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由當代藝術新聞所報導的訪談,阿拉里奧的創辦人金昌一。

關於他認為藝術有多神聖,這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當然,也有更多人認為賺錢更神聖,這也是個人的價值選擇。不需強迫改宗,以免得憂鬱症。

我倒注意到訪談最後一段,雖然阿拉里奧在北京實力雄厚,但是,最後一段的分析,卻很快的幫我們可以掌握視覺藝術,或至少是繪畫這個領域的產業鏈關係:創作者、畫廊(代理者)、收藏家、拍賣市場,尤其可見,一個作品有可能前後翻了好幾倍。當然,這與名聲、評價以及各種角色的角力與運作有關。我印象沒錯,其實藝術社會學之類的討論,就有針對繪畫和文學市場的專門探討。

我更注意到一個東西,也就是訪談中最後對「價值」與「價格」之間的討論,雖然也是輕輕帶一下,但是受訪者的意見的確值得思考:究竟,何為價值?何為價格?為何可以如此定價?這個我們也題問過,不過很難回答,可以說,在諸如在線上的視覺藝術工作者,也難以回答(要視情況而定);甚至,比如廣告片,這個或許非常商業性,但是,他也自有價值,當然跟廣告主/消費者,以及調查者之間,他也存在著價格關係。

==========
如果畫廊沒有道德、沒有尊重歷史文化,那跟小賣部沒有差別
 
‧當代藝術新聞 2009/08/21 

 阿拉里奧的創辦人金昌一Ci Kim,韓國人,他的企業包括高速公共汽車站、百貨商店和多功能影院,資本雄厚。他在北京酒廠藝術園區裡,建了阿拉里奧畫廊,空間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3個展廳,目前是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畫廊。 
 
 
【撰文/吳華】

「我經營畫廊的格言是『受人尊重的畫廊』」,阿拉里奧總監尹在甲以獨特的中文口音慢悠悠的說了這句話。確實,阿拉里奧到目前為止能夠如此家喻戶曉,除了創辦人提供強大的經濟基礎外,尹在甲在韓國、北京與紐約的資深人脈與第一線藝術家合作策略,絕對是讓阿拉里奧這塊牌子能在北京一炮而紅、永續經營的完美舵手。尹在甲是韓國人,他的經歷很不尋常:在韓國弘益大學藝術學畢業,1994年就來到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學習,2000年至2001年去印度,之後又在歐洲待了兩年。在東、西方交錯的生活中,「藝術」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積累,神聖,且不容侵犯。所以,他總是讓阿拉里奧實現最好的展覽,這種近乎潔癖式的理想情懷,讓他在具有「中國特色」的畫廊生態中,能超凡地保持著獨一無二且權威的姿態。 

阿拉里奧的創辦人金昌一Ci Kim,韓國人,他的企業包括高速公共汽車站、百貨商店和多功能影院,資本雄厚。他在北京酒廠藝術園區裡,建了阿拉里奧畫廊,空間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3個展廳,目前是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畫廊。金昌一跟藝術收藏的淵源相當深厚,他最初收藏英國、德國當代藝術作品,爾後尹在甲以藝術顧問的身分,逐步讓金昌一把目光轉向亞洲當代藝術。2005年,尹在甲出任阿拉里奧總監,然後很快地就與中國一線藝術家王廣義、岳敏君、張曉剛、劉建華、隋建國、方立鈞、曾浩合作展覽,這讓阿拉里奧的知名度一下打開。接著,阿拉里奧首爾與紐約分別於2006與2007年誕生。這三家畫廊全力支持亞洲當代藝術的展覽,50%經營中國藝術家,剩下的50%是亞洲與歐美藝術家。作為阿拉里奧總監的尹在甲的舞台一下子變得非常開闊,他夢想利用畫廊的平台,建立一個完整有序的畫廊體系、構築亞洲和西方的一條水平線,以實現當代藝術更好的發展。

作為一名身處北京的韓國畫廊經營者,在經歷了2005年2008年高潮迭起的中國藝術市場後,心裡肯定別有一番滋味,不過他倒是很冷靜地說:「現在中國是一個剛剛改變的資本主義國家,這是中國第一次遭逢經濟危機,因此也比較亂,但是真正的中國美術市場危機其實是在50年前。中國是最早開始興起收藏風氣的文明,個人收藏歷史最長也是中國文明,但是毛澤東的時代讓美術市場、個人收藏的意識完全停擺,所以我認為中國最大的藝術危機不是現在,而是毛澤東時代。」但是中國市場的投機心態他還是相當擔心,他說:「中國的骨董和書畫買賣很好吧,有歷史的東西都會受到藏家喜愛。台灣的藏家很成熟,心態也很開放,但是收藏市場規模最大的還是韓國,但是韓國藏家的問題是還不相信韓國與亞洲藝術作品的價值。所以他們90%是收藏歐美的作品,只有10%是收藏亞洲與韓國當代的作品。我們畫廊的工作是要先能教育藏家,才能期待藏家的到來。」

在北京所有韓資畫廊裡,阿拉里奧的特色除了資本雄厚之外,尹在甲對於藝術與道德的執著,也有非常自我的表態,他認為:「阿拉里奧是以展覽會為主的畫廊,不是以買賣為主的畫廊。如果畫廊沒有道德、沒有尊重歷史與文化,那跟小賣部沒有差別。」當下,大環境的不景氣雖然也影響到阿拉里奧紐約,但是尹在甲還是冷靜地梳理了危機當中的轉機。他談到,藝術市場本來就和一般的商品市場不同。美國最大的汽車公司通用在今年宣布倒閉。雖然如此,其他的汽車公司像日本和韓國的汽車品牌卻嚐到了甜頭,在美國的市場佔有率逐漸上升。這個效應在藝術市場成不了氣候,因為當景氣不好的時候,最大的畫廊和最小的畫廊可能都面臨生存問題。中國還有很多藏家沒搞清楚的,就是藝術品的成本與價值問題。一般商品的成本都是可以計算的;藝術品的成本,從畫布、顏料、框子的費用加總,跟最後畫廊訂出的賣價完全不成比例。這是藝術品與生俱來的特色。所以藝術品的買賣,「在認定價值之後產生價格」的觀念非常重要。他說:「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現在的問題是,想利用藝術品賺錢的人太多。假設藝術家以100塊錢賣給畫廊,畫廊以200塊錢給藏家,藏家以400塊錢託給拍賣行,可能幾個月內價格就飛升數次,這全是為了賺錢。通過經濟危機,大家反而能好好學習認識什麼是『價格』、什麼是『價值』。」

【完整內容請見《當代藝術新聞》2009年8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