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次林懷民接受類似專訪,一定是文化界的大事情。其實也沒錯,相較於空洞的文創論述,林懷民其實從一個長期的表演者、經營者,同時還是四處跑的前輩,觀點往往鏗鏘,關心點也很重要。

今天的專訪是文化西進以及台灣潛在危機的剖析。

首先要岔題的是,直接來看諸如新文化保護政策的個觀念。這個一定要政府,甚至中央政府才做的到。但是,一週前,台灣開始降下破表的雨量,救災也快1週了。你看這個政府的反應是什麼?下面林懷民呼籲了幾次馬總統,還不時提起民間文化會議。這個馬總統,救災晃神也就算了,依法行政也就算了,還在民眾水深之際,抽空撥冗參與了「APPU代表團」(8/12中央社消息)。


總統馬英九(右)12日在總統府,接見亞洲太平洋國會議員聯合會(APPU)第40屆年會與會各國貴賓。中央社記者張皓安攝 98年8月12日

這次水災慘狀、規模不下於921。這個總統只要下南部,民眾只有兩個反應:一個是嗆、一個是跪。則,8/12(週三)他還接見了一批前國會議員。這樣的心態,你覺得什麼文化保護主義/政策,能檔的住嗎?那就不用談院長對救災速度趕到滿意...。

那都還沒談文化保護主義本身是否合乎潮流?以及,做的到嗎?

保護主義在市場經濟裡面一直被纏繞不休,因為商人、創作者都想受到公資源協助,但是管制是越少越少。下面提到國片,也談到國際貿易談判。我記得以前我看過論文,國片從1990年後研究就很多,在當時,貿易談判,法國、韓國都是主張保護主義,在GATT中主張文化例外,但是台灣政府並未主張,於是90年代以後你就知道,不只國片,非好萊塢片全掛。當時美國從諸如301等方式,壓迫台灣開放的產品不知多少,今天,為何台灣突然挺的住?美國老大突然就不說話了?我記得整個台灣電影市場有250億元,好萊塢片占9成。

再來是談西進大陸,下面林的觀點是一個,他也提到賴聲川。不過要注意,這兩位都是國際性的人物。他們要去大陸,難度其實相對還比較低,就先前文創園丁開過的會談來看,其實很多台灣表演團體都想去,但是其實大陸的市場結構跟台灣不一樣,要生存很困難。同時,大陸現在也在操作大型娛樂性表演(類似獅子王那種),且操盤者年紀都很輕。

最後回到一個更根本問題。究竟台灣要不要政府介入文創,以及類似成立文化振興院的組織。這個議題其實在開站以來,我們就一直關注。涉及產業、文化行政等層層面向,也涉及發展典範的選取。日本沒有專責單位,但是創意產業為亞洲之首,遠見調查,台灣廠商認為應該學日本。但是,過去幾年輿論一直要文化部、學習韓國振興院,似乎討論莫衷一是。小弟也沒有定論、想法。但是我們需要的是思維的幾個元素、幾條線。
1.台灣的政府體制、施政習慣,是否適合當文創火車頭?
2.外在條件與內在產業條件,是管制/管理好?還是自由市場好?
3.誰需要政府?誰不需要?
4.政府介入產業的優劣利弊?

========
雲門舞集總監 年底七訪大陸 林懷民:台灣需要新的文化保護政策 因應對岸強勢崛起 文化市場開放需配套

2009-08-13 旺報 【專訪:潘罡】


▲林懷民坦言現今台灣許多產業,包含人才培育、市場收益等都已仰賴大陸,亟需政府保護。(方濬哲攝)
 

林懷民說台灣業者到了大陸往往「水滴入大海」被同化。(方濬哲攝)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接受本報專訪,對於大陸文化市場發展的迅速程度感到吃驚。(方濬哲攝)

     提及台灣精緻表演藝術的領袖人物,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不做第二人想,而「雲門舞集」與大陸的互動也很早起步。今年11月,雲門舞集將第七度訪問大陸,演出林懷民近年的代表作《行草》。

     台灣究竟要怎樣利用中國大陸市場來打造文化創意產業利基?面對中國大陸市場的崛起,台灣政府與文化界該有怎樣的策略與行動?在雲門舞集於中國市場邁開大步的前夕,本報特地專訪林懷民,請他就台灣的文化創意、市場前景與大陸之間的互動發展等議題,提出看法。

     問:您對大陸文化創意產業市場的前景,有怎樣的看法?相對於大陸,台灣的表演藝術有怎樣的優勢?

     答:基本上,我不大熟悉大陸的表演藝術,但對於他們文化市場發展的迅速程度,頗為吃驚。不久前,一位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一個現象:大約兩、三年前,大陸出版業者到台灣參觀訪問,看到這位朋友的出版品,都聚精會神,凝神仔細觀看足足有二三十分鐘之久,非常驚艷。但僅僅過了兩三年,這種情況已不復得見。這位朋友只淡淡地說:「如果我們曾有過優勢,這些優勢已經快要喪失了。」

     所以你可以發現,大陸文化界人士有幾個特點,首先是很努力吸收,其次是吸收得非常快,然後操作起來非常有效率。

     有敢死個體戶但沒產業

     台灣的表演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優勢,這些年我已多次闡述,包括今年1月16日的第一次圓桌論壇。台灣擁有好幾位國際級的劇場導演,像賴聲川風靡大陸。台灣這麼小的地方,竟然能有五、六個團隊在國際一流的表演場合出入現身!

     舉例來說,德國有一百多間歌劇院,其中有75間有專職舞團,可是國際級的編舞家不到十位,由此可以看出台灣有多麼驚人吧。以舞蹈和劇場來講,我們有賴聲川、李國修、林麗珍、吳興國等等,可以舉出這麼多名字,讓我們非常驕傲。

     但我還是要說,我們有敢死的個體戶,卻沒有產業。以表演藝術來說,台灣幾乎沒有通路可言,台灣只有四個城市──嚴格來說只有三個半城市──是可以賣票的,包括台北、台中和高雄,台南市算半個。縣市文化中心,主要辦理送票的免費演出,民眾沒有購票習慣,團隊演出,開銷增加,入不敷出。我完全可以體會賴聲川去大陸的原因。當國內沒有通路,生存艱難的時候,大陸卻能提供市場。假如換我遇到這種處境,我也會選擇到大陸。藝術家有權利到有製作條件、有觀眾的地方去發展,這是無可厚非的,雖然我對他們此後能不能稱為「台灣藝術家」是有所保留的。

     需要在大陸設文創機構

     問:在總統府舉辦的文化創意產業圓桌論壇中,多位與會者認為台灣必須利用中國大陸龐大的市場,建立領先的文創產業品牌,而且當務之急是要在大陸建立一個機構,不但作為台灣文創的窗口,而且提供大陸市場的相關資訊,您對上述意見的看法如何?

     答:關於在大陸建立一個文創機構的想法,這點近似韓國在大陸北京設立文化產業振興院,我認為很有需要。你要知道,絕大多數藝術家都不具備營運管理的能耐,所以他們很需要專業人才從旁協助、提供資訊和建議。其次,中國大陸實在很龐大,藝術工作者到那邊單打獨鬥,很難闖出天下。政府運用國家的資源,在那裏設立專責機構,彙整資訊和經驗,甚至提供必要的資金和策略,文創業者就不用擔心孤立無援。

     我認為這個專責機構,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保障台灣文創業者的智慧財產權。我記得在總統府文創論壇的總結會議中,馬英九總統也提到要把文創議題,盡速納入兩岸對談的項目中。大陸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脆弱到令人難以想像的程度。台灣政府大力推動兩岸交流,但如果無法處理這些重要事項,就不要談甚麼美好的願景。文化創意產業的成敗,完全看政府官員的視野和決心。

     問:近年有多位台灣文化工作者前往大陸發展,而且獲得令人稱羨的名聲和成就,如張毅、楊惠姍、陸蓉之以及最近的賴聲川,您認為這種現象將對台灣或大陸的文化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

     答:我剛剛提到,藝術家有權利選擇發展的據點,但此後他們能否稱為「台灣藝術家」,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以往發生在台商身上的情況,就要在文化界重演了。因此我要指出,面對大陸勢力的快速崛起,對岸文化展演被大量引進,台灣需要新的文化保護政策。(

文化就像其他領域,可以楚材晉用。但你要知道,中國大陸的版圖確實很大。台灣業者想像自己到了大陸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效用,結果往往是「水滴入大海」,反而被同化,就像台商所發生過的殷鑑,在我看來,根未留台灣,已經不是台商了。同樣的模式,未來也會在文化藝術界重演。

     赴對岸發展作品會變質

     確實,我們有很多優秀人才,而且即使他們到大陸發展,還在這裡留下據點,就像賴聲川去了大陸,台灣仍然有表演工作坊。然而他們到大陸時日一久,吸收的是大陸的生活經驗;藝術創作的票房主要訴諸大陸民眾;創作者的主體生活經驗,欣賞的觀眾,也就是對話的對象,完全在大陸。結果,他們的藝術創作表達的是大陸的文化和大陸人民的情感。就算他們偶而回台灣,作品內容也會產生質變。

     如此一來,擁有自己特色的東西在哪裡呢?文化藝術要讓人尊敬,就要有「在地文化」特色。台灣的流行音樂就是很好的例子:台灣流行音樂風靡整個大陸,不是因為歌手唱得特別好,也不是因為長得特別漂亮動人,而是這些歌曲和表演背後所呈現的台灣文化特質,包括活潑的風格和自由的想像,使大陸樂迷格外嚮往。事實上,流行音樂就是台灣民主發展具體而微的縮影。

     但台灣表演藝術不要期待像流行音樂一樣轟動。文化藝術需要厚本培基,除非真的很傑出,否則無法產生影響力。

     而台灣文化想固本培基,面對大陸的強勢崛起,就要採取保護政策。未來兩岸協商談判,台灣千萬不能重蹈WTO的覆轍,尤其電影工業,就是因為WTO談判時全盤讓步,導致今天國片的慘況;反觀韓國勇於向美國說不,採取立法保障本國影視創作,才有今天的成果。

     藝術市場開放須有配套

     問:所以您認為接下來政府在兩岸談判時,有關文化市場的交流開放議題,必須站穩哪些立場?

     答:台灣政府必須了解,不管哪種藝術形式,都是政府拿人民納稅的血汗錢去進行投資,卻由於施政不力,導致文化人才外流,使民眾無法享受自己的投資成果。現在又大舉鼓吹開放,從政治、經濟領域,一路延燒到文化藝術,最近有些大陸表演節目引進台灣,還拿了不少台灣政府所給的補助款,雖然說這是主政者的施政方向,無可厚非,但我要看到配套措施,包括如何提供資源,鼓勵在地團隊與創作者更上層樓,活化公家演出場地的專業化,讓藝術家有通路,可以市場化,讓民眾可以分享社會的藝術成果,豐厚生活文化。

     政府應該以民眾得以分享藝術成果為前提來扶植藝術家和團隊。假如沒有這種認知,我覺得沒什麼好談的。

     優秀藝術家和作品源源不斷,我們面對中國大陸,才能爭取到「尊嚴」──這是我們最終要守護的事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