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技術提升、創意產業的推動》 
台灣在東亞國家中算是受金融風暴影響較小的國家,而金融風暴之後,東亞各國在經濟結構上已經有不少的轉型與提升,而反觀台灣,在近年面對全球化的衝擊之下,在產業轉型之上,經濟發展上似乎出現了欲振乏力之相。究竟世界經濟體系在發展環境上、全球化的脈絡下,產業有什麼樣轉型的趨勢,而又有什麼樣的線索可尋? 


知識經濟時代

由於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如今世界已經邁向知識經濟時代,各國無不在教育上、文化上著力,建立一個高知識、高感度的社會來培養公民素質;東亞各國,如日本、台灣、新加坡、南韓等國在教育上也非常的用心,識字率普遍都相當的高,而進一步往更高階的高等教育發展。面對這樣的背景,我們可以發現東亞各國消費者在經濟上、知識上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消費能力,傳統上的一些產業已難以應付這樣的需求,服務業漸漸取代傳統產業的地位,服務業等產值已經高於傳統的製造業,而服務業中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更有學者提出是將來影響一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

台灣的產業結構

台灣的產業結構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體,這也是1997年代台灣能分散躲過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之一。當時亞洲國家包括日本在內接受到嚴重的影響。短短十年即將過去,全球的經濟體系以及生產體系早已翻轉,然而台灣(就本體)卻似乎慢慢的跟不上腳步,若要維持甚至是往更高的經濟發展成長,產業轉型顯得非常重要。

觀察台灣的發展台灣的GDP(GDPpercapital)經過十於年仍在美金1萬3千元~1萬4千元打轉,相較於亞洲四小龍來說,台灣已經從龍頭的位置淪落到龍尾。近一兩年間南韓的GDP更一舉超越了台灣。台灣的經濟發展似乎發展到瓶頸。停滯、過度競爭、內耗是台灣目前產業的現象。我將整理為二方向來探討:一、製造業技術面的提升。二、文化創意產業的轉型與生產。

  
一、 製造生產技術的提升


這是世界各國皆致力於的事情,技術的精進將可以降低成本,提升產品在功能上、實用上的價值,而在技術的提升,有賴大筆的資金匯集合投入,先前提到台灣的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因此在資金的匯整上相對的困難。這裡所想的解決方案有一,可能有點不付實際甚至愚笨,但仍然希望提出來做探討。

這解決方案即為成立公正、民主的整併機構,在我的想法中,這個機構應由政府主導,內部由民主的架構進行整併想法、資金,當一項新的技術出現,它將引起大規模的跟進與複製,是不不良的競爭,將會產生資源的內耗與浪費,因此統合資金之外,仍要做技術方向的引導,不能一昧的因勢利導,而是要用有限的資金,做有效的研發。相對的,透過民主的統合機制以及政府的積極介入,也可以防止團利於特定的財團。

二、 文化創意產業的推動與轉型

由於網路、電視、書籍等新傳播科技的發展,帶動了一個新的媒體為主的文化產業版圖,而這些高度經濟發展國家的國民在消費行為上已經出現了轉變,基本的民生物質消費已經不能滿足目前的消費者;有錢和有一定休閒時間的國民進而轉向對符號性的消費,而這樣的消費能力是可觀的,產值也越來越高,並且在知識經濟時代會帶動一連串的產業轉型,以服務和符號(品牌)為主要的生產價值的產業(文化產業)漸漸在今日經濟發展中扮演起一個重要角色。這裡將以服務和符號產製的產業先類括為文化產業,並於後進一步探討文化產業和台灣經濟發展的相連性。

 文化產製所生產的高經濟價值

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廣大,著重在附加價值較高的符號、文化價值之上,需要透過一種感性的知識力量來誘發一種社會性的深層力量。創意產業有賴於高感度的社會氛圍。而為什麼會提及文化創意產業會是產業轉型的契機?我們可以發現所謂經過生產(產製)所產生的價值,可以分為功能價值和符號價值,功能價值能透過技術來提升;而符號價值,即是文化產業的範疇,文化創意產業所生產的經濟價值是數倍高於功能價值,經文化產製的經濟價值雖然高,然而在實際的操作上也是非常困難的。這並非一個團隊或是一個個人所能生產的,它背後必然有其歷史和文化的成分,這也是所謂的社會整體的文化感知。作為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的龍頭指標,迪士尼,就是文化創意產業中相當明顯的例子。

不論是企業整體的形象營造、產品的實尚風格、或是對整個品牌的感知提升,皆屬於文化創意產業的範疇之中,這也是台灣產業轉型必須前進的方向,也就是產業必須從實質的好物品生產過渡到抽象的感覺生產,讓產品可以給顧客,一種獨特的、時尚的、高地位的感受。也是所謂的符號價值生產,義大利品牌LV的價值也就在這裡。LV的價值在於它能引導人們一種想像,透過產品的設計,和風格的生產,它讓人的感知是極好的,並且創下今年度(2006年)上半年81億美金的盈餘。 

台灣重商的短線操作,以及文化產業發展處境

進而反推台灣的產業情況,台灣的品牌近年才有慢慢增進的趨勢,品牌的意像營造是台灣想對弱的一環,LV的價值不光是因為企業會操作,而是透過義大利的整體文化價值的一種展現。因此我們探究台灣企業在符號生產較弱的時候,我們必須由社會的文化面進行探討,而非盲目地移植他國經驗。我們現在知道文化的價值所在了,如何提升台灣整體社會的文化程度,必須先論台灣留不住文化,以及生產不出文化的原因。

在台灣重商的、短視的移民性格當中,實則難以有一固有存在的主體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台灣是一個非常會消化以及代謝文化的個體,日、韓、歐美文化都在台灣出現過,在商業操作之下,文化變得淺層,每當失去其消費價值之後,便視之如敝屣。

台灣在資本主義的強力引導之下,任何東西都變成短線操作的利益輸送,若從文化面來論述台灣是不是一個個體,那麼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1. 重商的短視近利主義
台灣太重於短線的利益操作,因此一個元素被消耗殆盡之後,它就因為沒了利益可圖,而被丟棄,如葡式蛋塔。

2.
過度的複製他國,而忽略台灣主體的特性,還有適合什麼?
文化的定義是浮動的,什麼樣的文化具有美感,具有特色,是適合與不適合的問題。台灣的特色必須由環境面討論,台灣的氣候適合穿什麼樣的服裝? 台灣適合吃什麼樣的主食? 台灣適合住什麼的房子? 這都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3.
都市化太過於快速,對於美感的欠缺
百萬人口的大都會漸漸成為所有資源匯集的中心,由於都市化、國際化的現象,人群不斷的往市中心拉進去,這麼看來,人跟人之間彼此可以交換符號的機會應該是增加的,那為什麼反而成為阻礙的原因? 我認為,原因在於缺乏可以交換的平台,缺乏文化可以自由流動的平台。也許有人會說,中正廟那兩棟富麗堂皇的建築物呢? 但是,就因為它富麗堂皇,票價成為一個門檻,並不是所有的文化一開始都能夠在這樣的平台交換,而且有的也並不適合。我們在討論到先前的一則新聞,台北市政府將強力取締街頭塗鴉,我們可以看到政府的做法仍是『禁』而非正向的『引導』,歐美國家接頭上也有許多的街頭藝人跟藝術的展現,而台灣卻因為有礙觀瞻而一昧的禁了,真的有礙觀瞻,那台北市的街道原本就不醜嗎?城市有做良好的規劃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所謂的有礙觀瞻的觀念,不過只是顯現了政府沒有能力,甚至是懶,沒有也不願去做出完善的規劃,如今在台北市仍看不到一個像樣的文化區,要表演,要傳達什麼,必須先耐心的申請,如果政府真的有心引導,那麼台北不會是一個文化薄弱的城市了。因此這一點我必須特重來論述,政府禁的同時,也把台灣的文化力量『禁』了。

文化創意,在如今即是國力的展現,一個國家能不能夠往更高的文化價值以及符號價值做出生產,將會影響往後的經濟發展,各國皆為此加速,台灣能不能夠找到定位,型塑本體的文化素養,仍是非常重要的議題,而產業轉型的前提,必須先了解台灣的文化環境究竟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還有出現了什麼實質上的困難,我想,這將會是影響台灣往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東吳大學社會系/施柏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