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出版人郝明義的這個討論出版之配方,第一個感覺是,主題是滿清楚的,後續就探討的是「分享」。
不過關於分享的實際作為?包括從哪些地方下手?雖然他提到網路,但那只是一個載體,實際怎麼運作?不知道,討論也滿為抽象。
而且WIKI還算是低度分享的,只是一些資訊或知識而已,強度分享的諸如MP3、影視、軟體等,這個會嚴重損害出版人利益的,不知道閱讀、分享是否願意也這麼做?
看到出版人郝明義的這個討論出版之配方,第一個感覺是,主題是滿清楚的,後續就探討的是「分享」。
不過關於分享的實際作為?包括從哪些地方下手?雖然他提到網路,但那只是一個載體,實際怎麼運作?不知道,討論也滿為抽象。
而且WIKI還算是低度分享的,只是一些資訊或知識而已,強度分享的諸如MP3、影視、軟體等,這個會嚴重損害出版人利益的,不知道閱讀、分享是否願意也這麼做?
小弟也滿喜歡看這些怎麼看待文學、出版、閱讀,比較後設一點討論。這些比較不是談論單一作品內容,而是談讀者、創作者與出版者、出版業之間的關係。
文學,好像很高檔,聽起來板凳都要坐三分之一;事實上,「文」的意思我記得是「修飾」,意思是對一個故事、事件或對象作修飾,用一個語言體系使他更為有趣。
反過去想,如過一個文學作品無趣、本身要描述的東西看不懂,那猶如韓非的一個故事:買櫝還珠:買了TIFFANY,收了盒子卻把珠寶還給老闆。
UND上面也有些投稿的文章,方向很多,前兩天看到一篇談獨立書店。
很久以前我們也探討過,雖然台灣有誠品之類的連鎖書店,但也有一些散落在各地的獨立書店。比如台大周邊就不少,針對女性、同志等的書店。
但對於獨立書店的要求,跟連鎖書店不同,一如下文所談到的,「特色」、「獨立性」非常重要,不過我看不太懂倒數二段諸如特殊客人的要求,包括退書與維持獨立性的關係。
最近感覺文創新聞淡很多,可能因為奧運開打,昨天一剛子的人除了拜拜,就是看中華隊怎麼輸的,問題很複雜拉,當然現在都推升到國家體育政策層次(滿好),不過更關鍵的是,前一天跟日本鏖戰到近半夜,週五又打延長賽這麼久,體力早就耗盡,而且被逆轉的是最後。
體育政策、職棒、運動問題千瘡百孔,比文創還嚴重,文創就只是散漫而已,體育是甚至黑道介入,打亂整個『需要公平競爭』的競賽本質。
不過本篇是談設計。
今天最大條的新聞該是這個,雖然昨天晚上已經傳出;
中時大幅裁減員工,是相當震撼媒體的消息,現在電視台上很多名嘴,多出自中時報系,小弟看了一下各新聞報導的方向(聯合篇幅好像很大),大多從經營、勞工權去看,但是這個消息,對文化產業有何意義?
新聞是有稍微提到,我們歸結為:
ㄟ我看到這個新聞嚇一跳耶,誠品好讀三月初才宣示要轉型,擴張一些項目,沒想到4月轉型就是結束,而且突然出現,3月,我就是聽蔣小姐說要轉型耶!
陳記者中間也用了一些詞:近年台灣雖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文化雜誌卻屢傳危機,教人對台灣文創的遠景擔憂。
我三條線耶!
前兩天小說家跟茉莉的店長(應該沒記錯吧!)對談。
談二手書店的變遷趨勢,台北的二手書,最早在枯嶺街,後來改去光華,現在光華轉型電腦化、加上拆遷,但是二手書又轉移陣地。
我的印象在老台北,大約台北南區舊書店會多點,茉莉就在台大一帶(汀州路,對面應該是賣CROCS伯肯鞋)。
書展結束,我對結算比較感興趣。下面新聞我覺得兩個要點。
第一個是,出版新聞可以登上經濟版面,現在藝術界有這個能力者,僅畫廊。設計業也可以,因為設計業過去是商業、工業的一環,轉型經濟與產業比較容易、快速。登上經濟版,也不是什麼了不起,但關鍵在能夠跨界,出版,唯有談到結算才能登上經濟版阿?
第二個,林載爵說了,書展也是賣場。堪為經典,很有勇氣,前兩天報紙都罵翻了,我印象中他好像就是本次書展的主辦單位吧?
工商時報今天還有社論探討文化資產,仔細一看,原來不是文建會,是談出版拉。也好。
不過一開始批判政治,是老生常談了,無力改革,罵再多也沒用。
出版業下面談到數字與現象,首先談重慶南路,那邊人口減少,我覺得跟台北市中心轉軸有關,這10多年來,台北中心已經轉移到101的信義計畫區,或一直延伸到80年代的東區,看中山堂一帶的冷清,以前重慶南路、台北車站是轉運中心,一直延伸到西門町,現在都不復可見。
博客來過去兩年有公布自己的報告,作為一個通路、重要的網路出版通路一個參考指標。
我上網找了一下。發現有個部落格有貼上來。
博客來賣書的種類,比一般通路大;而排行榜看,似乎大眾類的不出,第一名一定是哈利波特、皇冠出版社,其他如天下城邦、、商周與時報,都是TOP SALE,也都是大廠牌。
第二段葉美堯對談者,乃博客來網路書店的經理。
過去一年,出版通路都不好,唯獨博客來一枝獨秀,當然意味著網路的特色。這一點跟廣告一樣,廣告在2006年在動腦的調查,各式傳統媒體都不好,唯獨網路廣告逆勢上揚。
不過這位女經理,後來家世也被披露,原來是誠品出身,這麼看來,出版界人物流轉,在中上層大概也人物圈子不大,『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的俗話果然如此。
剛剛上網,聽到誠品好讀報告最近的規劃,以及未來的想法。
誠品好讀過去一直定位在書目介紹上,最近還開始探討中國現象,並且感嘆,出版界過去落失了前進中國最好的機會,兩岸在出版、文學上交流並不熱絡。
誠品好讀最近還宣示,要開始搞文創。所以介紹了諸如創意市集。這一點,我想到誠品其實轉型到複合商場有關。他們也有計畫性的在跟創意市集合作,但不知道是否能吸收到『自認為是創意的創意市集者』,(這些人都流浪擺攤的)。
這是一個座談會記錄拉,刊登在聯合報上。
一般對於寫作、編輯,現在探討的層次大約在實體出版、網路共享之間的矛盾上。
尤其對出版人、報人這點探討尤為尖銳,大多認為,以後部落客會取代編輯。
今天看到誠品攝政女王吳旻潔堅持立場,我倒覺得滿好的,把話說清楚,未來面對各方的意見、批判,甚至支持都好。
誠品不肯退讓,昨天聽小說家非常憤怒,對一魚兩吃非常不滿,銷結制度不止對偷書無法處理,更要讓原本售出記錄轉免費服務為收費。
小說家也說,誠品作為一個文化品牌,跟一般商品不同,具有光環性,但卻玩一般商品的遊戲規則。這點我贊成,從吳旻潔自己強硬、自認委屈的發言看來,她說誠品虧了18年,賺幾年不行嗎?為何不讓誠品『為文化努力?』
繼續小小書房的出版、書店議題。唐山對書市的觀察,就比較更偏向於大眾、排行榜、產業去看。
唐山也會總了過去一年諸如老貓等人看出版產業問題的觀點,以及提出,出版社等為了刺激消費,也出現新的行銷手法。比較可討論的是,面對出版業蕭條,是要促進行銷手法(包括諸如討論折扣、月結制度等)?還是要提出更新的經營方式、經營策略?我認為這是思維上的不同,前這是不顛覆現狀,僅在推銷手法上革新、找新的賣點。後者偏向於作總體體質、根本思維上個改革。
另外,最後提到關於獨立書店等現象,並視之為一種公共空間,不錯的想法,則,我們還可以怎麼去推動,包括以去欲方式去結合觀光、出版、生活空間等更新的創意產業群落概念?
去翻翻這期破報,有幾個文章值得分享,都是談出版業。
我們談到,關於獨立書店、小眾市場等問題,小小書房的老闆,就是從這個面向,以自己的書店為例,我覺得滿有參考性的。下面的書,不是賣上萬冊的,但有看出趨勢、分眾,比如建築與設計業的書相當穩定,但是哲學、社會學這種基礎思想的,過去一年沒有新貨。
而這個小書店的榜單,的確也跟金石堂、誠品不同。比對最近誠品這麼強的通路,小小書房的經營策略,倒作為一個有意思的對照組。
要先說這個誠品新聞,在中時的藝文版,足見文創產業訊息,對一般人而言,不過一個小眾而已,而不是未來台灣總體產業思維的一環。
從媒體的定位,甚至從業者的自我定位,可見文創對台灣其實相當不重要。
其次談誠品。誰在鬧事,我想看得很清楚。有意思的是,誠品企畫部經理李玉華的意思是,誤會、為何在出版寒冬不力挺誠品?尤其在誠品面對網路書店、賣場瓜分零售通路時候。
第一個看這個新聞感覺:都是誠品要求,作為交易的另一方,出版商能要求什麼?
沃爾碼給我們的啟示,當通路強勢後,市場是由通路決定的。上不了通路,等於上不了市場。所以沃爾碼向各項廠商開價。誠品也是,在台灣的電影院也是。
誠品未來要面對兩個,第一個是它們的通路品牌雖然打造,但是如果台灣在出版通路上出現無印良品,諸如網路書店更蓬勃、或是新的無名書店或特色書店崛起,只要比誠品更便宜、更方便,誠品會漸漸喪失影響力,相信出版商應該願意跟它們合作。第二個是誠品內部對自己遠景與規劃的問題,誠品書價幾乎是原價出售,可以買到一些一般書店買不到的書(有些要到特殊的書店才比較好買的國外書籍),是要走菁英、精緻路線嗎?(很多理論主張誠品就是去消費他的空間氣氛,不是買書而已)
這是上週在台北舉辦的一個座談會,對談的是出版、M化與網路世界趨勢。
我們提過一個問題,什麼是閱讀?很多家長對孩子不讀教科書、語言能力低落非常焦慮,但是,孩子為了打電動求知,理論上也是求知,但不被歸類為閱讀,那當然所謂線上閱讀新聞、資訊乃至於知識,現在也不會被認為是廣義的閱讀,看電視也不會。
台灣出版4萬本書一年,多不多?如果通通都是紙本,那真的太多,但如果有一半以上都上網,省略一些紙本印刷的成本、資源消耗等,多不多?就華語角度看,算還好,
誠品是賣場,這點倒名副其實。
在下游的通路端,很多地方是彼此複合的,所以去一趟佳樂福,我看一次買齊。
但是相對於下游,創意核心端,卻是越來越專業化,越來越需要劇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