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園丁】動畫產業對談

時間:2009/11/13下午3時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

與談人:
資策會數位教育學院研究所  傅慧娟經理
太極影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楊宗哲副總經理
春水堂科技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李西媛協理

一、自我介紹
楊宗哲副總經理:
太極從1990年開始成立,當時想做的是數位出版,但因為基礎建設不太好,所以一直到10年前開始我認為基礎建設成熟,才開始做現在的事業。在10年前我們看到世界趨勢,要開始做電腦動畫,當時,世界上第一部數位動畫約在1995年開始。而電腦動畫是包含藝術與科技的部門,是未來的趨勢。
台灣以前是有導演、技術的人才,但未來要怎麼整合是一個問題。事實上動畫製作分成兩軌,一個是導演、一個是製作人,我現在是比較走製作人這一塊。台灣的製作人比較累,因為產業鏈還不夠完全,什麼事情都要做。我身為製作人的工作,是從創作到下游的行銷都要做。

李西媛協理:
春水堂今年第10週年,剛好在921當天成立。我們是網路動畫起家,但當時不是在台灣被注意,而是從美國被注意到,透過美國的朋友轉介回台灣人才被注意。從肖像的角度看,我們算是很幸運,因為做很多代言。但網路有泡沫化的過程,過去跟阿貴同期的一些角色後來也都消失了;因此在泡沫化時期,我們在想動畫要有什麼出路,我們覺得要努力做出路的事情:不只在國內的媒體,還包括周邊商品的開發。
動畫是有製作成本的問題,經費哪裡來?這個市場對本土動畫原創的支持,並不是畫等號,反而是對美國或日本作品比較受歡迎,所以我們週邊產品推到國際市場,通常會被日本知名動畫壓下來,所以在2006年,我們針對動畫這件事情,我們把動畫改版規格到手機上,並且自己成為手機平台的研發。
當時我們用前5-6年的基礎來當資產,但是當時也有不確定性,因為同業對手機很陌生,所以都沒有業者要進來做。這3年來,這是一個動畫新的出路,因為電視平台已經沒有機會,網路也沒有人要付費,所以手機會是個新的機會。
手機是有付費的機會,因為他有月租費等機制,跟網路使用者不想付費不一樣。在這個平台上,只要付一定費用,就可以有看到飽的機會,支持國內本土動畫的機會。有市場,動畫就能夠繼續做。

傅慧娟經理:
資策會是經濟部工業局推動數位內容產業重要單位,從人才培育到產業推動的兩個重點。產業部分是環境建制,比如南港軟體園區、投融資與法規建制等,到第二期是把數位內容發展法納入文創法。
我本身是在數位內容學院,屬於人才培育部分。從2003年開始,我們早期是把八大領域都是我們要培育的對象,但是後來我們慢慢會聚焦在四個領域:遊戲、動畫、內容學習、行動應用服務,這件事大概在是在2006-07年開始。去年開始,經濟部會重新開始新的行動方案,就是數位出版。
在動畫領域上,我們每年會從需求與供給端找缺口,屬於橋樑銜接。現在學校教育出來的學生,還無法直接有實務專案的機會,這個缺口就是資策會的定位,所以我們會有很多的班,把一些想轉業、或者是資格還不服的學生,接受訓練。在廠商方面,也都會提供資深人員任師資,訓練一個實務導向的人才。不過經濟部發現,學校教育不應該存在鴻溝,所以未來學院未來還會把資訊與經驗擴散到學校去。
以去年來說,人才需求量大概2000多人,學校科系與補教業人是大概1600-1700人,不過今年我們還沒統計出來,因為金融海嘯的變數,需求可能不如以往。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產業結構在改變,我們發現遊戲很蓬勃,但是動畫是在醞釀,工業局方面的申請案再下半年就已經有90幾件,未來是有相當的動能。

二、產業鏈的發展狀況
楊宗哲副總經理:
先從最大架構,媒體產業的架構來看,動畫也是不脫媒體產業的製作與行銷方式。動畫是一個橫向連結的產品。動畫的施振榮先生的微笑曲線很像,動畫前端也是在做研發,不過他做的不是技術研發,而是故事研發,不過去政府花太多時間在技術研發,但是美國人所說的動畫研發是故事研發。所以產業鏈前端是研發,中間是技術製作,後端是行銷。
台灣一開始過去是在做代工,而且是做電視的產品,因為電影產業太難,這根科技產業類似,能西進、外包、量產的都會以技術難度較低的先去。電影難度高,一年一部就很不容易。最早我們看迪士尼電影,就會以為電影只能電影看一部,但是後來夢工廠出來,宣示要一年兩部。
電影跟買硬體不一樣,沒有配額的問題,好看的還會再看,沒有排擠效應。所以動畫的上中下游部分,現在面對轉型過程,因為人工面對成本過高而外移的現象。現在的動畫因為搭配電腦,人力已經減少三分之一,並轉向以故事研發方向發展,而不是過去一格格繪畫的工作。這是一件好事情,把人的價值放到創意部分,這個轉型是很自然的。
所以光比硬體價格,是比不過對岸,唯有比版權才能勝出。現在台灣處於辛苦的階段,其實亞洲都很辛苦,尤其是面對美國。當然美國本身有面對轉型,比如電視出來時,電影就面對電視崛起的影響,後來電影產業走差異化、特效、故事化,跟電視有所區隔。現在由於解析度提升,電視與電影畫質差不多,加上投影設備價格也下降,所以現在電視與電影之間的差距又在拉近,但是後來電影又找到利基:社交(多廳院)與3D立體(電視無法達成的影音效果)。
接下來還有網路部分,我覺得會對其他平台有影響,但是不會產生排擠效果,會找到新的出路與平衡點。慢慢這幾年網路已經跟生活合一,成為電視輸入的管道之一。以後,商業模式會因為技術進步使得媒介管道合一:手機、電視、電腦、網路全部合一,甚至結合雲端運算、寬頻等獲得資訊,只是看使用者身處何種環境,運用最方便的管道收到資訊,以及是否有付費到運用行動寬頻的頻寬。
當初太極為何要進入動畫?因為動畫是一個成熟產業,現在量非常多,電腦動畫與傳統動畫,猶如LCD跟CRT之間的關係,他會取代過去的市場。比如現在LCD時代,他擴大了電視市場,未來也會連帶帶動電腦動畫的機會,能進入更多的市場。
比如美國玩具總動員,明年要上第三集,現在連帶第一與第二集一起製作成立體版再播一次;他們製作成立體版,其實成本花費並不高,因為數位化以後交給電腦即可,跟獅子王完當初手繪稿重製不一樣。
相對,亞洲很辛苦原因在於,我們的後端跟好萊塢不能比,他們操作很精緻:電影、家用電視,甚至授權產品、續集(錄影帶DVD)、系列電視劇等一系列的操作。
我們做動畫的商業模式,不是做電影,而是作角色的模式,因為角色只要出來,就可以做無限的延伸性,美國來說他們做的還是比較精緻,亞洲這一塊值得耕耘,如果建立起來,機會不一定,商機還非常廣,因為角色還沒具像化。
當然前面要建立的基礎還非常多,因為這個市場還不夠成熟。在台灣要做還很辛苦原因,過去台灣是以代工為主,沒有品牌,一般的代工廠只要IBM能合作就好,但是這幾年他們也漸漸注意品牌問題,現在也漸漸有timing了。

三、產業合作與發展契機
我覺得現在各種單位調整得越來越精準,會依據專業需要去做。動畫這裡從理論到實務的落差還是很大。我們都說台灣缺創意人才,那我們要問,為何人才要來台灣?大陸他們會畫餅,讓人才相信他們那邊有機會的。
回過頭來看,我們的市場要做到哪裡,台灣有自己的市場、國際也有自己的市場。4-5年前,大陸電影市場的票房跟台灣市場一樣,但是最近這幾年,大陸電影市場成長很快。假設我們只聚焦在台灣市場,我們可以算出我們的成本與收益有多少,那製作人也要來計算,不然無法形成正向循環:有回收、繼而願意在投入。台灣就是要建立這樣的良性循環,並做到橫向連結:當有一個概念成形時,就要跟其他通路商一起談,比如我們要進大陸,我們很早就要跟大陸談,因為那邊是他們的地盤。
製作部分是整個環節裡面最簡單的,因為只要建立起來,是可以找合作伙伴一起合作的,但是關鍵在於版權與原創,這些才是可以累積、授權的,它的再製成本很低,跟製造業不一樣,因為製造業有八、九成都用在器材,但是內容產業,說穿了就是一張合約,那關鍵就是內容是什麼?以及你在扮演什麼角色?
台灣現在越來越多人眼光越來越長遠,但是陷入惡性循環,只是在找下一個代工在哪。內容產業只是一開始辛苦,只要輪子開始轉動,就會帶動價值。現在台灣來做內容產業的timing越來越對,因為有越來越多人產生了品牌的概念。
在金融危機後,很多業者在說,衝擊最大的、但復甦最慢的是代工業者,因為消費者越來越精打細算,只願意相信品牌,因此衰退率來看,品牌廠商低於代工廠商,在復甦時,品牌廠商也因為接近消費者,回復比代工廠快。台灣廠商現在手上現金有,也在考慮投品牌。現在台灣很多年輕人世界在跑,他們也都看到品牌的價值。

李西媛協理:
我們未來要上映的影片《靠岸》,新聞局有投資,我們目標市場是成年的女性;在海外市場的話,我們會以日本、泰國與印度這些佛教基礎的國家,因為這裡面有一些宗教性的開場與省思這跟一般動畫電影部一樣。
這部電影周邊商品,比如一般文具商品、潮T,現在漸漸都會開始推。一部電影也會運用周邊商品一起推動,走的推動路線就跟傳統八大走電視、公車等大眾媒體,我們早就在痞克邦成立部落格,到今年八月初我們才開始剪接,到台北電影節露出。
我們也在檢討,我們應該跨產業的異業結合。我們一直意識到後端發行與商品、行銷宣傳的面向,尤其是不用傳統、大手筆的行銷預算,尤其是台灣電影市場中,動畫電影只是其中一塊而已,尤其新上映的電影也不是闔家觀賞,所以要更早要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這比較像一本小說。
我們還沒有把大陸納入市場,是因為政策開放等不確定,所以執行面還不太能確定地納入。其實市場面建議,很多人說只要台灣上映,中國就沒有機會了,這也是關於著作權的問題。
動畫片還需要找到藝人配音,因為找投資的話,如果沒有投資者喜歡者的大明星,他們不會投資,或者找到喜歡的明星了,投1億也可以。這包括明星、題材選擇等都有影響。不然最保險的就是兒童電影,因為審查與題材在大陸都比較容易過關。
像大陸現在火紅的喜羊羊,我們自己都無法看,因為畫面太簡單了,沒有太大的技術挑戰,台灣業者都做的到。
我們真的很想學習好萊塢,動畫電影是老少咸宜的,他們說故事的能力是好的,把故事說的精彩的,可以達到娛樂的效果。所以我們這幾年人才培育上,我們覺得技術、美學不是問題,在於說故事不做作就可以感動到人。

四、人才培育與人才流動
傅慧娟經理:
人才現在還是缺口,我過去從2D的代工到現在還是有缺口存在。政府希望看到有代工、原創都有,因為市場是自由的機制,當代工式微時自然就會篩選的。
每年動畫科系相關科系的學生,以量看,大概將近有300-400人的缺口,但是這些人到動畫產業中是有落差的,可能是畢業生人數不及需求人數,還有就是「質」的缺口,亦即畢業生是否能直接為業者所用。
從2003年以來,我們學院前幾年就是做動畫製成的部分,需要大量的人力(原創需要的人不是最多,每個環節都是一個專業)。像太極或西基會有比較完整的分工結構。學院是政府計畫,所以過去會先以需求量最大的地方先培育,先培養製成的人。但是現在我們發現前端的人的確比較缺,不過,培養製成的人,是有工具與技術,我們長處也在這裡,師資、軟硬體環境相對容易,但是說故事的人不容易,因為這不只是要有說故事的訓練,還包括個人特質、環境、歷練等。說真的我們的著力點先對弱很多。
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就先從在職人員培育著手,從國際知名的師資來分享經驗給他們。所以前期還是以在職人員為主,而不是從無到有。這一塊的確還沒有一個完整的。

楊宗哲副總經理:
數位學院這一塊的確不好做,因為業界需求不斷在變。以前我們要求的技術,但是現在需要的動作更精緻。我今天有接觸一個貴賓,他說台灣跟國外動畫的技術差不多,問題是賦予角色一個精神與細膩度。所以學院要教導的是更虛無飄渺的一些東西了。

傅慧娟經理:
現在要求的是在動作中,要求更多的美學,這點就需要跟業者有更多的連結,讓業界想要的人才培育出來。
國內中小的動畫廠商,有很多力量,他們有很多是留法、留美的人才,但是中小企業需求跟大企業不一樣,因為小企業需要的是全方面的能力:小企業通常是一邊接代工、一邊養原創。我們在想,代工大廠是否可以釋出一些代工給他們,並且有原創大企業也可以跟他們合作,不過這裡面還有個更精細的要做,因為代工跟原創的公司運作方式不一樣,可能無法溝通,但是我們發現,代工與原創相融合平衡點在小企業是有的,但是在大企業裡面代工和原創比較難溝通。

五、動畫與漫畫接合的關係
楊宗哲副總經理:
美國的商業模式與日本不同。我覺得差異原因在於市場不同,美國也不是一開始就早全球市場,美國現在是以全球觀點在考慮,而日本是國內市場為主。
當一個電影是全球行銷時,需要的成本與回收相對就大,所以光推電影不夠,要一起行銷電視、周邊商品並一起帶回收益,甚至如果能拉更多廠商一起,成本甚至可以降低。還有,如果電影不跨界合作的話,它的露出度也會降低。
一個好萊塢的影片,製作成本大概7000萬美金,而行銷預算就要3000萬美金,不然行銷預算動不起來。也因此他們會在電影映演時,周邊商品就會一起趁熱潮售出。
日本不一樣,他們還是國內市場,宮崎駿電影是迪士尼在推,還需要有慢火醞釀的行銷;美國是大軍團作戰,先搶攻灘頭,但是風險也很大,不過因為如果電影跨界合作,所以受傷的還不至於太嚴重。日本就是圍城戰,通常由漫畫開始,用系列方式做,有機會可以見風轉舵。
剛講的團隊合作是對的,現在在大陸,是群眾力量一起形成角色的個性。日本也是,但是日本的模式屬於一開始回收慢,但是因為期間較長,後續可能會有爆炸性成長;美國的模式就是快炒,是用投資組合,不是單一投資、降低風險,所以像魔戒,他只要成功一部,就可養其他影片。這比科技產業安全,因為內容產業出去,電影院就算不成功,還有錄影帶店也還可以回收,因為他是一個階梯性的市場:電影期待較高、錄影帶店其次,電視又其次回收率也一樣。
台灣市場小,要走日本的細水長流也不適合,台灣有幾個要改的是,有線電視有一百個頻道是世界奇觀,未來如果法規改變,改成套裝頻道還是有機會。現在法規限制收費上限,使得頻道沒有多於成本談判,也得內容產業難以從中回收,這一點是不利因素。大陸的話還是有限額限制,還是不夠穩定。
台灣業者還不用去想橫向連結,第一個還是內容、故事,第二個是內容接軌是否能國際連結。我們公司有幾個關鍵人,比如導演或藝術總監會用國外人才,但是問題還是:他們為何要來台灣,因為他們在美國也可以拍。
好萊塢有10:1的原則,他們要犧牲九個劇本,最後才能生出一個劇本開拍,而且是層層過濾,成本都非常高,這也是為何他們做電影的成本高原因。他們萃取的成本很高,台灣的關鍵就是如何吸引這些人才來,華人市場對他們是一個吸引力,第一個美國已經飽和,第二個是他們也會怕台灣不夠成熟,比如專業術語是否一樣,比如各自說的作業流程是否一致,他才會比較放心可以發揮戰鬥力。
台灣的基礎條件現在國際化,且運作方式跟好萊塢接近,這些都可以降低他們的恐懼感,再外加中國誘因。現在是在搶人才階段,我們現在就是做一個吸引的平台。製造的部分都需要,只是說要不要繼續擴廠,把資源投入到原創,把並且帶動外圍衛星的公司。

六、版權問題
李西媛協理:
在春水堂網路動畫上,我們是開放下載的。我們的規格不太一樣,是手機動畫。我們的規格如果放到網路上,也沒有手機的規格,所以我們就是維持阿貴的曝光度,養一個族群。
在我們現在新商品推出時,就必須要消費者付費、尊重授權。
動畫在演進過程時,我們有極精緻的,也會有快速產出的動畫模式。快速產出就是腳本出來,套用模式然後很快就可以產出,供應給消費者,以呼應現在即時時事。在我們動畫另一塊的製作,就是研擬動畫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產出。
跟電信業者的分帳問題,分配沒有超過三分之一,這點是還好。我們作為一個後製端,我們其實不太會行銷,我們也都在思考,現在我們都會運用一些活動來炒熱人物,所以春水堂身兼製作者與經營者,我們都在想其他曝光與營收。現在我們認為動畫在手機頻道是對的,不過手機適合的影片是一分鐘到五分鐘,快速、低負荷。不過不同的載體,手機或網路的族群、需求都不一樣。
這幾年我們版權業者面對的問題是,如果我們的規格與畫質是手機,放到網路是否可以看?不行,另外包括是否是特定廠商的門號、線上串流等因素,都已經有層層保護的,比先前放在網路上被盜拷安全許多。
我們現在把我們的電影,現做手機版的首映,就是SMART POHNE。在動畫上,如果資金考量相對足夠的話,放到手機的話也是一個滿好的平台。

楊宗哲副總經理:
網路這一塊涉及的很廣,包括法規面、政策面都很廣。現在對電影業者而言,國內對授權不完善,以美國而言,他們的權利會先抓在手上。台灣如何面對非法使用上,對一般內容業者而言,單靠一家公司而言太難,不過盜版對好萊塢影響最大,所以他們會去想辦法。中國雖然過去盜版最嚴重,但是他們因為限制政策,所以盜版自己的產品也在最嚴重,因此他們也會想打擊盜版。
台灣的智慧財產權其實都有,跟國外同步;但是缺的是實務,比如電影權利可以怎麼區分、授權等,這些過去國人並不注重,國外電影合作案的合約是一疊,但國內才一兩張紙,也容易產生後續的糾紛。這跟心態不一樣,美國、日本都會把權利分的很細,不管未來是否能夠回收,都先預備好,台灣在權利規範上都還很粗糙,很容易鑽漏洞。台灣音樂有很多糾紛就在於沒有講清楚,這問題不在法規不清楚,而在於沒有這方面的律師。台灣律師水準很好,但是他們沒有在做電影方面的服務,所以沒有在這裡積極發揮,也在於內容製作者也沒有發現著作權的重要。

傅慧娟經理:
我們在人才培育上,這幾年我們也轉型到授權、法規培訓,因為業界需要。我們看到過去很多沒有經驗的授權,不知不覺就把自己心血賣掉,但是好萊塢簽約就很細膩,不同平台、載體等,分工的環節與占比都很細膩。

楊宗哲副總經理:
一部電影如果成功,一定會拍續集,但是第一部合夥人不一定是第二部。但是版權就產生專案之間的差異,這個時候如果合約不清,就產生容易產生糾紛。在好萊塢就有不同的解決方案,比如他們有第一優先權與優先拒絕權,以避免類似賤賣或圖利他人的糾紛,這都是經驗累積。
這些東西如果有引進國外專家,其實就減少時間消耗。如果要建立這樣的平台,就可以讓公司在比較舒服的環境下營運。
國內的律師事務所很專業,但是對影視的並不專長,跟台灣訊息並不流通有關。在美國,都有案例可以去簽,但是他們不願意,因為有簽約與付費問題,是否有相當的規模。其實台灣的拍片量夠,但是沒有重視這一塊。
假設我們都引入這樣的機制,這樣他們花在律師費上的成本就會降低,使環境更成熟。現在都是國際競爭,也要及早面對。如果台灣沒有保護這些人才,這些人都會流失,甚至成為創意代工:縱使是自己創作的,版權被其他人買走,自己還要付費給其他人。

紀錄人:Brahms6
(此為現場簡單紀錄,僅參考用,與會者詳細意見仍待完全版資料檔公布為準)


PDF下載:
http://www.mediafire.com/?jyyyzznhnqz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