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各位分享一篇DCMS去年發佈的研究,我覺得相當值得參考。
國內對文創的討論,大多停留在消費面,深度不夠,所以我們對經營面相當重視,如果一個產業體質好,才值得投入與投資。文創產業諸如銀行投資都過冷,論述也冷下來,勢必有些發展焦點上的問題至此。
就過去的經驗,銀行、創投等對文創興趣都不高,雖然有很多文化人大力讚揚。問題在於文創缺乏明確規劃、口號多餘實質,尤其一般經營者在創意與創業之間的關係尚未釐清,甚至不想釐清,使得投資人懼怕血本無歸,總體造成產業停滯,而創作者與評論者又想把成本轉嫁給政府,政府因追求時尚、不願冒險等因素,造成總體產業發展停滯。
我對英國高度評價的原因在於,不只在泰晤士南岸該發創意園區,更在於DCMS勇於、敢於發佈產業報告,直接面對產業困境,提出想法與方針,供政策參考。
英國注意到中小企業在文創發展上的重要意義,大多產業特質都以人數、資本額不高的企業構成,也因此,可以養活很多人,台灣過去產業發展經驗,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或許也因為中小企業彈性高,所以躲過97風暴。
當然德國人也發現這一點,先前我們介紹過一份報告,集中的就在討論這些。
今天這份報告,是專門探討音樂產業。首先我要提出幾個概念。
第一個是,他們將音樂產業圈定的範疇有12項,相當明確,尤其對比於中央文創年報沒有音樂、臺北市報告音樂產業的混雜(兩份資料同樣跟基於財政部行業登記資料),英國的調查是直接執行、不仰賴次級資料,所以效度可能更高。
第二個是,大多數的中小企業,其實對財務規劃、遠景計畫、員工訓練等都不甚在行,我們的印象,好像一個成功企業,這些東西越明確越好,尤其員工有成長感,他才會覺得有意義,更願意奉獻,總體企業能量才會提高。英國中小企業面對類似困境。
第三個,他們還進一步把行業區分為四大部門,可見的是,下游端諸如商業流通的,其實關於財務、管理比較強,反而上游的創作端,相對較弱,在資本市場裡面,部門競爭力就高下立判。
回到原點,每年台灣中央或地方,都會有研究經費,則,你看到多少研究案有這種產業遠見?
http://www.badongo.com/file/7054490
http://www.mediafire.com/?62e3w9b6gdy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