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個歐洲頂尖的音樂家,據說他來亞洲,所有場次都被日本人訂光。當然,那不是最近幾年的事情,也不是什麼三大男高音。當時亞洲,請的起歐洲頂尖樂團的國家,只有日本:中國還從文革中走出來、台灣兩廳院可能都還沒蓋....。

但是今天,中國、台灣都競相邀請音樂達人、歌唱家、知名表演團體進駐,甚至開國際標,M邀請設計歌劇院、戲劇院....。當然,中國與台灣有一點類似的是,地方行政者對這一套很感興趣。

下面焦元溥從齊瑪曼開始談起,談的就是表演的硬體與軟體,並且點到台灣目前幾個趨勢(暫時先不稱之為問題)。我們的頂級展演場所越蓋越多,甚至在規劃中的還有,但是,似乎以焦元溥的觀點來看,硬/軟體之間是有落差的,甚至政府蓋好場合,如果沒有民間團體熱情協助,還真的會成了蚊子館。

如果個趨勢是問題,則,問題原因是?
1.台灣人水準不夠?或者是說現在政府熱中的表演藝術,其實是歐美人的玩意,我們要玩得是其他?

2.人們是有藝文需求的,但是施政方針與後續推動政策有問題,比如有了硬體、沒有規劃。或者是,我們只看到知名的國外大團,卻對這些場所如何為國內團體所用的討論,沒有浮上台面。

還是有其他原因?

藝術在台灣的主流論述,大多在內容解讀層次,或者是行銷推廣消息。很少聽的到如下面能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藝術。政治經濟學也不一定很嚴肅、很硬,關鍵在於求取造成如此的原因,比如藝文政策、藝文預算跟選舉制度、資源分配有什麼關係?如果藝術領域只有產品介紹,縱使藝術家、藝評者、觀眾等多目眩神迷,小弟認為,層次很低。

=======
焦元溥:鋼琴家也來蓋房子
 
【聯合報╱焦元溥】 2009.07.07 02:35 am

 
上個月接到鋼琴家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簡訊。雖忙於日本巡迴,他仍興奮分享自己正忙著招待波蘭建築團隊:原來齊瑪曼家鄉要建大型複合藝術中心,競圖獲選建築師雖有構想,卻也渴望向音樂大師請益。即便預算高達兩億歐元,為將國家經費全數用在建築,齊瑪曼親自協調十餘座大小場館不說,更自掏腰包捐出六場演出費讓團隊到日本考察,希望波蘭也能蓋出全球頂尖的夢幻設施。

家鄉蓋藝術中心 齊瑪曼出錢出力

我一點都不驚訝齊瑪曼如此出錢出力,因為他早已低調行善多年。即便有人攻擊他去美國演出卻抨擊其外交,齊瑪曼仍一聲不吭,為所當為而不欲人知。這樣萬中無一的高貴人格,渺小如我只能敬佩;但除此之外,這封簡訊或可讓我們一起思考許多議題。

首先,台灣近來有不少藝文場館建設,其中以台中大都會歌劇院與台北藝術中心最受矚目。我絕對相信建築師專業,但規劃若少了演出者實際經驗,結果是否真能切合需求,服務是否貼心周到?波蘭團隊之所以前往日本取經,在於諸多場館都曾面臨結果和預想落差甚大的憾事。如何減少缺失並求設計完美發揮,第一線工作者的親身經驗絕對是不可或缺的資訊,他山之石也必有值得取法之處。

台灣缺表演場館 更缺乏管理運用

其次,台灣場館雖缺,更缺的是管理運用,而這是更艱難的挑戰。沒有節目規畫、缺乏觀眾培養、不作文化教育、未思場館定位,建設再多,都只是為蚊子蓋豪宅。齊瑪曼在日本一口氣可巡演十六場地、十七場次,東瀛聽眾之多可謂傲視全球。但細究其造訪之地,許多場館先前也因經營不善而面臨關門窘境,透過民間團體熱心規劃後才振衰起敝。可見並非蓋了場館,有了表演,聽眾就會自動買票入場。節目策劃推行與藝文人口培養,是比建設場館更重要的文化工作。如何找到適當定位,更是場館運行成功與否的關鍵。

最後,最直接促進藝文參與的方法,莫過於充分提供民眾演出資訊。每逢表演,台灣主辦單位流行廣設路燈旗,既被少數演出壟斷,更浪費而不環保。反觀維也納街頭則水泥圓柱林立,柱上各式海報各安其位,並有專人負責更新。著名的樂友協會廳更以金色印刷吸睛,想視若無睹都不可能。這是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文化,而我們官員世界各地考察多年,不知看到了沒?

有頂尖藝文場館 更需要民眾參與

我們雖沒有如齊瑪曼能讓世界各大場館為其開門的巨匠,但絕對有對表演藝術的熱忱。興建場館不該只是首長履歷表上的政績,鼓勵民眾參與藝文活動,也絕非舉辦些許華而不實、水準可議的戶外表演就能奏效。台灣每年有那麼多藝術相關科系學生畢業,專研藝文行政者亦所在多有。如何人盡其才,將藝術落實生活,考驗執政者的智慧與決心。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大英圖書館愛迪生研究員)

【2009/07/0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