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共同版主Brahams6大,最近貼了不少關於「春吶」的訊息和討論在版上,雖然我個人非常懷疑:Brahams6大大對比基尼妹的興趣可能遠大於討論「春吶」的文化創意產業內涵,不過仔細分析這些討論大概可以分成三類:
第一類是關於音樂的商品化和保存其「反叛」精神的爭辯,這是很傳統的文化產業的討論,不僅是音樂產業,在許多不同的文化產業類別內部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爭辯。
第二類,是關於「在地」元素的討論,扣除關於以自然環保為主題的「國家公園」內部是否可以辦人數這麼龐大的活動不談。其實「在地」這個東西,雖然大家朗朗上口,好像每個人都很清楚自己居住的地方的「在地」元素是什麼,但一旦認真分析起來其實沒那麼簡單。
試問「檳榔西施」是不是在地的文化呢?那麼西施和春吶的比基尼妹之間的距離有多少呢?「墾丁」從這個地名就知道,這是個由外來移民開闢的城鎮,那麼什麼東西才是真正的「在地」呢?大武山的原住民文化嗎?或者換個角度來想,現在各個農村的「外籍新娘」、「外籍先生」、「新移民」他們所夾帶的文化、語言,十年後算不算在地呢?伍佰曾經把台語搖滾變成普及的音樂文化,那麼將來會否有人把印尼話、泰國話、菲律賓話也變成台灣熱門音樂、次文化的重要內容,好像黑人文化對美國熱門音樂的作用一樣?
這裡並非要否定「在地」的有效性,只是如前所述,這個概念越認真思考,就會越複雜。
第三類的問題,涉及到不同年齡群體對對方的認知問題。現在很多「XX世代」、幾年級幾年級的標籤到處亂飛,命名是一種權力,而且老實說東西不先命名的話,很難進一步進行深入的分析。但是我有點懷疑,這些標籤會否只是讓一些像彭懷真老師這樣的人,面對青少年們讓他不解的行為,就以這是「XX世代」的現象就蒙混過去了。頂多再加上幾句「想當年我們...」的話,來證成自己的優越性,而完全放棄了作為一個社會課學研究者,必須要有的認真探討、同理分析客體的狀態的要求。而且從文化創意產業的角度來看,不去瞭解下一個世代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要如何去找出商品的利基呢?
下面這篇政大老師做的研究,雖然取樣和調查方法有很多暇疵(這點研究者自己也承認),但是至少說明了一個社會科學常見的概念---事情往往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影子)。
LKK張大眼 解構台灣未來菁英終級密碼
文/葉穎儒、楊舒媚(更完整內容詳閱本期《新新聞》)
「十二年國教」之所以引起緊張,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讓家長們憂慮,可是未來在政客的短視中尚不可知,但教改十來年、經濟從吃不飽到尚稱溫飽、政治環境有了變遷,我們的下一代現在到底什麼樣子?
現在的年輕人老是被冠上「草莓族」、「水蜜桃族」,在所謂「大人」眼中,是一群成天追逐最新科技,沒有思想卻禁不起碰撞的新新人類,對於這樣的刻版印象,流行樂團「五月天」在歌曲裡反駁:「誰是草莓族,你才是榴槤族,一身傷人頑固,傷害我,還要我不哭」。
從「老人家」的世界去界定他們,公平嗎?又如果他們這一代就是這樣,該怎麼與他們磨合?
少子化社會,靠零用錢生活
身為國內民意調查權威的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洪永泰,除了對政治議題進行研究調查,為了讓執教的統計課更有趣,讓他的學生們自己去玩了個調查。這個調查從頭到尾,由學生自己去設計、執行、解答,讓他們自己描繪了自己的模樣。洪永泰表示:「抽取的樣本數不夠多,範圍不夠廣,祇能粗略推估。」但到底這些調查報告講出現在年輕人什麼德行?
比如說,年輕一代常被說是不知天高地厚,但其實他們沒有那麼無知。「希望」第一份工作的理想薪水是三萬五到四萬五千元,但真要他們推測大概能拿多少時,也大多意識兩萬五到三萬五千元才比較可能,未必那麼不理解理想與實際的落差。
「少子化」的社會及生活水平提高,是現在年輕人被視為「草莓族」的一大原因。他們大多數還是靠父母的零用錢活著,甚至手機費用全由父母支付。不過,也沒那麼「賴活」,打工的選項裡,開始有了靠著「投資理財」掙錢的方式;「投資理財」的花用甚至比休閒娛樂多;而且,他們也斤斤計較了起來,朋友欠個十元、五十元非還不可,為了錢撕破臉的「絕交界限」可是緊得很。
戀愛經豐富,外務重於課業
此外,大家都「感覺」現在的孩子很開放,到底有多開放?他們自己調查出來的數據說話了。
高達七成三的大學生可以接受婚前性行為;將近六成的高中生在國中時期就談戀愛了,其中一半以上有二至四次的戀愛經驗;大學生九○%以上的人在二十歲以前就有了性經驗;「性」也早就不再是禁忌話題,六成三的學生認為性對愛有所助益;還有,熱門的姊弟戀話題,高達九成的大學生願意嘗試;心有所屬時,「忠貞」程度不到一成,劈腿意圖高達九成;但寧可我負人、不可人負我,被「劈」時,四成的人認為「罪該萬死、不可饒恕」,九成的人馬上談分手,而且還是面對面攤牌。
時間規劃上,報告顯示年輕人的睡眠時間以六小時居多,那其他時間是在做什麼?每天唸書不到一小時的人占了三成;上網、看電視、shopping、看電影、打工的時間遠高於這個數;掛網的時間、外務多了就蹺課,平均一個禮拜蹺一到三小時課的人,占了近六成,「任你玩四年」的名言,似乎亙久不變。
升學壓力下,生活仍有品味
大學生是這樣「樂活」在自己的日子,比他們更年輕、即將是大學生的未來棟樑呢?現今升學制度下,高三生有六成的學生參加課外補習,主要原因是「覺得自己成績不好,想要變得更強。」高度競爭的環境下,一個學期補習費要花費一萬到一萬五千元的將近兩成,不僅學生壓力沉重,家長肩上的擔子亦不輕。
但即使升學壓力沉重,高三生戀愛照談、休閒照樣努力有品味。誰說「十八歲以後」才能談戀愛,認為「現階段」與「隨時皆可」戀愛的有將近五成;誰規定青少年一定要追著年輕偶像跑,推崇演技有深度的梁朝偉沒什麼不可以。
年輕人們,不見得守規矩,但也沒那麼不守規矩,青春無敵,不同的時代、不一樣的成長經驗,他們祇是有自己的調調。
三分問卷窺看大學生的輪廓
文/《新新聞》葉穎儒
本次針對大學生與高三生的調查,是由台大政治系教授洪永泰提供。
大學生的部分,是洪永泰在教導統計學這堂課時,出給學生的功課。這份調查比較特殊的是,由學生自己設計研究題目與方向,並進行問卷調查。洪永泰說:「他們天馬行空地想出想瞭解的事,我也都讓他們去自由發揮,祇有題目設計有問題的部分,才提供協助。」由此可知,這是大學生從自己角度提出想要的瞭解,和一般問卷從大人的角度窺探他們的世界,或許更多了瞭解同儕的欲望與心有所感的觸角。
不過,這次調查的三分問卷,各是針對台大學生發出的1375、1050分,及發給台大、台師大、台科大三校927分問卷,問卷內容鎖定在大學生的生涯規劃、時間管理、學習態度、感情觀與經濟觀等,但三分問卷的題目設計不同、樣本也不一樣,不能說是精細的統計,基礎點各異,不能代表所有大學生,本報祇是從中挑選出特別些、有趣些,或許能刺激不同思考的答案,從中粗略看出現今大學生的輪廓。
另外,高三生的部分則是針對全國四十所高中隨機抽樣1323名學生進行的問卷,從高中生對流行的敏感度、影響力及對於自我的評價進行調查,是較為符合程序的報告。
月薪3萬元是大學生對第一份工作的期望
文/《新新聞》葉穎儒、楊舒媚
小時候作文課必寫的題目除了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外,就是我的志願了。
小朋友的志願千奇百怪,有人想賣雞排,因為天天有免費的雞排可以吃;有人想當蜘蛛人,因為可以在都市裡飛來飛去,手上隨時可以射出蜘蛛絲把討厭鬼丟來丟去超酷的,但到了成年,站在暗潮洶湧的社會大學門口,大學生心裡在想什麼?
從數字看出,現今大學生對於自己的的生涯,「有想過但不深入」與「沒有思考過」的,比「有初步規劃」和「已籌畫完成」的多;如果可以重來一次,十個其中有三個不會再選擇一次相同的科系。
較為有趣的是,現今大學生對於自己畢業時的身價,有四二‧四%的人「希望」拿兩萬五至三萬五的薪水,實質「推測」第一份正式工作薪水時,高達五成三的人認為自己就是拿這個價碼;但看下一個數字,「希望」能拿三萬五到四萬五的人有三三‧五%,不過認為自己真得能拿到這數目的祇有二○‧六%,就前後數字落差來看,現在大學生敢作夢,但也挺務實的。
01.請問您對畢業後的出路是否有規劃? |
02.請問您最常和誰討論您的生涯規劃? |
03.如果可以再重來一次 您還會再選擇和現在相同的科系嗎? |
04.請問您選擇目前科系就讀的原因為何? |
05.您覺得自己畢業後找工作的難易度? |
06.您選擇工作時會優先考慮? |
07.請問您(希望/實質)理想中自己第一份正式工作的薪水為多少?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