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想起一個指標性的文化產業案例,就是在台北市北門以北的建成圓環。
這個圓環明年即將百年,原本作用是用來做公園支用,後攤販進駐,構成一個交通與飲食的驟幅之地。
從空間的角度看,圓環意味的是台北市發展─鄰近西門町,又在淡水線的輻輳上﹔從飲食的角度看,圓環意味台灣人在吃上面的文化:簡單、隨意、聚集。
90年代以後,圓環因為台北軸心移到東區,跟著西區一起沒落﹔後,市府開始重視所謂傳統文化,以及要整頓市容,於是開始想拿圓環當一個指標性的對象重整,於是在圓環一處,請設計師興建新的、透明式的建築,於2003年重新啟用,但是根據報導,似乎顧客已經不再賞臉,原因可能是:
1. 軸心轉移,該處已經不是台北人聚集的慣性場所﹔
2. 風味盡失,傳統攤販與小吃的特色是擁擠、隨意,但是建成新圓環,則是以類似百貨美食街的方式呈現,雖然窗明几淨,但總少了幾分台灣古早味。
3. 設計問題,承上,在空間與建築設計,雖然導入西方美學,講求乾淨與規劃,但是似乎沒考慮到最基本的要素園式的相比,設計師李祖原忘記了將空間密閉起來,台灣夏天太陽這麼毒,猶如包在裡面炭烤

建成圓環,尤其2006年跟市長大選切身相關,於是在市長參選者、市議員參選者等人的關注下,又重新成為議題。老實說資料很多,我們把資料分成兩部分,初步呈現一個初貌:第一篇先就圓環的過去、重整計畫與重整後討論,作一個資料的呈現,第二部分,我們搜尋一下網路上的意見,對這個重建進行民間意見的探討。

=======
一、建成圓環介紹

1-1、WIKI百科對圓環的簡介:

建成圓環位於台北市舊建成區,為大稻埕鬧區附近四條道路交會的環狀區域,面積約1732平方公尺。圓環成形於1908年,本為一圓形小型公園,中心為空地,周圍遍栽七里香,榕樹等。淡水線鐵路開通之後,該地成為大稻埕腹地,攤販聚集。

日治時期為台北市最重要小吃夜市的圓環,雖曾於1943年台北大空襲期間,變成防空蓄水池,不過1945年日治時期結束之後,恢復了小吃容貌。1980年代之前,建成圓環都一直為台北重要路標之一。

隨著台北鬧區東移,多為違章攤販組成的建成圓環漸趨沒落。1993年及1999年圓環兩度大火,至此接近荒廢達十年之久,直至2002年才以美食小吃街型態重新開幕。

因為設計不良等因素,開幕後的建成圓環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不但二樓無法利用,原本進駐於一樓的20攤攤位,僅存6攤,並嚴重虧損。在考量下,2006年7月,建成圓環正式歇業,而是否留存,台北市政府相關單位尚未定案。

1-2、圓環歷史介紹 
(本文來自於台北市建功里網頁
http://www.taipeilink.net/mem/c/h/chou730/lilin.htm)



建成區原本是一大片的低窪沼澤,清代時,有人來這裡開墾,也有人將墳墓設於此,於是這個不毛之地開始有了稀少的人煙。甲午戰爭後,日本人在此建造淡水鐵路,而這條鐵路經過了現今的建成區,造就了日後大稻埕繁榮。  
民國前三年(1908),建成圓環的現址只是塊四條道路交會的空地。1908年時,正在流行洋化的日本人便依照「市區改正」計劃,在那塊空地上畫了個大圈圈,沿著圈緣栽種著七里香,中央種上了榕樹,並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形成了供大人們聊天、納涼;孩子們玩耍、遊戲的「圓公園」。「圓公園」擁有輻射式的道路,且是「偏心」(圓環的軸心並非在中央)的圓環,形式很美。後來,人們將一幢幢的樓房沿著圓環周圍的道路蓋了起來。
隨著大稻埕地區的發展,帶動了當時建成區的繁榮,在圓環附近的居民也逐漸多了起來。人潮一多,精明的小販們便想到這個未開發的市場大顯身手。民國十年,攤販們越聚越多,因此帶動了消費人潮的激增。當時圓環附近並無大型建物存在,由於後來人潮的聚集,最先在今延平北路二段有「東薈芳」出現,繼有「江山樓」、「蓬萊閣」等大型旗亭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圓環自然融入其消費圈。飲食特色如雞捲、魚翅、肉圓、蚵仔麵線等,都具鄉土風味。
1914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在夜間不准點燈的禁令下,圓環的生意大受打擊。1943年美國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並將整個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圓環夜市被關閉,公園遭到拆除的命運,攤販轉移陣地到日新町的江山樓中庭,此庭形狀矩方,被稱為「角公園」,但仍沿用圓公園的舊名。   
台灣光復後,將防空蓄水池填平,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做生意了,他們除了販賣小吃,並兼賣日據時代留下的物品、古玩、雜貨等,性質與以往大不相同。營業的時間延長到天亮才休市,可見當時經濟活動的熱絡。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圓環附近的建築一幢接一幢蓋,攤販活動的範圍與其並進,迅速蔓延,擴張到現在的寧夏路與重慶北路一帶,圓環的盛況自此而起
1954年,小販們更自行募款規劃,把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個人的攤位,甚至建議在重慶北路上加透明玻璃罩,宛如商店街的型態。此番整頓使得圓環、南京西路、保安街、歸綏街等形成一個當時台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商圈」。盛極一時,與龍山寺齊名,有「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之說。
 
圓環歷史介紹(另說) 
台北市位於重慶北路與南京西路的圓環在早期被稱為「圓公園」,而「圓公園」是在今日的建成區內。在以前,建成區原是一大片的低窪沼澤,在清代時,有人來這兒開墾,於是這一個不毛之地開始有了人煙。甲午戰爭之後,清朝割讓台灣給日本人,於是日本人在此見興建鐵路,而這條鐵路就經過了今天的建成區,並造了日後大稻埕的繁榮。在1908年前,圓環的所在地是指四條道路交會的空地。在當時,日本人學習西化政策,於是照著「市區改正」計劃,在道路交會的空地上畫了個大圈圈,沿著圓圈外緣栽種著七里香,中央種上榕樹,並有草埔和椅子可以休息,行成了供大人們聊天、納涼的「圓公園」
隨著大稻埕區的商業發展,帶動了當地的繁榮。人朝一多,聰明的小販便想要到這個未開發的市場來賺上一筆。也就約在1921年,一個賣「蝦仔麵」的小販,每天傍晚便到公園作生意,其他攤販見他賣的不錯,於是傳了開來,攤販們越聚越多,因此帶動了消費人潮。隨著人潮的聚集,最先在延平北路二段有「東薈芳」,繼有「江山樓」、「篷萊閣」等大型旗亭的興起,圍繞在圓環,成為酒宴、歌舞銷金窟。飲食特色如雞捲、魚翅、肉圓、蚵仔麵線等,都具鄉土風味。
1941年太平洋戰爭暴發,在夜間不准點燈的禁令下,圓環的生意大受打擊。1943年美國轟炸台灣,日本當局下令禁止圓環夜市活動,並將圓環的土地給翻了起來,中央挖個大蓄水池,用以防空救火,四周修築一圈圈的防空壕,來應付戰時需要。後來,戰事越演越烈,除了人要躲空襲之外,圓環也要「跑空襲」。圓環曾經一度跑空襲到圓環東邊日新國校(現在南京西路口)對面設攤,因場地擺設關係,改稱「四角環」。
台灣光復後,防空襲蓄水池給填平了,防空壕也被打掉,攤販又開始集中在此做生意了,他們除了販賣小吃,並兼賣日據時代留下的物品、古玩、雜貨等,性質與以往大不相同。     
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後,圓環附近的建築一幢接一幢蓋,攤販活動的範圍與其並進,迅速蔓延,擴張到現在的寧夏路與重慶北路一帶,圓環的盛況自此而起。中日大戰後的五十年代是圓環最風光的時期。小吃風味聞名,是早期最有名的台灣夜市,各地方的江湖好漢知道圓環是很棒的消息市場,都來此賣祖傳秘藥,「農村曲」作曲人蘇桐、「燒肉粽」此曲人張邱東松也曾在此獻藝賣唱,將圓環造就成台北不夜之城。在戰後的臺灣,白業蕭條,唱片行業本來就難生存加上戰時一些唱片公司﹝如古倫美亞﹞被炸毀,光復後台灣的唱片市場也行成停頓。在這樣的唱片環境中,臺灣的音樂創作者,在圓環尋出另外一個發表天地。除蘇桐、張邱東松在圓環邊唱歌邊賣「高家種子丸」外,楊三郎也曾在圓環邊演唱自己的新創作,賣「歌仔簿」維生。臺灣三大作曲家之一周添旺,一度也在圓環印歌仔簿出售,臺灣第一代樂師陳冠華、女歌手鐘瑛及其後郭大誠老師都曾在圓環走唱過。1954年,攤販[們自行募款,將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各人的攤位,並建議在重慶北路加上透明玻璃罩,猶如商店街的形態。這樣地大力整頓使的得圓環、南京西路、保安宮、歸綏街等形成一個台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山圈」。圓環,百年它的小吃,餵養了臺灣的胃,圓環的養份也活絡了台灣音樂的創作。


=============
二、台北市政府計畫簡介

計畫緣起
  建成圓環為台北城發展過程中具有歷史記憶及獨特地點之地方。歷經民國八十二年及八十八年二度火災後,部分建築已傾圮,為保存圓環傳統小吃之文化,結合大同區再發展,故將建成圓環闢建為圓環專用區,以保存圓環的特殊意義。

基地現況
位置面積:

  建成圓環位於南京西路、重慶北路 、寧夏路及天水路等六條道路交岔路口,面積為一七二二平方公尺。

都市計畫現況:

  建成圓環都市計畫分區為公園用地,附近地區為第三種商業區,現變更為圓環專用區。

土地權屬:

  原係未登記地,於民國八十四年登記為國有土地,管理單位為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目前則由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辦理撥用。

計畫目標與再發展構想:

保存圓環歷史記憶,兼具休憩及發揚傳統美食文化的機能,規劃開發為圓環專用區。
結合周邊地區發展,利用圓環南側道路用地規劃為廣場,連結圓環與南側街廓,提供市民及附近居民便利步行空間。
考量周邊交通動線順暢性,將公園基地向南移動,使南京西路與重慶北路形成「十字路型」,避免行車動線過於複雜。
興建美食館,提供民眾品嚐美食空間,塑造成為大同區新地標。
預計工作時程:

本案都市計畫變更書圖,已經內政部九十年四月十九日核定,本府並於九十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告實施,全案業於九十一年元月二十二日動工,目前已完工,訂於九十二年十月四日開館營運。

===================
三、圓環重建是誰設計的?
3-1 來自WIKI百科介紹
李祖原(1938年-) 台灣著名建築師。1938年生於廣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畢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學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建築碩士。致力於研究有繼承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築。他主持設計的「台北101」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樓。

作品一覽
環亞大飯店(台灣台北市) 1983年完工
宏國大樓(台灣台北市) 1989年完工
鄭豐喜圖書館(台灣雲林縣口湖鄉) 1989年完工
長谷世貿聯合國(台灣高雄市) 1992年完工
遠東企業中心(台灣台北市) 1994年完工
新光傑仕堡(台灣台北市) 1995年完工
臺中晶華飯店(台灣臺中市) 1997年完工
高雄85大樓(台灣高雄市) 1998年完工
鄭州裕達國貿大樓(河南鄭州市) 1998年完工
瀋陽民營企業大樓(遼寧瀋陽市) 2001年完工
中台禪寺(台灣南投縣埔里鎮) 2001年完工
建成圓環(台灣台北市)
台北101(台灣台北市) 2003年完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7%A5%96%E5%8E%9F

3-2建成圓環大會談 設計人李祖原挨批
【2006/07/19 聯合報】 記者陳志豪/台北報導

建成圓環不光采的落幕,台北市政府昨天邀請各界提出圓環再出發的建言,有人建議把圓環老字號小吃再找回來重新出發,還有建議改為夜店、PUB,也有改經營主題樂園的構想。
市府秘書長李述德昨天主持建成圓環大會談,邀請當地里長、攤商、議員、專家學者等多人提供意見,不過會議未邀請當初設計規畫的李祖原建築事務所,引起若干人不滿。

市議員陳玉梅氣著說,「李祖原要負很大的責任!」這些參與設計規畫的人,到底有沒有在圓環吃過,玻璃外牆西曬、一、二樓動線不良,完全不合用,硬體本身若不改善,將來不管做什麼用途,都只會讓圓環萬劫不復。

圓環內的古蹟戰備水池存廢問題也引起爭議,星明里長李秀男形容說,戰備水池正好在圓環的入口廣場,為了一座紅磚堆砌的老舊蓄水池,卻浪費大片空間,對商機不無影響。他建議,是否將戰備水池原貌移到水門外,此外,圓環應該要東、西、南、北各有出入口,讓動線穿梭方便。

建功里長周志賢說,圓環到了後期,幾乎都是外來攤商,真正老字號早就出走,「第一名的都在外頭營業,攤位轉租,留下二、三名的當然沒辦法吸引老顧客。」他建議,只要把交通規畫、座位太少、空氣悶熱、動線不良等問題解決,把老店找回來圓環就能再起。

陳玉梅說,圓環改作為美食博物館也不錯,增加互動區,也是活絡延續美食傳統的方式,或者外包作夜店、PUB,玻璃帷幕、一間間格局類似包廂,交通位置也很適合。

建設局長林聖忠日前去日本考察,看到日本電玩軟體大廠NAMCO的主題樂園,林聖忠說,他正積極與對方洽談,也許可以把日本經驗移植來台,建成圓環不行,也許龍山寺地下街也可以仿效。

資深導演王童說,圓環失去的是「味道」,是建築把「氣氛」搞壞了,圓環變成像美術館,以前特色抓不回來。

北市文化產業推動委員會委員劉維公說,放眼各地美食,「只問好吃,不問歷史」,若以美食為主題規畫,不需太過度琢磨圓環的百年歷史。

=================
四、建成圓環近期消息

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廠商評選結果出爐

臺北市市場管理處新聞稿
http://www.dortp.gov.tw/big5/news/News_view.asp?id=1155&cid=2

發稿單位:臺北市市場管理處
發稿日期:96年1月12日
聯絡人員:謝副處長清標
聯絡電話:23415241-2001

                       
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廠商評選結果出爐

華旭圖文科技公司取得優先議約權

    臺北市市場管理處表示:本處96年1月11日辦理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廠商評選,經評選結果由華旭圖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第一優先議約權,生活家事業有限公司取得第二優先議約權。

評選委員就場地使用及改善計畫、營運計畫、財務計畫及古蹟維護及美食文化推廣計畫等項目進行評選。華旭公司針對原先建成圓環的缺失,將結合美食文化專家、行銷專家、文化出版高手及餐飲專業人士發揚傳統美食、傳承歷史記憶、發揮創意文化,以振興圓環生機,再創台灣美食風采,獲得評選委員的青睞。

市場處表示:郝市長就建成圓環經營管理案指示將成立一個由地方意見領袖、地方產業代表、專家學者及市府代表組成的委員會提供經營意見的政策,經評選委員諮詢投摽廠商意願,投標廠商均表示願意配合。相信在得標廠商與建成圓環經營管理建議委員會密切配合及努力下,圓環必能再傳承臺北市歷史記憶,展現新的生命力。
 
最後修改時間:2007/1/12 上午 10:26:3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