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能力雜誌,有報導關於攤販的看法。
就以抽象方針面看,注意到美食與攤販文化,包括從中發覺文化觀光力量,的確方向是正確的。
不過換個角度看,論述都過於抽象,尤其,突顯一個現象,也包括我們在討論的美食問題:對於攤販,我們理解太少,雖然可能常常消費,這塊作為地下經濟的力量,一定很大,但是全面性的理解很少,大概觀光局隔幾年會作個調查,但是,不同攤販,賣不同商品,如何區隔出層次,尤其核心競爭力在哪?沒有人調查過。

這個東西絕對是英美研究作不出來的,因為英美強勢在時尚、電影等,台灣這方面不行,但是攤販文化很強。相信外國人來台也很有興趣。
現在好像很多人對設計新鮮人等的創意市集很有興趣,但是,有點捨本逐末的是,每天吃的鹽蘇雞、珍奶、麵線....,卻因為『沒有創意』、『不夠炫』,沒有受到相當重視。

========
文化服務混搭 傳統市場大變臉
 
‧能力雜誌 2007/10/23 
 經濟結構轉變,職業婦女增多,讓賣青菜、蘿蔔也賣人情味的傳統菜市場,難以吸引消費者的心。創新的秧苗藉由現代經管手法正在菜市場滋長,文化服務混搭,傳統攤集變臉,重溫復刻舊生活。 
 
 
【文/陳育棠、呂銘進、郭元嘉;圖片提供/CPC】 
 
 
 

幾年前,一支金飾廣告片凸顯了國內消費習性的改變。片中,女主角看了手錶一眼,快樂地梳妝打扮,還特地戴上漂亮金飾,本以為她要外出約會,結果她一出門,就碰到一位歐巴桑,酸酸地說:「穿這麼漂亮來倒垃圾哦。」

這個場景應該發生在傳統菜市場,可是經濟繁榮,人口都市化、職業婦女增多,大賣場成為消費者採買生活用品的主要場所,原本扮演敦親睦鄰場所的菜市場,熱鬧聲減弱,倒是等垃圾車的地方,成了傳八卦的場所。

傳統攤集吸引人,在於豐富的人情味。買菜時,看在老顧客的情份,老闆不是優惠價格,就是送點薑,讓人倍感親切、溫馨。此外,具有地方古老風味的商品、價格平易近人,也是婆婆媽媽喜歡到傳統市場買菜的原因。

蔥蒜做出大生意

根據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分析顯示,210年全球觀光產業的規模將達全球GDP的11.6%,相當於6.59兆美元,成為最有錢景的無煙囪工業。旅遊感動人心的地方,就在於異質文化的衝擊。國內的傳統攤集於銷售民生需求之際,也成為保留地方庶民文化特色的重要據點,匯聚出屬於台灣的美食文化、民俗風情。

儘管時空環境轉變,但是傳統攤集在延續民生經濟依舊有其貢獻度,截至目前國內已有6百多處的攤集,其生產總額高達新台幣6至7百億元。不可輕易廢除,而是需要協助其升級,再創新局。政府除興建公有市場外,也制訂法規鼓勵民間利用市場用地興建市場。據此,更由經濟部商業司推動「96年度改進傳統市集經營管理計畫」,從相關法規的研修、政府管理人員及攤商訓練課程、資訊系統建置,逐步先幫傳統市場打基礎。

再委由中國生產力中心(CPC)輔導協助,強化民間業者參與傳統市場的經營、改善市場週邊硬體衛生環境、加強傳統市場服務機能、提升個別攤商營運技能等,將現代化的經營觀念融入傳統攤集,達到吸引消費者回流的目的。

經營管理吸人氣

因此,如何讓在地文化升級發展觀光賣點,運用知識經濟特質,建構市集新風貌,是當務之急。其具體可行的方法為:

1.策動民間組織發揮功能,提升傳統市集人力素質及經營核心人才。

2.透由輔導營造特色風貌,注入行銷新思維,提升本身競爭力。

3.促使傳統市集的升級再造,改善購物環境,加強產品特色。

4.結合社區,發揚在地文化,增加傳統市場來客數、營業額。

做服務業,提供顧客認同的服務態度,早已是天經地義的事,甚至能做到讓顧客驚喜的服務,就能創造出差異化的商機。多數婆婆媽媽喜歡到傳統攤集,就是喜歡買賣之間的「人情味」。例如:買菜的時候,老闆因為是熟客,就自動附贈幾根蔥;買肉的時候,老闆會免費多包二塊大骨頭。老闆透過略施小惠,建立客情,很快就拉近與客人之間的距離,買賣之時,還不忘問候客人幾句,這是傳統市場沒落卻不會消失的原因。

但是,要吸引年輕客人,光是賣人情還不夠,加入現代經營管理,可讓傳統市集的攤商們,更能掌握消費脈動,建構起本業的專業性,然後自養、自生成循環,以此利基不斷滿足現代消費者的需求,攤集永續經營之路才能愈來愈平穩。

【完整內容,請參閱《能力雜誌》2007年10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