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看到中時的投書,還比對了一下藝文版的新聞,從一個連貫處開始看起。
投書中說,台灣必須檢討一下自己的人力資本不足問題,並且對勞委會喊話:性別平權以外,人力資本嚴重缺乏,才是主因。另一個新聞是,柏林等大團在歐洲,女性根本排不上指揮,也就是說,不知道是傳統習俗?還是刻意人為?這些在古典樂界的大聯盟一軍,幾百年來都是性別不平等,但他們是一軍。

什麼是平權?真的能夠平權嗎?諸如國會席次女性比例、內閣女性比例等,就算做到了形式主義的平等,但社會角落上,女性就是不能做XX職業,仍然存在。我們對兩性的關注,是作秀式、法案名稱的要求,還是該怎麼操作?

其次應該就是要談這篇投書拉。

19世紀英國與德國開始重視研發對國家的影響,還有個法國從太陽王、拿破崙後也開始重視學術研究,整個世界應該從此脫胎轉型,20世紀的美國也繼承這個道路,台灣每年在5年500億元看的跟寶似的,在美國所撥發的研究經費比起來,是九牛一毛。這根國力也有關係。

台灣這幾年一直吵著要所謂知識經濟、創新成為新的口號,但是創新的意義是什麼?始終說不清楚,似乎,應該是意味科技創新,所以科技公司一直受到重視,現在的管理學、媒體主流也一直針對他們,不過,文創好像也搞創意、創新取勝,這之間著差別在哪?不知道。

怎麼評比?光看政府投資夠嗎?產出怎麼考量?進一步說,文創的創新力、人力資本該怎麼考量?不知道。

文創在這個架構下,被視為是一個重點產業,但是考核機制、競爭力等,都沒有固定標準,甚至說沒有標準。猶如,一個餐廳在用鹽、用水上,全憑廚師經驗,換廚師就換菜的水準一樣,這是台灣目前問題。

========
中國時報 2008.05.12 
正視人力資本落後
林建山

     正當全世界面對信用危機及實物短缺衝擊之際,國家人力資本缺口危及國家競爭力的新生議題,正悄然掩至,必須正視。

     先進國家政府經過二○○七年賡續研討,共識認為一個國家要能健全轉型為知識經濟社會,必須建設充分而且足量的人力資本,其社會機構、基礎建設、國家體制與經濟活動,才能發揮正向職能與效用。這項高共識的背景,來自深切感受全球性勞動力失衡情勢正在惡化:失業率高升問題一直不能消戢,但人才不足問題卻在逐年加劇。

     國際組織最近統計顯示,工業化國家之間刻正出現一種矛盾並存現象,即一方面失業率普遍在五至六%之間擺盪(芬蘭、愛爾蘭、荷蘭等三蘭國家是少數例外);另方面,勞動力成長率劇縮(嬰兒潮世代的高齡化,更是另一個矛盾並存問題)。全球勞動力在一九七○年代到一九九○年初期之間,大致維持年均成長率一%以上水準,且以一九七○年代以前期的二.六%為頂點,旋即逐年遞降。聯合國指標所顯示的情況則是:這種勞動力低成長情勢,在歐洲固已進入零度成長,而澳洲比美洲嚴重,美洲又比亞洲嚴重,到處都呈現低成長狀態。

     復加讓多數國家政府倍感挑戰的是,全球勞動市場結構的另外兩個趨勢:一是無論業種或職種的從業壽年都有「代代迭連劇減」現象,即每一勞動力從事一個行業或一種職業的平均年數,從六十年代之前的平均十七年、六十年代平均十二年、七十年代平均七年,到九十年代已降至平均三年週轉期,預期二十一世紀第一個十年平均值更將低到僅為二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預測,到二○一三年此一平均值將僅剩下一年不到。這種演變趨勢正充分顯現知識經濟社會「沒有永恆行業也沒有永恆職業」的殊性特質。

     另一個加速發展趨勢是,專門職能職類的就業成長率正大幅跳升,即WTO規則所謂五級勞動力之中的體力工、操作工及基礎作業雇員店員或服務員等職種的就業率,從九十年代初到二○○七年的一個半世代期間,幾乎都持續零度成長,但在技能勞動力、科技勞動力及專業人才等必須具有相當技術密集度的職種,卻在相同時間內累計成長了六十五至七十二%,其所反應出來的正是「低階人力必然過剩,而中高階以上人力則仍然明確不足」的趨勢。這種全球共通的現象,國際組織最近用「全球勞動持續短缺」作為未來二十年前景估測的新標題,用意應相當真切。

     面對全球新型態勞動不足問題,先進國家共識認為,「教育」所能發揮的作用有限,「職業訓練」與「終身學習」,才是當務之急。尤其打造一個學習型個人、學習型組織的學習型社會,對於國家存續與競爭力提高,更有其迫切需要。

     因此衍生的兩個國際趨勢作為:一是國際勞工組織所指出的,多數政府正競相增進教育訓練投資,甚至已有五個先進國家制式建構「國家人力資本開發體系」,以有效改進國家人力資本的技能及其應變能量,用以持續維繫國家發展與進步;另一是為促進人的有效移動以調節全球性人力資本配置失衡,及世界知識落差,WTO在服務業貿易、知識貿易、勞動標準制訂中,都將人力資本與貿易投資作了機制性聯結規範,相關的認證驗證體制也配合作積極建置與發展,並已成為全球自貿協定FTA中的重要雙邊互換協議事項。人力資本的開發投資更已成為近年全球國家競爭力評比的重要項目。

     反觀我國在此一領域的匱乏情勢,不禁會引人赧然與悚然。最重要的是,馬上新政,直接攸關的教育部鄭部長與勞委會王主委,在擺平教改毀棄技職教育與兩性平權之上,是否也能真切體認未來國家人力資本開發的前景挑戰及其對於蓄積國家競爭力的重責大任?這是台灣在全球場域上,爭千秋的大業,不容新政府團隊的輕慢鬆懈以對。

     (作者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

男性當家古典樂界 女人出頭難上難友善列印
 
 
林采韻/綜合報導  (20080512)

    


     維也納愛樂和柏林愛樂一直被視為兩大女性最難進入的樂團。其實,在歐美樂界要成為女性指揮,難度也不低,能夠真正站上指揮舞台的更少。

     放眼歐美第一線樂團,以女性掌舵的機率是零,就算要進入一流樂團擔任客席指揮,在男性指揮搶破頭的情況下,女性也只能靠邊站。也因此,只要某位女性登上一流樂團擔任指揮,總是成為新聞。

     像是創團至今一二○年的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直到二○○五年三月才首度邀請女指揮登台,立刻受到各界矚目。這位被認為符合資格的女指揮,是來自美國的艾索普(Marin Alsop)。大會堂表示,之前他們不用女性指揮很簡單,「因為之前的女指揮我們都認為不夠格。」
     艾索普稱得上近幾年機運比較好的女指揮,在榮登阿姆斯特丹皇家大會堂管絃樂團舞台之後,被聘任為美國巴爾第摩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不過,她進入巴爾第摩的過程並不順暢,也曾一度受到團員的反彈和阻擋。

     現在於全球舞台上,知名度較高的女指揮屈指可數,包括專攻古樂的法國美女指揮艾曼紐.韓(Emmanuelle Haim) 、漢堡歌劇院音樂總監席夢.楊(Simone Young)、巴黎the Ensemble Intercontemporain音樂總監蘇珊.瑪姬(Susanna Malkki)、紐約愛樂副指揮張旋等,是名氣較高者。

     對於女性極度保守的柏林愛樂曾有意突破,因此,現任總監就是一位女性,是曾任舊金山歌劇院總監的蘿森伯格(Pamela Rosenberg)。不過,蘿森伯格日前已經表達她不續約,二○一○年任期一到,就將告別柏林愛樂,或許,跟這群男性團員共事的確不容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cindustry 的頭像
    ccindustry

    觀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文化 創意 產業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