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中時特別做這個專題,滿有意思的。最近台灣因為亞洲市場起來,跟著火紅。
但是關鍵在於,藝術市場跟藝術品本身是兩回事,這是搞藝術產業、文創產業必須面對的。同樣在中時,今天有位伍國安投書,跟下述談到藝術品市場火熱觀點不同,他說,台灣繪畫沒人在看,因為台灣追求流行的趨勢,現在能量集中到美術館與裝置藝術,伍算是透過媒體搞象徵鬥爭,並點出現在主流、強勢、利益在哪裡。
當然對比中時對於藝術投資市場的專題,你還真的看的到利益在哪裡。

藝術投資,就跟股票投資的邏輯比較接近,而且現在有龜型現象,因為菜籃族可能會進來,所謂的熱潮,就會因為人多而開始爆發,我想過陣子台灣電視媒體報導口水之餘,就會開始報導這一塊,因為有畫面、夠火熱。

藝術商業化,也不是什麼錯事,但是更高層次需要思考的是,藝術品市場將特定藝術家、作品跟商業結合,讓這些作者,尤其背後的經紀公司、代理公司吃的很飽,則,這樣可體萃鍊出什麼新的模式,產生何種藝企結合的觀點,供其他領域諸如,就是伍國安提到的『繪畫』去參考,讓他們進不去美術館,也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

========
中國時報 2007.12.23 
藝術投資平民化 拍賣公司倍增
彭漣漪/專題報導
 

藝術商品化 ▲隨著藝術品逐漸高價化,全球私人銀行,包括瑞銀、德意志、花旗等,都提供藝術投資顧問服務,但是要價不菲。圖中左邊畫作為莫迪里亞尼的「維納斯」。(本報資料照片/劉宗龍攝)

     藝術投資正紅,而且不再是大老闆的專利,漸漸從收入金字塔頂端往下挪移。根據國內最大的拍賣公司羅芙奧統計,今年秋季拍賣,成交的一百七十四件作品中,有七成的買家是新客戶,而且很多是中小企業老闆、科技新貴、金融界的小主管,這些人買的藝術品價格大多在一、兩千萬以下。

     向來被認為「是有錢人遊戲」的骨董藝術品投資,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羅芙奧總經理郭倩如表示,九二一地震那年,拍賣市場真是慘澹,但這一、二年熱得很快速,台灣原本有三家拍賣公司,單單今年,就出現三家新的拍賣公司,直接「倍增」。

     小作品入門 上班族也來摻一腳

     羅芙奧業務部專家陳惠黛觀察,今年秋拍前,有上千人來看預展,人數爆增,而且大多是市場新手,由「老師」帶隊來參觀,而且很認真地討論。拍賣當天,五、六百個座位的現場坐到爆,後排站滿人,其中有兩、三成很明顯不是來買畫、而是純觀摩,會場外架了兩台現場轉播視訊,人也是滿滿的,很多人奮筆疾書,認真做紀錄。

     郭倩如分析,五千萬、上億的藝術品,都是知名大企業老闆買的,但不少中小企業老闆也肯出價買一、二千萬的東西,從在台上向下看,多是生面孔。但拍賣會目前依然是老闆級的場子,一般小主管、上班族,大多從畫廊小作品入門。

     首都藝術中心董事長蕭耀分析,新手多半沒膽子在拍賣會跟著大老闆舉牌喊價,名家的版畫、小雕塑作品,通常是一般人進入這個市場的切入點。

     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總監陳韋晴表示,最近愈來愈多人要求畫廊開課教藝術欣賞。蕭耀則提醒,台灣這波的藝術熱潮其實是中國藝術投資熱帶動的,是「亞洲版塊」的一部分,台灣藝術家目前多半還停留在「內需市場」,尚未走入國際。

     專家提建議 多做功課是必要的

     他也強調,藝品投資人的心態要正確,最好把藝術投資當做「賞心悅目、又可投資、又可做傳家寶」的活動,應當先喜歡、做功課、再來談投資。他並傳授五大原則:「在藝廊看得到、懂這個藝術家、買得起、藏得住、賣得掉」。

     至於藝術投資到底是不是像股票投資一樣,有泡沫之虞?這的確沒人敢說,不過,富邦銀行公司內的藝術鑑賞社社長鍾秀榮說得誠懇,多做功課是必要的,尤其藝術投資更需要對這個領域有所了解,千萬別像在股票市場一樣,隨便聽信傳言,成了「藝術投資菜籃族」。

============

中國時報 2007.12.23 
炒過頭 葉公亮:市場需要沉澱一下
陳一姍、彭漣漪/專題報導
 
創紀錄 ▲國際掀起中國藝術投資熱,台灣當代藝術跟著火紅,圖為台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的《淡水》油畫,去年在蘇富比香港秋季拍賣會上,創下中國油畫世界拍賣紀錄。(中新社資料照片)

     台灣藝術品拍賣市場近來買氣熱絡,繼藏家級的元大金控總經理馬維建日前痛批藝術交易商,藉收藏家名義哄抬價格後;富邦證券董事長葉公亮也直言,今年以來,畫壇炒風過盛,他根本已經縮手不買畫,反而趁機開始賣畫,「這個市場需要沉澱一下了」。

     在證券界,葉公亮買畫已經有很長的歷史。看慣股市漲漲跌跌的葉公亮形容,現在許多人鼓吹藝術投資,都像股市解盤一樣:看結果說故事,因為拍賣價格漲了,就說這些東西有多好,「其實,很多畫已經漲得太離譜了,尤其是當代的作品。」

     葉公亮堅信,藝術品還是有它的基本面,藝術收藏要有價值,必須這個畫家在畫史上有其地位,而且能被普遍認同。但現在許多年輕畫家,只是標新立異,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卻是未定數。

     現在的炒風,讓幾位三十幾歲的大陸年輕畫家,開名車、擁美女,「一幅畫就賺幾千萬,這些人不會拚命畫嗎?價格這麼高,我何必去當墊底!」而畫家一旦量產,藝術與收藏價值就有可能降低。

     葉公亮認為,現在的藝術市場,人為炒作的成分太高了。藝術市場二○○四年底開始動之後,短短兩年,有的畫家作品已經漲了十倍。這當中畫廊與金主,或者畫廊與畫廊間聯手炒作的傳聞,所在多有。

     葉公亮認為,如果真的有興趣投資藝術品,不二法門還是多看,多逛畫廊,真的去找藝術家,要真的了解其畫風,買的畫,至少要是自己喜歡的;還有,一定要慎選拍賣公司,以免輕易買到假畫。

     相較於大陸當代畫家,葉公亮說,台灣還是有很好的沒有浮上水面畫家。老一輩的本土畫家,這一波也只有廖繼春和陳澄波價格上漲,其餘價格也都沒有動。他建議,藝術喜好者可以從五十萬、一百萬的畫作下手,還是可挑到不少好畫。

=========

中國時報 2007.12.23 
歐美藝術基金熱 台灣乾瞪眼
張子嫻、林上祚/專題報導

     有錢人投資什麼商品,又能保值又能節稅?答案是骨董、藝術品。瑞士銀行等大型私人銀行,甚至還有藝術品諮詢顧問提供收藏意見;二○○四年荷蘭銀行還率先推出,專門給有錢人投資的藝術基金;台灣為了避免藝術基金成為基金洗錢工具,目前尚未開放,台灣有錢人只能望洋興歎。

     根據紐約客雜誌報導,法國金主列佛(Andre Level)早在一九○四年,就向十二位金主募集基金投資現代藝術,基金當時叫熊皮基金(La Peau de l’Ours),十年下來一共買了超過百件畫作,包括當時尚未成名的畢卡索、馬蒂斯等人。十年後,他們拍賣這些畫作,有些畫作甚至賺回十倍本金,基金報酬率達四○○%。

     由於購買藝術品,可以避開高額的財富稅和遺產稅,隨著藝術品逐漸高價化,全球私人銀行,包括瑞銀、德意志、花旗等,都提供藝術投資顧問服務,由專家陪同富豪參觀畫廊、與藝術品拍賣會,但是要價不菲。

     荷蘭銀行在二○○四年宣布成立一檔組合基金,其中的子基金將投資藝術品,但隔年因為反應不若預期,黯然退出市場,不過荷銀的中國基金 (CHINA FUND),仍保留藝術投資選項,首席投資經理人Julian Thompson,則是中國藝術的頂尖專家。在所有結構型基金當中,倫敦的美術基金仍是唯一一家實際上有在採購藝術品的基金。

     不過,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國力的增長,中國藝術投資風氣逐漸上升,中國民生銀行今年成立了中國第一檔藝術基金。

     紐約MOTIF藝術投資顧問公司副總裁黃文叡表示,藝術基金為私募性質,不受證交法的管轄,無須公開投資報酬率,只需向自家投資人做獲利報告即可,募集對象也會有資格限制,投資藝術基金,起碼三到五年不得贖回。

     黃文叡說,現今藝術基金可概分成「歐美現代、當代藝術基金」,及「亞洲當代、現代藝術基金」二大類,歐美藝術仍是市場大宗,亞洲藝術品在市場流通較小,投資風險比歐美藝術來的大。

=======

中國時報 2007.12.23 
有行無市 藝術投資風險高
林上祚/專題報導

     藝術投資熱潮近年來席捲全球,有拍賣業者預估,今年全球的藝術基金,已經高達八千億美元,五年內可能會膨脹到五兆美元。由於藝術品已經成為有錢人的另類投資顯學,它的歷史報酬率與風險,也引起學界注意。

     紐約大學教授摩西(Michael Moses)和梅江平(音譯Jiangping Mei),從九千多件成交紀錄中,建立起「梅-摩西藝術指數」。據二位學者統計,標準普爾五百成分股,過去五十年,年平均報酬率為一○.九五%,藝術品報酬率則有一○.四七%。全球藝術市場二○○三年開始再度轉熱,也帶動幾個拍賣公司如蘇士比(Sotheby’s)的股價,今年已經上漲六八%。

     蘇士比第三季成交金額高達三.二二億美元,已經連續四季營收成長超過三成,其中蘇士比香港拍賣市場更是火熱。

     藝術拍賣業者康嘉萍表示,今年全球的藝術基金,已經高達八千億美元,預估未來五年內,可能會倍增到五兆美元,「全球最看好的市場,就是華人市場。」

     藝術品增值空間有多大?以畢卡索畫作為例,《拿煙斗的少年》(Boy With a Pipe)一九五○年售價僅三萬美元,二○○四年公開標售時,成交價達一.○四億美元,增值幅度比股票還賺。

     但藝術市場很容易成為泡沫,根據外電報導,日本八○年代經濟大幅擴張,日本財閥在全球藝術市場,高價購買藝術品,包括梵谷的《向日葵》等畫作,都落入日人手中,九○年代日本經濟步入十年衰退期後,藝術市場少了日本人資金,市場流動性驟降。舉例來說,雷諾瓦畫作《正在洗腳的年輕女子》九七年以一一三○萬美元高價出售,七年後再拿到市場賣卻降到七三○萬美元。紐約客雜誌也批評,梅-摩西藝術指數,只有統計到實際成交部分,對於一些高價套牢,沒有在市場成交的畫作,並沒有納入統計。所有畫作當中,只有不到○.五%的作品,在三十年後還有資格拿到拍賣場上拍賣。

========

中國時報 2007.12.23 
富邦藝術鑑賞社 從1、2萬入門
彭漣漪/台北報導
 

富邦藝術鑑賞社社長鍾秀榮(黃韋憲攝)

     藝術生活化,在富邦集團內部開始成為熱門活動。今年底,富邦銀行內部剛成立了一個「藝術鑑賞社」,十多位理專、中階主管踏入藝術鑑賞學習路,小手筆投入藝術品收藏,價格從一、兩萬起跳,不超過五十萬。

     富邦藝術鑑賞社社長鍾秀榮,是富邦銀行的區督導,她表示,社內十多位社員,周末時間會到故宮看最熱門的「華麗巴洛克展」;到三芝拜訪藝術家工作室,舉行座談會,也會找老師來上課,相約去拍賣會「見習」,全方位接觸藝術。富邦藝術基金會執行總幹事熊傳慧表示,基金會致力於推動藝術生活化,是希望民眾可以讓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豐富個人的身心靈。

=======
中國時報 2007.12.23 
裝置藝術己取代繪畫?
伍國安

     大約從一九九六年後,台灣近十年來包括美術館、文化中心、公有替代空間所推出的展覽,不論為國際或是國內的活動,幾乎都是裝置類的作品。繪畫在台灣當代真的式微了嗎?

     以近年來美術館的立場來做價值判斷,平面繪畫作品在公開展覽形式上,沒辦法做較多參與機會,所以感覺到處於弱勢狀態;而參與裝置藝術的人也認為未來都是裝置藝術的世界,並包括比較前衛現代表現主義者所推的觀念藝術、大地藝術、人體藝術、多媒體藝術、霓虹燈藝術等等,都會有追逐性的展演。

     在台灣的海島環境對新的物象東西追求,都存有一窩蜂心態而在熱門的狀況下,美術館也附庸風雅,急追國際路線;往往急著辦光鮮有宣傳性、有實務性,能代表台灣走出國際標題的展覽。且近十年來,公共藝術建築與地方政府接受行政院文建會的獎勵資助經費,非常多藝術文化活動推展,大致都在裝置概念藝術這個範疇內;如高雄國際貨櫃藝術、苗栗假面藝術、澎湖國際地景藝術、花蓮國際石雕藝術等等。

     其實,十五世紀文藝復興運動遂興至今,最有保留價值的藝術作品就是平面繪畫。裝置藝術在全世界畢竟是少數,繪畫至今也不可能式微!繪畫有它的優點只是每個時代的品味,詮釋不同;但繪畫在人類歷史會永遠存在,我們不必擔心。努力創作繪畫的人都知道,差不多前面十幾年,都是在鍛鍊自己的功夫,很少可以走入社會層面與同好有對話機會。

     但藝術家的創作需要很多時間,需要被了解,需要舞台去表現,美術館太重視裝置藝術策展部分的情形之下,間接阻擋將台灣繪畫文化藝術推向國際交流點。退而現今只有靠民間社團組織,將台灣繪畫美術推向國際面,做真正培育繪畫藝術創作人才的工作。

     近年來很多就讀藝術及設計類科系的學生,現在幾乎很少從事繪畫創作工作,會畫圖的也不多,很多創作者還是看生活實際面,有沒有發展的舞台。藝術創作工作朝向「速食主義」觀;而裝置藝術有它的便利性,可以曇花一現似的作得有模有樣。但是除了石材、金屬雕塑作品有保留價值外,其餘作品最後也是以所謂「廢棄物」處理。

     另一面,為什麼現在大家都去擠美術館呢?那是因為有利可圖的關係,美術館的作品收典藏,動輒上百萬元,還有製作作品的補助經費,年輕藝術家現在的市場,不在畫廊,也不再追求藝術更高的造詣,而是名利都在美術館,這也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期許藝術家們還是得回歸自己理念,太寄望美術館或策辦人都會失望,了無新意「嘉年華」式的文化藝術,是不可能提昇台灣本土的文化藝術。自己去忠貞的選擇平面繪畫或裝置藝術形式都很好,但是我認為流行的風潮終究會過去,藝術家最重要的,還是要為堅持創作中深刻的實際路線而走。繪畫是不可能被任何形式藝術所取代的。

     (作者為中國當代藝術家協會理事兼秘書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