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篇文章,影子個人的心情有些複雜,因為影子剛好就是文章作者不得其門而入的那個研究所的畢業生。但是以影子個人經驗,要在所上能找出對台灣的城市生活、日常生活乃至生活風格有如此「鮮活」的觀察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台灣的學院和現實社會的隔閡,還真不是普通的深!!

作者看似信手拈來的的書寫中,呈現出對台灣媒體這幾年的「城市改造」、「生活風格」熱的深刻批評,看似好像媒體、社會大眾開始注意起「城市意象」、「生活美學」了,出版界相關的書也越來越多了,但是如同文章作者所指出的,這些討論往往都還是在很表象的層次上轉,更不用說充斥著口水的政治圈了!!

炸掉台北市?真是個不錯的主意,只是..要先從那一塊地方開始炸呢?因為每個地方好像看起來都很醜啊!!(影子)

文章轉貼自「她說寫作是一種治療」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vincentchang&article_id=4639740






我想移民六本木


幾年前曾參加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的推薦甄試,當時的筆試有一個類似名詞解釋的考題,主要是希望考生能瞄準一個與文化研究有關的關鍵詞,並討論自身學科背景的研究角度會與文化研究的角度有何差別,並且以考生自己所理解或期待的文化研究,敘述自己會運用何種跨學科背景或是文化理論來豐富研究。

當時我對準了「生活風格」作答,且還訂了一個自認有創意的題目:『我其實是日本人吧我』,文中除了爬梳生活風格的各家理論外,更不忘用自己最熟悉的「日本流行文化」舉例,內容大致聚焦於日本流行文化與文化認同的實踐,拿自己的媒體經驗說自己渴望成為日本人,卻又掉書袋地認為哈日和自我對台灣的關懷與認同無關之矛盾,討論範圍涉及台灣社會裡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相互依存,因此,認為自己的政治認同可以在一個實質的考量下轉向日本,所以不只希望自己是日本人,更以為自己就是日本人,而那個時候,我是從傳播與媒體的角度跨到文化研究的領域;寫到最後,我還記得我下了一個有夠無聊的結論,那就是我認為自己對日本文化的喜好,本質上是:對日本以及支持現代化日本的資本主義價值體系之崇拜、肯定與實踐,總之就是我寫得極為嚴肅、也極沒創意、更沒特色。(難怪沒考上)

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考題,認為它是個能考出創意且具鑑別度的題目,所以過了幾年,依然保持對文化研究的高度關注,且焦點始終不離日本文化;後來,我看了
李明璁對於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的深度批判,他認為:很少人將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各領域的散播,做出完整而系統性的整理,更少人以科學方法及謙遜態度來詮釋台灣的「日化」情境,缺乏了一種整體(宏觀)又集體(意指對日本文化著迷之消費者)的『同情理解』。

如果要再叫我從傳播、媒體、社會學的角度切入觀察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我實在還是無法寫出任何類似李明璁這樣的insight,所以我還是默默地、很勤奮地在接收日本文化,但較往常不同的是,我從只接收日本文學、日本趨勢劇、日本流行音樂的範圍,更擴大到對日本文化創意產業、日本數位產業、日本設計生活、日本博物館與日本當代建築的關注,我的背景無法讓我專心在傳統的詮釋中打轉,所以我轉而從比較fancy的角度重新看待日本文化與我的關係,也就是我把我的觀察範圍從「媒體文本」轉向至「日常生活場域」。

不只是像台灣媒體只專注在Wii與日本股市上的討論,我花了很多錢和時間在看
《Casa BRUTUS》
;日本平面媒體在排版上的創意與顏色運用之迷人到連巷口肉圓攤免費提供的壹周刊我都不屑再看,而生活上的潔癖,也感染到我在視覺與設計上較偏好的簡約感,日本的設計從每天在用的文具也好、到集合住宅(台灣稱國宅)、大學男子宿舍,或是博物館建築,都呈現一種每天看它、用它,過了一百年大概都不會覺得膩的低調感。

所以我喜歡
Muji的文具、我也喜歡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當我知道日本連新建的國宅計畫都邀請知名建築師參與建案時,就更想成為日本人了,和以往想成為日本人的動機完全不同;加入日常生活場域的觀察後,更能以「生活風格」來解釋消費者與日本文化間的任何關係,而不只會繞著媒體與日劇在鬼打牆。

若要給生活風格一個簡單的定義,生活風格可以說是具備意象傳達(presenting image)與美學體驗(aesthetic experience)的生活模式。全亞洲目前生活風格最為獨特又已深入日常生活的國家即以日本為主要代表,但台灣媒體眼中似乎只有北京或上海,遠一點就只知道杜拜而已;看建築,台灣媒體只會拿北京奧運的那幾個場館當例子;看設計,台灣媒體只會把巴黎時尚秀拿來播一播;台灣的房市如此景氣、一個建案還沒蓋完就推出下一個的景況,為什麼沒有一個新聞編輯對日本的新國宅典範
「東雲CODAN」案有興趣?「東雲CODAN」除了在招募住戶系列文宣廣告上,請到了廣告鬼才大貫卓也操刀而得到許多獎項肯定外,更結合了伊東豐雄、隈研吾等知名世界級建築師共同設計基地中的6大區塊,擁有了世界水準的建築造型,室內設計也採高標準設備與施作;相對地,台灣的媒體為什麼只會讓消費者知道哪裡出現了一坪多貴的豪宅而已?

另外,台北市長直選四次了吧?這幾年台北有什麼大變化嗎?
東京六本木的新都心計畫其實比台北市信義計畫區還要晚開始進行,但六本木的面貌已經發展成台北信義區無法也無力追上的局面;我們姑且不論有多少時尚品牌進駐六本木,只看這個小區塊就容納了三大博物館(森美術館國立新美術館Suntory美術館),締造出一個六本木藝術三角( Roppongi Art Triangle );六本木藝術三角是一條全新的藝術朝聖路線,也意味今後的六本木,勢將成為東京藝術聖地;難怪安藤忠雄也預言,假以時日,六本木要舉辦類似威尼斯雙年展這些世界級的藝術盛事,也絕非不可能;相對地,有沒有覺得台北市長好像都忙著在選舉和搞政治,還是只會鑽牛角尖地在「一綱一本」上?

台北故宮剛迎接重新整修與擴大基地的新局面,且還強調其中的三希堂多麼地現代與有品味,提供給遊客在古典與現代穿插的空間中喝茶,但才剛開幕沒多久的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館內即設有3間cafe和1間餐廳,包括VOGUE雜誌與館方合作開辦的cafe,其主打甜品,還有米其林三星廚師Paul Bocuse的
Brasserie Paul Bocuse Le Musee ,午餐不過1800日圓(有沒有那麼便宜!?);相對地,台北人大概只會沉浸在DEAN & DELUCA與Masion Kayser首次進駐微風廣場的喜悅吧?

最後,當Wii全面攻佔台灣媒體的版面時,其實還有另一項新產品可能比iPhone都還要來得charming,那就是
吉岡德仁AU所設計的MEDIA SKIN手機;這款手機,在2005年東京設計週以試驗式的概念型手機發表後,終於在今年春天上市,儘管在眾多一元手機的市場下,仍打出單支近三萬日圓的黑白橘三色機種,簡潔造型與單片翻蓋設計,加上強調獨特的材質觸感,與不斷地在電視與雜誌媒體上強力播放,甚至在表參道之丘的階台上舉辦發表,受到日本市場的全面歡迎,店家紛紛在店頭貼出「三色有貨」的告示,來刺激買氣。

光看著MEDIA SKIN網站中的照片,與聽著網站中的配樂,就會讓人驚訝地大喊:日本人怎麼可以如此貼心又細膩哪!所以如果再讓我寫一次交大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的筆試考題,那將會是個從日常生活場域出發的內容,讓人看了會不禁興起炸掉台北市(或換市長)的衝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