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蔣友柏不知道怎麼看待台灣媒體,因為他的話好像都呈現句子式的呈現,而且一定抓最辣的那一句,讓我想起莊主秘最近乾女兒風波。

我選這篇不是因為誰比較賽,賽到極限也可賽金花。

關鍵在於,最下面討論設計,出現了一位正在設計係的學生、以及一位從業者,說台灣的設計教育其實仍有相當問題,與產業脫節,包括其專業能力認定的方面,也有待加強。

未來應該更多人想投入文創這個產業,我覺得出版、影視、設計受到包裝,被認為工作內容較有趣,因此不少年輕人意欲投入,但是共通都出現一些問題,尤其在教育上,就是學校教育明顯跟現實有落差,以及,這些產業其實都低薪、辛苦。

=========
台灣嘸設計?
 
‧DFUN設計風尚誌 2008/03/14 
 橙果設計執行長蔣友柏接受 2 月號 DFUN 專訪,在我們出刊後引起各界熱烈的關注,與電視、平面和網路媒體的轉述報導。身為當天的採訪者,我想我有必要藉此機會回應一下各界諸多反應。 
 
 
【text/馬修;photo/曾敬福】
蔣友柏嗆外國設計師是「塞」? DFUN 還原專訪第一手報導!

 
 http://mag.udn.com/magimages/11/PROJ_ARTICLE/255_2633/f_114747_1.240.jpg
 
橙果設計執行長蔣友柏接受 2 月號 DFUN 專訪,在我們出刊後引起各界熱烈的關注,與電視、平面和網路媒體的轉述報導。身為當天的採訪者,我想我有必要藉此機會回應一下各界諸多反應。為免蔣友柏的言論在本刊變成一言堂的觀點,我們也嘗試訪問一些設計師,針對他的觀點呈現出一些外界的意見。

從事媒體工作十多年,我深信一篇報導文章其實很難呈現原貌。從傳播哲學的觀點,「真相」只在時間的當下產生意義,「還原真相」變成一種不可能的遺憾。所以,這篇回應也只算是一種「勉力嘗試的企圖心」。

說實在的,可以約訪蔣友柏、甚至是說服他進棚拍照,一開始是超出我們期待的。因為蔣友柏特殊的背景,我了解許許多多媒體都有極大的意願邀訪;很多媒體界的朋友也知道,蔣友柏極少進棚拍照。所以,無論他的專訪引起怎樣的效應,我們還是非常感謝他願意破例為 DFUN 的改版「犧牲」。

直率的蔣友柏其實非常不喜歡拍照,更遑論進棚!在專訪前的溝通過程,我與橙果的公關主管約定好:不化妝、不做造型、拍照時間不超過半小時。蔣友柏冷峻的形象,加上這「三不」,其實讓我在專訪前就感受到「這次專訪是一次不輕鬆的任務」。

我的壓力著實也感染了當天的名攝影師曾敬福。經過與阿福的溝通,拍照當天的氣氛其實也是少有的緊繃。只見與無數大明星交手過的阿福,在過程中頻頻跟友柏說謝謝。令人意外的,蔣友柏覺得渾身不自在、打恭作揖,也三番兩次回以:「你別一直跟我說謝謝,是我該謝謝你才對吧!」

我跟阿福是多年好友,事後我糗他「你怎麼一直跟友柏說謝謝啊,很不像你喔!」阿福說「因為不知要跟他說什麼?」一個上午統計下來,可能是友柏說謝謝的次數還比我們多呢!

這是我感受到,與螢光幕上不同的蔣友柏。他的謙恭。

設計圈是他自己的舞台。在開放的言論市場上,蔣友柏以設計圈從業者的角色談他的設計觀點,絕對有其正當性。媒體如果算是發言機器,我們都不否認,蔣友柏的家世光環確實讓他先天上就佔據了有利的發言位置,成為媒體競逐的所謂「媒體寵兒」。

公眾人物當然應該謹言慎行,但,觀點卻是可受公評之事。蔣友柏的直言不悔,這點,至少是我、與幾位我熟識的設計人都感到激賞。

就我從事媒體相關工作十餘年的經驗,絕大部分的公眾人物選擇與鄉愿同行。我時常在採訪過程中聽到的 off record(不能報導)的字眼,我願意這樣說,大部分讀者看到的報導文章,都是一種採訪與受訪的妥協關係。

這點,至少蔣友柏的坦白是一種氣魄,沒有任何 off record 的扭捏作態。

如剛剛所言,這篇小短文,只試圖從記者的角度讓讀者接近一點現場氣氛。我們在後面的文章中摘錄一些設計人的看法(還是無法完整呈現每個人的意見),做為一點點平衡。裡面有好有壞。從媒體的角度,也只能很謙卑地讓可受公評的觀點呈現多方意見。至於我擔任 DFUN 雜誌的總編輯,我的觀點還是回到「總編的話」裡發表個人意見比較好!

教授、設計師、記者、網友各界反應

DFUN 2 月號蔣友柏專訪摘要

柏語錄之 1:很多朋友說蔣友柏是個「塞」。
柏語錄之 2:外國設計師對我來說都是塞!因為他們一直覺得台灣的設計都很爛。
柏語錄之 3:台灣設計界有個問題,當他們的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就會擺「我是個設計師,你不了解我」的悲劇姿態。
柏語錄之 4:台灣設計界最大的問題是「老師」。

嶺東科技大學 數位媒體設計系(所)教授兼設計學院院長 賴淑玲

我覺得他有病,再跟他耗下去,是浪費我自己的生命。懶得理他!

阿信(DFUN 創意設計家俱樂部,西肯設計公司資深設計師)

我覺得說外國設計師都是「塞」這應該不是他的本意,而是一種反諷!外國人可以批評我們是塞,我們何時可以理直氣壯的反嗆回去?

我瞭解台灣設計師總是會委屈自己去配合廠商的要求,所以蔣友柏這樣說也反映了許多設計師的心情,設計出的東西往往被客戶一改再改,即使很不情願也沒辦法。

其實一開始對於蔣友柏有點反感,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他的這些作法與說法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或許能透過蔣友柏這個在社會上比較有影響力的角色來教育民眾,一同檢視台灣設計界的問題。國外得獎的產品其實很多也是台灣設計師設計、或是台灣製造的,台灣一定有能力可以做設計!

蔡漢翔(DFUN 創意設計家俱樂部,成大工業設計系二年級)

因為還在學校就讀,對於設計界實際的狀況還沒有太全面的瞭解。但目前在學校學習的內容有些的確不太清楚對未來的發展有什麼幫助。

黃少韋(DFUN 創意設計家俱樂部,Vizio 瑞軒科技高級設計師)

對於蔣友柏的說法我沒有什麼特別的看法。不過我覺得台灣近期已經開始對「設計」這件事情有比較多的關注,也比較積極的在發展這個領域。不過還有很大一段空間需要努力,台灣企業對產品設計的著墨程度和國外相比,還是太薄弱了!

羅立德(台灣藝術大學)

只能說他是個很厲害的商人,這篇文章的標題下的也很好,因為蔣友柏在設計界真的很「塞」!

Morson(創河設計總監)

國內設計師 Morson 進一步闡述,設計 → Design → 滴塞(豬屎)!他認為設計本身就是種能量,就像點燃一根火柴,光和熱但也只是瞬間,要能遇上企業這桶汽油,才具有驚人的爆發力,而企業要是沒有設計來點燃,汽油是跟水沒兩樣,這之間缺一不可,端看怎麼讓「滴塞」變黃金!

台灣人向來跟「寒吉(蕃薯)」一樣具有強韌的生命力,隨處可開花結果,同樣也造就台灣設計師逆來順受的特質,台灣設計師懂得學習多方的能力,包容多樣的文化,因為台灣設計師必須設計符合歐、美、日的市場,台灣跟設計師一樣為這個世界貢獻很多,很多東西大家都知道「Made in Taiwan」但台灣卻始終都沒有身分地位,甚至連「Design in Taiwan」都不敢講,台灣設計師缺乏的並不是能力是自信還有發揮的舞台。

蔣友柏在訪問中批評台灣的設計教育出了問題!這部份與其說是老師的問題,不如說是教育制度的僵化。台灣師資制度還拘泥於老八股的「學位制」,工業設計系裡有多少老師具備了機械背景?擁有豐富的實務經驗?還可以兼具國際化與在地化的觀點?學校教育跟企業市場脫節是現代教育制度下各個領域都面臨到的問題。設計講求的是一分的天份 + 九十九分的努力,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分天份,才能成為真正的設計師,當然要是有九十九分的努力,也是不錯的所謂「工程師」(很多設計師在職場上都是掛名工程師)。在這部份蔣友柏也的確道中了台灣設計界後起之秀養成的問題。

師傅也只是領進門,修行還是要靠個人,老師並不是萬能的上帝,大學也只是提供個學習的舞台,一切都還是要靠自己 。就算王羲之般的奇才也要寫完一缸墨水,試問現在的設計師有沒有這樣的學習精神?還是半桶水就響叮噹?

angelosu(網友)

「利用部落格來做行銷」這一點我覺得沒有什麼錯耶,如果你有產品、你有理念,而且剛好也有部落格,你想推銷產品、想推廣理念,難道不會想用部落格來行銷嗎?這個時代如果不用部落格來行銷那肯定是落伍的。

【DFUN 設計風尚誌 2008. Mar. No.1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