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先生同一天,有意思的是在經濟日報上也有偏暢談創意經濟的,似乎就是余批判的用鈔票思考文化。
嚴格說這個抽象的論述,也還是看不懂,什麼叫做文化是創意經濟的力道?那檳榔西施算不算?
而且這一篇看的出來是以設計為基礎,所以會有什麼品牌之類的辭彙出現。也突顯一個潛藏在創意產業的危機,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認識基礎。則,以不同基礎論述出來的,是否能概推到其他領域?藝術產業適合嗎?
===============
三個錦囊 打造台灣創意經濟
【經濟日報╱黃中宏】 2007.07.08 03:27 am
當今是個強調「文化創意」與「創新手法」的時代。未來台灣產業的發展,需借助各方的力量,除了製造、資本、研發等能力外,更需結合科技、設計、美學、文化等相關能力,發展出屬於台灣的獨特創意經濟。
回顧台灣產業發展,即使面對艱困挑戰,仍然在科技研發與製造等領域稱霸群雄,在台灣產業亟需思考如何運用創意讓產業升級、轉型之際,不妨把握此一契機,稍作沉澱,審視以往造就台灣產業發展成功的利基,做為再次飛躍的基石。
若將台灣當成一個經濟體來看,怎樣的創新產品與創意設計,才能凸顯台灣的特色,讓全球消費者心動進而掏腰包?專屬台灣的創意經濟,又該如何體現?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1.組織靈活因應市場,展現開創力量
過去台灣多從事OEM,在產業發展的運作中,產品設計開發的能量或許未完全發揮,卻紮實累積了數十年的研發、製造、加工技術產業資源。
「如果你有很棒的想法,就去找台灣幫你做出來。」設計大師Philippe Starck來台灣訪問時,就相當肯定台灣下游產業的技術實力。這是台灣發展創意產業與創意經濟,最堅強的後盾。
2.從文化根源,尋找創意經濟發生的力道
實踐大學產品與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官政能指出,「華人設計的力道,從文化根源去尋求」;大可意念設計總監謝榮雅也表示,「台灣設計的出路,乃至於自我風格的建立、產品經濟價值的提升,必須從文化的根源去尋找。」認同自己的文化,吸收生活中的各種觀察,才有機會走進國際市場。
George Jensen品牌及產品研發經理法伯( Monique Faber)亦明白指出,設計與創新領域將更趨全球化與國際化,其中關鍵便在於能夠聚焦原有及過去經驗(文化根源與傳統價值),且忠於自己,擁有自己的文化認同,才有機會走進國際市場。
歷史的傳承,造就成台灣文化的薈萃;而獨特的台灣文化與人文精神,似乎也引領出另一思考方向。
3.傾聽顧客聲音,開創品牌價值
一般來說,新產品開發須考慮人因、功能、設計品質、環境關懷、品牌價值等因素,而人(消費者)的感動,則是產品成功最關鍵的因素。Nokia的產品創意設計,主要依循三個主要原則:簡單、融入在地文化、貼近使用者經驗;VOLVO汽車也強調自己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品牌,追求產品的更加生活化、個人化。傾聽顧客的聲音,有助於開發動人且引領潮流的好產品,也唯有好的產品,才能留下品牌價值,進而發展出創意經濟。
在累積數十年的研發、製造、加工技術產業資源之後;在了解文化根源,借鏡北歐,學習美學加值的能力之後;在選擇正確方向,並提升產品經濟價值之後;屬於台灣的獨特創意經濟,將會崛起。
(作者是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