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鮪魚,花燈....,內部邏輯就是:能夠給從中央到地方的首長,有作秀的機會。下面的分析,偶出現了文化創意,文化觀光。
在數年前'飆節慶'污名化,到2年前所謂蚊子館,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其實跟沒效率,消耗掛上關聯。真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也可以看到,如果把這樣事務,完全由官方處理,在官方也有自身利益考量下,將會造成什麼型。
=========
中國時報 2007.04.13
黑鮪魚文化的迷思
葉志杰
一年一度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又即將開鑼了。
其實,身為漁民子弟,我不太知道該怎麼談論這件事。直率地說,黑鮪魚有啥「文化」呢?二○○一年左右,台灣興起一股地方文化創意風潮,再配合一鄉一特色政策,地方政府中行銷人才便相中那魚體碩大的黑鮪魚,以「震撼教育」方式大力行銷。當時就在各方條件巧妙配合下,「一條魚可以賣超過百萬元」的聳動標題,立刻搶占了各大媒體頭條,「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就這麼出現了。
在此之前,漁民眼中的黑鮪魚只是較「大」的鮪魚罷了,肉質又遜於黃鰭鮪魚,魚價自然較低些。一般鮪釣漁船捕撈三十至四十公斤黃鰭鮪魚的漁具緄線和魚鉤,怎耐得住動輒兩三百公斤的黑鮪魚猛力撕扯呢?其下場就是緄線斷,魚鉤扳直。早期東港漁民不時興捕黑鮪魚,自然不易掌握黑鮪的行蹤,更別說大費周章更換緄線和魚鉤。若在海上捕到黑鮪魚,只能說是意外。誰料到,當初那黑黑拙拙碩大卻不討喜的黑鮪魚,竟一夜間大富大貴起來了。正值海洋資源日益匱乏之下,黑鮪魚效應的確給了東港機會,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更高達數十億元。也因大量資金進出,吸引了許多家銀行至東港設置分行。但這能維持多久呢?
東港鮪釣漁民的困境不僅如此。
近年台灣海峽南側在拖網漁船的大型聚魚燈探照下,大小魚蝦通捉,可說是沿海漁業資源匱乏的元凶。如此一來,仰賴小魚蝦維生的鮪魚不來了,反而較符合生態作法,採願者上鉤的延繩釣捕撈漁法的鮪釣漁船漁獲量大幅降低,莫不對拖網漁船的自殺性漁法怨聲載道。結果只聽見政府回應說要取締,後續卻草草收場。
幾十年來,每當東北季風吹拂之時,漁民走上西征的南海海域,近年來在越南、印尼、菲律賓漁船的夾擊之下,如同海盜般的偷取漁具、漁獲,卻未見政府對漁民捕撈作業安全和權益的積極作為,漁民怒吼又如何?
鮪釣漁船不是休漁,就是被迫走上非法吃「油飯」之途。所謂吃油飯,就是政府預算中編列了補助漁船用油,但漁民出海捕不到魚,只好將加入漁船的油抽出後低價轉賣,一樣申請補助,雖雙重收益卻僅可糊口。怪的是,海關的報關資料載明是出海作業,實際上漁船航行至沿海偏僻處,便拋錨閒置海中,人卻乘坐小竹筏上岸,回家睡覺或到廟口泡茶,高唱「空船計」。而這種吃油飯的船多屬一人公司,不僱請外籍漁工,因為又不是真要捕魚。甚至,還出現載搭漁民上岸或回船的「計次」竹筏業者,每次收取一百元不等。船主只要黃昏時刻,到岸邊拿望遠鏡看看自己的漁船安在否即可。若聽聞海巡盤查取締的內線消息,再急急忙忙乘坐竹筏回船上。這番亂象維持好幾年,時而取締、鬆綁。最後,去年政府決定以實際航行里程數來決定補助用油額度,此亂象暫獲解決。
如今,每到三月,東港鮪釣漁船就開始蠢蠢欲動,急忙更換緄線魚鉤,上架整修、油漆、拴緊螺絲,蓄勢待發以趕搭這股黑鮪魚商機熱潮,搶「第一條黑鮪」求能賣得好價錢。所以,常常早在三、四月間,就傳出捕獲黑鮪魚的消息,這是部分討海人冒著危險提早到菲律賓東部偏南海域,攔截準備洄游北上的黑鮪魚。這趟海路,得面臨菲律賓海盜的覬覦勒索,性命堪虞,若空手而歸,賠上的漁撈成本(飆高的油價、魚餌、更換的緄線魚鉤、上架整修費用、外籍漁工薪資…)上百萬跑不掉。搶「第一條黑鮪」的迷思下,漁民血本無歸可說是常態,能掙點錢得靠運氣。其他時間怎麼過活呢?
我想,鬧烘烘的「黑鮪魚文化觀光季」原意是給種可能,不料卻成了迷思,一頭熱後卻遭泡沫假象般狠狠呼了一巴掌,活像是電影血鑽石。但這次是漁民自己一廂情願,自己選擇的路,真以為黑鮪魚會帶來另一種可能,失望之餘唯有暗自啜泣,能怨誰呢?
(作者為社團法人台灣史研究會秘書長,東港漁村子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