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過zen大大力推薦這本書,原本不想買的我,還是去買了本看看。
稍微瀏覽一下,看的出來頗具有天下或遠見的風格(論述方式上)。其次,跟三采前陣子的另一本『創意與創業』一樣,我覺得製作與紙質等都不錯。

如果對設計不熟,或是想瞭解設計產業的狀況,我想可以買這本,這本算是整個產業較為成功的案例介紹與指南,如果想看新銳的話,就買『創意與創業』。

回到內容上。
我覺得值得參考的本書內容有幾個部分,第一個是他的導言,鄭秋霜跑了文創線很久,在經日上專欄(我們也時常轉貼)一年多,導言跟結論,是他肺腑之言。不過可能礙於大眾讀物,無法說的太仔細。但是關鍵點點出來了:文創產業缺的是什麼。

昨天看破報,看到漢堡德大呼缺美學教育。比對一下鄭的觀點,似乎看出一個文創各自表述的現象,也意味著不同觀點,不同結論。鄭秋霜一直直呼,台灣缺的是中介人,能夠將資源整合,並且能將文創產出價值。
因為,創作者本身通常不懂經營,能完成創作工作就很不容易了。
這觀點沒錯,印證到國片,以林靖傑為例,他一個導演,就算想把紀錄片推上商業市場,自己要跳下來宣傳,行銷,但還是賠800萬。他身兼創作者跟創業者,嚴格說已經失敗。設計產業這個案例也很多,書上報導的,只是活過來的一批人而已。
其他可參考的是他在每章最後扼要採訪各案例的『管理兩三句』,很多最後都喜歡寫公式,結論就是獲利。這一點大概犯了很多文化研究的大忌,包括文中還採訪簡單生活節的張培仁。對政府政策上看,大多觀點一致,就是希望政府能扮演平台角色,然後有優惠協助。這個觀點出現5-6年,始終沒有落實,雖然話還是這麼說,不過也讓政府混過去了,不是嗎?


這一點鄭秋霜破題就說,猶如『結不了婚男人』裡面,桑野信介有個澤崎小姐
,才能讓這個怪人專心創作(這個角度看這部片很有意思)。
不過積極思考鄭提出來的觀點,在線上從業者,的確如此認為,不過關於這個角色關係,透過本文。我想多談談。
第一個是最被關注的,當然是創作者。最初出現的文化工業論,就是害怕他們被輻射污染,於是廣在文化研究界成為經典流傳;後來發現,創作跟市場無法拖鉤,台灣證明只拍藝術片是失敗的策略,於是出現新的觀點,諸如強化製片,編輯或策展人角色。
第二個就是類似資源整合者,出版業叫做編輯,藝術界叫做策展人,電影業叫做製片。他們身兼多職,資金調度,下游廠商結合,尋找創作者與題材,簡單說,他們是『創造創作者的人』。
另一方面,文創需要明星,當然我們常看天下或遠見,乃至於鄭這本,就知道媒體擅長炒作人物,透過炒作後提昇自己地位;則,目前文創產業,除了特定商業化較重的廠商以外,對於話題性,都興趣缺缺。也需要類似角色。
再來需要的是財務管理,根據『創意與創業』的觀點,很多有觸感的設計者,當設計出新東西與創業時,最大問題就在財務管理與規劃上,或者是失敗,或者是冒險。很多人說,為何不找政府與企業贊助,這是一種逃避與轉嫁的觀點,陳立恆在鄭的採訪中說了一句話我印象深刻:『企業不是冷漠,只是現實。』的確,當創作者無法轉型成為創業者時,無法提出一套完整的財務規劃與總體管理措施時,為何企業主要把錢都在水里?
這一點回到國片,李安的技巧就比林靖傑(或其他國片導演),時常聽到導演暢談自己創作理念,但很少聽到他們怎麼面對龐大的債務,甚至演員等的費用。
另外通路連結也很重要,能夠串連這方面的人才也十分需要,不然空有產品也是枉然。很多例子,一個是921後,很多人建議災區可以創作,政府也有扶持,但是生產這麼多,誰要賣?於是滯銷。
另外還是國片,去一趟幾個如大直美麗華,或威秀影城,多少放映廳數在放國片?除了懂得炒作的美國導演李安以外,全軍覆沒。關鍵在於沒有通路。未來,藝術產業也會發生類似問題,現在很多地點都在大興土木,據說台北未來可能多出 5萬的座位,但是哪有這麼多消費人口?其次,看諸如歌劇魅影,小王子等大型展演,還有不時來台的諸如紐愛等團體,表面上台灣好像越來越藝術國際化,爭取到更大團來台,但是本土表演團體票房是否相對排擠,這些國外團名氣這麼大,何以要再花錢看國內?




好創意,更要好管理
 
作者:鄭秋霜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07年10月3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6716010
裝訂:平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