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忙,很少如以前天天PO很多篇。
最近回顧了一個今藝術的報導,專題探討最近視覺藝術產業的現象。我覺得很值得一看,老實說我的專業不是這一塊,下面提的畫家,也有些沒聽過。不過她的產業趨勢我倒是看的懂。
我注意到一句話:台灣藝術市場目前仍屬「點」的突破,尚乏「全面燎原」之力。
這一個現象不正是我們在諸如電影產業或設計產業裡面一直憂心的部分嗎?
台灣偶有單兵,也可以得些獎,但是總體環境不佳,台灣未來看來在這一塊,有點難以跟中國對抗,但是應該是要合作。
反過去想,新崛起的畫家,乃至於經營畫廊長久的專家,他們在這樣的兩岸合作上,應該採取何種位置?
我相信如果有戰略位置,應該就意味台灣也應該站在此一位置上。


============
誰來為台灣本土藝術市場點把火?
 
‧典藏今藝術 2007/09/13 
 最近台灣本土藝術的話題不斷,動作也不斷,重新啟發收藏家對這塊久違市場的興趣,甚至有拍賣公司打著「中壯輩」專拍旗號;究竟可否真為台灣本土藝術市場重新點火? 
 
 
【文/謝恩;圖/本刊資料室】 
最近台灣本土藝術的話題不斷,動作也不斷,重新啟發收藏家對這塊久違市場的興趣,甚至有拍賣公司打著「中壯輩」專拍旗號;究竟可否真為台灣本土藝術市場重新點火?備受矚目。

中國藝術市場的全面性沸騰,老、中、青三代市場齊飛,各擁一片天,拍賣成交價節節攀升,老中青三個世代的代表徐悲鴻、陳丹青、張曉剛分別展現了史無前例的拍賣高價與風采;而台灣藝術家在拍場上的數量則相對減少許多,拍價也溫順許多,甚至步履蹣跚。目前除陳澄波、廖繼春等前輩明星迭創交易新高外,大多數同輩分的畫家市場還是受侷限的,呈現出冷熱兩極的懸殊景象。

 
李石樵《郊遊》。
 
曾經,台灣藝術市場交易活絡,不少經營本土藝術的資深畫廊、老藏家等作品滿手抱。然而隨著大陸經濟崛起,中國熱在全球發酵,藝術市場面臨立即的板塊位移,中國藝術家成為收藏新標的。不少台灣藏家甚至大剌剌地賣台灣本土藝術,追大陸藝術家作品。由於本土市場久處於買氣微弱的窘況,中壯輩面臨「前有本土藝術前輩擋路,後有當代老弟夾擊」的尷尬處境。

當代藝術賣相佳,中壯輩尚待努力

其實,中壯輩藝術家是目前的資源掌握者,不但行政、教學資源豐富,社會關係也最充沛,每遇展覽,祝賀花籃總是最可觀。但這一世代普遍存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捧場性買家外,少見藏家願意成系列地收藏。尤其台灣在1990年代有過市場鼎盛的歲月,如今冷卻下來,「資深教授的昂貴畫價」也成為「有行無市」、「臉拉不下來」的致命包袱。新買家的承接力道有限,而舊畫廊、原捧場買家、市場投機者,甚至藝術家本人都相繼加入賣畫行列,這些全淪為影響市場熱度的「潛在賣壓」,在「追漲不追跌」的投資哲學下,這一世代成為沉痾最重的市場絕緣族群。

好不容易,台灣本土藝術的精神領袖陳澄波去年在香港拍場寫下新台幣1.43億元的天價,躋身華人藝術明星榜,也撐高整個台灣前輩藝術家的行情;廖繼春緊隨在後,市如其人,溫厚執著、孜孜矻矻,行情也漸進式墊高。但其他前輩藝術家就沒那麼幸運,楊三郎、李石樵、郭柏川、洪瑞麟……同輩分藝術大家,名氣都不小,但沒有市場保證,端看參拍作品強弱而定。交易情形不穩定,藏家便不願意拿出好作品,因此,拍賣公司徵件作業也以保守因應。好作品出不來,成交紀錄便上不去,久而久之便淪為藝術拍場的配角。

台灣當代藝術則是目前集體賣相最佳的世代。早在去年拍場點火成功,從「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歷屆參展藝術家,喊到解嚴前後的1990年代創作群,一舉突圍成功。去年底國美館舉辦的「後解嚴與後八九」兩岸當代展,也為兩岸當代藝術的比價加溫,讓台灣當代藝術延燒的烈火持續。

十幾年來乏人聞問的陳界仁《加工廠》在紐約蘇富比寫下12萬美元的佳績,侯俊明八張一套的版畫《極樂圖殲》也在香港蘇富比以新台幣200多萬元成交,至此若干台灣當代藝術家工作室果然門庭若市。侯俊明不諱言,香港春拍後,他的早期版畫被搶購一空;吳天章被藏家追著要作品,老藏家手上的二幅《反聖像圖》馬上跳到50萬美元的新天價;失聯多時的「悍圖社」畫家群也成為大未來畫廊這波主打。

目前積極為秋拍徵件,遊走在海峽兩岸三地的各大拍賣公司,只要一落腳台灣,便往台灣當代藝術家與早期收藏年輕藝術家作品的藏家催作品。每一家拍賣公司積極徵件的名單中,台灣當代明星明顯佔上一席。一時之間營造出台灣當代藝術出頭天的昇平氣象,叫人既驚又喜。

市場野火點燃,仰賴學界、收藏界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台灣藝術市場目前仍屬「點」的突破,尚乏「全面燎原」之力。既有收藏家普遍還是抱持著「邊觀察邊追畫」的心情。前畫廊協會理事長黃承志就點明,台灣不乏買藝術作品的實力,但就是對自家作品沒信心。

宇珍拍賣公司董事長郭亨政對於這次插足台灣本土藝術市場有很大的使命感。他認為,相對於中國同輩藝術家的天價,台灣藝術家作品並不遜色,但價格明顯偏低,因此在「清翫雅集」若干資深藏家的慫恿下,希望結合師大曾肅良教授的學術資源,為台灣本土市場再盡棉薄。

 
洪瑞麟《老台北》。
 
拍賣公司屬於「一翻兩瞪眼」的現實文化。備戰大半年,成敗全在拍賣進行的幾小時內,宇珍這份「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傻勁,著實讓人動容,尤其標榜「大師」起源地的師大美術系所,若能以學術的嚴謹插手台灣市場,未嘗不是?學相長的好策略;而千億級身價的「清翫雅集」,在收藏界確實「喊水會結凍」,在古董、海外華人藝術收藏版圖都留下風光紀錄,唯在台灣本土藝術的收藏板塊卻節節敗退,讓人惋惜。

過去恆嘉實業公司董事長葉榮嘉曾以財務危機為由,棄守成立「榮嘉美術館」的夢想,把能賣的前輩藝術家作品都賣了;國巨電子集團總裁陳泰銘也將當年「封面先生」的雅號用來印證他「拉著市場拍賣成交價格跑」的藝術投資成果,其手上賣出的陳澄波、廖繼春作品,都是拍場天價的締造者。他對前輩藝術家雖然保有部分惜售精品,暗示將來以手中精品推動東西大師國際交流展的用心,但整體來說,他只賣不買(只買部分低價台灣年輕當代藝術家作品),是台灣本土藝術界動見觀瞻的反指標。

如果「清翫雅集」成員的關注點,能夠重新拉回台灣本土藝術,將是市場一大強心劑。如果元大集團馬家父子能再拿出去年以新台幣3億餘元拍下徐悲鴻《放下你的鞭子》的豪氣,或以馬維辰搶拍陳澄波《嘉義公園》的真情,幫忙把台灣藝術市場的冷灶重新點燃,象徵性地敲幾件本土非名家作品,相信可收壯膽與跟進之風。

如果葉榮嘉在目前財務大幅改善後,不再心存清倉之念,繼續出售手中其他本土藝術家作品,讓台灣不同世代的藝術家,不再有市場「棄嬰」的失落感;如果陳泰銘也拿出1990年代挺蘇富比、佳士得兩家國際拍賣公司的善意,到本土拍場下單,則市場野火再起,指日可待。

去年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以新台幣800萬元的高價拍下張義雄的大畫,市場一片好評。如果曹董也拿出今年春拍時,搶拍中國新銳黃鋼作品的霸氣,給台灣本土市場一些新機會,大家將對曹董「心存感激」。如果擁有私人收藏美術館(博物館)的清翫成員,如林百里、翁明顯、洪三雄、陳永泰……以及古董收藏成果斐然的蔡辰洋、潘文華等大企業家,也能略盡心力,都是重燃台灣本土藝術之火的重要力量。


 回歸作品賞析與美術史定位的重要性

當然,台灣本土藝術再起,不能一廂情願地寄望在藏家的善意與民族情操上,畢竟談投資是六親不認的。

 
楊三郎《日出》。
 
台灣本土藝術市場的野火終將再起,然須多管齊下,而學界與藝術從業者責無旁貸。藝術賞析貴在妙不可言喻,無聲勝有聲,但對台灣本土藝術市場的冷灶,特別是中壯輩藝術族群,市場是陌生、甚至充滿誤解的。許多藏家一提到台灣中壯輩藝術家,就斷言其缺乏創意才氣、師承影子過重、國際展覽經歷單薄、內涵不足、欠缺生命開挖習慣與能力……但學術界如能重拾台灣美術史,為中壯輩藝術家重新梳理出一套適合他們的時代位階,例如東方、五月畫會的歷史意涵,或鄉土運動中他們的集體作為,不僅可挽救枯竭的本土藝術,也可深耕台灣美術史的容載量。

什麼是台灣本土藝術的價值與精髓?什麼是台灣民土風情與生命力?台灣藝術的時代性在那裡?目前大家對宇珍台灣本土藝術的專拍,不只希望看到精品雲集的徵件成果,更期待透過這次專拍,重新讓學術的爬梳,為蒼白單薄的一代藝術族群找到他們可以套用的語彙,收藏家可以朗朗上口的論述加值。

當然,外面的「工」作得再細,都不如直接為藝術作品的真誠感動。創意不被珍惜、台灣本土藝術市場不彰其來有自,時代性不足,作品又不夠深度是關鍵。當然,訂價的不合理也是問題所在。如果在目前市場已奄奄一息的情況下,藝術家還堅持1990年代盛況時一號動輒5萬、8萬,水墨才數一才咬住8萬、10萬不放,藏家是不會領情的。自由市場的可貴在於尊重供需調節,尊重透明競爭,拍賣市場不乏低預估價被高標的情況。如果一味採高價政策,表面是保住藝術家顏面,但「愛之適足以害之」。不當的訂價,往往嚇跑可能的買家,最後落得乏人問津,流標收場。

另外,若干新手上路的拍賣公司,過度迷信「集體名牌」,最後顧此失彼,變成集體失靈,截至目前宇珍徵件的「大拜拜」策略,著實讓人捏了好幾把冷汗。對台灣本土藝術市場沉浮來說,這是一個睽違十多年,話題與熱度再起的寶貴時代,火苗已起,各界都小心翼翼。期待火苗成為火把、成為火炬,成為重塑台灣藝術市場自信心的燎原野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