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社論,頗有難度。關鍵在於,大學生薪資退步的問題,是要怎麼觀看。先前的報導是從平均值﹔現在這一則是從人數。
但是他沒有說明,所謂在6萬薪資以上者成長人數是誰?哪些行業?以及,什麼條件?下面的調查只說大學畢業生,是剛畢業?還是握有大學學歷以上者?兩者差異很大,現在求職都要有經驗的,不歡迎剛畢業的學生。
如果是剛畢業的人數在6萬以上者增加,澤可喜可賀,當然還要問是哪些行業?以及勞動條件為何。一般的經驗,台灣通常沒有這個行情,從事科技業最菜的,約4萬元。

======
大學畢業生的薪水真倒退八年?
 
【經濟日報╱社論】 2007.06.10 04:07 am
 
 
最近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超過高職畢業者,而去年大學新畢業者的起薪甚至略低於八年前的起薪。這種現象有人認為是大學以上學歷者供需失調,也就是供給過多而造成價格下跌;有人說大學畢業生已成為新貧階級;也有人指責政府和某些政策該負責任,然而這些評論似乎都未深入了解或誤用了統計數字,也可能因而誤導大學生及社會大眾的認知與決策。

大學畢業生的供給品質並不固定,因此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樣簡單由總量與平均價格的變化,就看出供需的變化。大學畢業生之間能力和薪水都有很大的差異;而且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的增加並非各種能力的人數都同比例增加。

由於薪水增減的幅度,在不同能力者之間差別甚大,因此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不能只用總人數與平均薪資的變化來分析,必須更仔細看不同能力大學畢業生之人數與薪水的變化。依現有的統計資料分析,大學畢業生起薪與平均薪資的下降,並不是因為對大學生的需求減少,也不是因為雇主付不起或不願付更高的薪資;而更可能是因為從雇主的立場來看,高能力或生產力的人,在新增的大學畢業生中比例降低了。

大學聯考成績和智商固不能精確代表一個人的能力,但其間無疑有相當高的相關性。大學考試成績很高那群人之中,的確有較高比例的人能為企業提供較高的生產力。因此除非近年大學考生中具有高智商或其他能力的比例大幅提高,否則近年大學錄取率不斷提高的結果,大學新生中具有高能力的比例必不如前。由此看來,即使新增的大學其教育能力都和以前的大學一樣好,近年大學畢業生中有高能力和生產力的比例也會比以前低。這是國內很多人覺得大學生品質降低的主要原因。

這種情況恰足說明近年大學畢業生平均薪水和起薪的下降並非供過於求,也不是景氣或產業發展不好使企業減少大學畢業生的需求所致。

統計資料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及願付的薪水其實提高甚多。以大學及更高學歷受雇者在87年和95年的資料來做比較,每月主要收入高於6萬元的人數由23萬4,000人增加到45萬2,000人,佔總受雇員工人數的比率由3.56%增加到6.02%,每月主要收入5到6萬元的比率由2.23%增加到3.22%,4到5萬元的比率由2.96%增加到4.55%,3萬5,000萬元的比率則由1.49%增為2.55%。

這顯示,主要收入高於3萬7,000元的大學以上學歷者佔總受雇員工人數的比例,就已超過87年全部大學以上學歷者佔總受雇員工的比例,人數則超過更多。87年大學以上學歷的受雇人員有88萬人,而95年每月主要收入4萬元以上的就有94萬人。換言之,雇主們已用比八年前高很多的薪水雇用了更高比例及更多人數的大學以上學歷者,雇主對這類人力的需求上升甚多。由此看來,以大學生平均薪資和起薪下降的現象來說,大學生品質變差或經濟及雇主的能力變差,都是不恰當的。大學生大量增加而新增的入學率中具有高能力的比例較低,因此出現了許多只有較低生產力而只能得到較低薪資的大學畢業生,才是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下降的原因。

但這也不表示大學生太多了。從社會利益的觀點,任何人只要唸大學的成本低於其生產力因而得到的增加,都值得唸。而單由大學畢業生的薪水或其變化,並不能看出個別大學生符不符合這個條件。大學畢業生品質並不固定,即不能以價格的高低或變化認定大學生太多。大學生也應了解並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沒根據地要求得到比以前大學畢業生更高的薪水。

至於大學畢業生失業率高於平均失業率的現象,其實並非現在才有,在85年以前即長期存在;86年以後產業大量外移,使較低技術人力的失業率大漲,才使大學生的失業率相對較低。因此對目前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較高的現象做太多評論,可能和前述對薪資降低的評論一樣,是出於對統計資料的不了解或誤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