以上者,每年平均看1.9次戲劇演出、2.5次舞蹈時,一到兩萬元收入的民眾分別只看0.1、及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