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常說些話笑掉朋友大牙,但是小弟常是認真的說。比如宅男剛出現的時候,我說,這個在以前不是新好男人嗎?放假都在家,怎麼女人又不愛了,改愛型男?
昨天出現向憲哥嗆聲事件,今天倫敦城市大學博士生朋友立刻投書,討論這個現象在台灣的問題。
正巧昨天與學弟也討論到這個,他主張,台灣沒有宅男這個符號,這是媒體虛擬的,台灣宅男跟日本御宅族意義不同,台灣更偏向好人文化;
我倒覺得,就算台灣媒體靠御宅族擬出了一個宅男符號,當社會作用後,符號就真實存在,則,今天嗆聲事件,也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就在一個真實的『宅男』符號下,企圖翻轉內涵與意義,猶如前陣子翻轉台客一樣,不過這波翻轉還在於正名,向下面提到的新好男人,或是最近天下等提到的宅經濟,可能還是下一波。

總體我看,好的趨勢是,台灣越來越重視生活風格族的建立,尤其為自己正名,當台客不好嗎,當宅男不好嗎?當魚乾女不好嗎?犯了哪條法律?
台灣文化崇尚主流現象非常嚴重,所以哈利撥特關鍵在於排隊,不在佛地摩,但是當社會上有很不同聲音敢於挑戰主流威權,是一件好事。

宅男其實還可以有多想像,不只是動漫的而已,放假在家看書,或在家看DVD,或園藝,廣義上都是宅,因為自有興趣,也自有一個團體,不是天天去101趴趴走,那這算嗎?

另外更值得討論的是,宅男是誰提出的,已經不重要,是哪些人刻意操作,如何醜化與標籤化的過程,諸如媒體,部分社會團體先前都張牙舞爪,之後配合一些熱心的社會評論人士等共謀 ....

============
宅男 很多新好男人
 
【聯合報╱趙哲聖/倫敦城市大學博士生(英國倫敦)】 2007.09.25 03:47 am
 
 
日昨一群為了正名「宅男」的動漫迷們,抗議娛樂節目誤用「御宅族」與「宅男」的定義而集結電視台。顯然這些被影射為御宅族或宅男的抗議者,並沒有「家裡蹲」,不但透過宅內電腦網路集結意見,還外出抗議。

新詞與新用語常會在社會生活中造成新氣象,透過日本電影「電車男」,我們除了認識日本人的名詞「御宅族」外,還包括男主角與朋友們的生活模式。如果「宅男」是根據這個電影所衍生出來的新符號名詞,這裡的宅男,普遍是指對某特定事物極度喜好,例如漫畫、電玩、模型玩具、3C科技產品等,因為迷上的這些行為模式多在室內發生,足不出戶的結果,無法自在與他人接觸,建立人際關係。

宅男後來成為流行符號與用語,大量出現在媒體上,含意也越加廣泛。較廣泛的用法,宅男的年齡層拉大,從小宅男、大宅男到老宅男都有聽過。某種程度,它除了顯示現代社會的疏離感外,人們往往在自家才能找到「本我」。

正面來看,宅男有新好男人的一面,比較重視住宅內在的事物,有獨特的購買能力。而從科技網路普及化後,因為很多SOHO族的生活模式(如網路購物、數位電視等),幾乎足不出戶也可以知道世界事與做到任何事,因此,此處宅男又有在某一領域專業的含意。

宅男這個詞的氛圍,還一直在多元改變中。在家蹲這一詞雖然過於具象,但並不會狹隘到因為一次的娛樂報導而定型。

現實生活中,大多數男生其實多少都有一些宅男取向,喜歡收集變形金剛玩具、熬夜看金庸小說、狂買數位相機、風靡Wii 等,或是透過網路社群如Myspace、YouTube等平台,暢遊在電腦網路的天地中!

藉由動漫迷們的抗議,更加把「宅男」一詞,推向顯學研究與探討,未嘗不是好事。

【2007/09/25 聯合報】

=======

動漫迷 要的是尊重
 
【聯合報╱李家誠/大學生、動漫迷(南縣永康)】 2007.09.25 03:47 am
 
 
看了日前的動漫迷正名活動後,我的看法是,我們動漫迷要的,確實就是尊重。

曾幾何時,喜好動漫的興趣竟被直接與人格有問題掛上等號。就像以往打撞球就會被認定為是留連街頭的不良少年,頂著與眾不同的髮型就是行為偏差一樣,我們的社會總是一再的用錯誤的方式評斷不了解的文化、行動與想法,而悲哀的是,這似乎是大眾了解新興文化的必經過程。

本質上,動漫迷的動機和某些人物或媒體口中的「社會化良好」的人們並沒有差別,都只是純粹的喜好。我很懷疑,台灣難道仍然不能接納不同興趣的人嗎?

吳宗憲所宣稱的節目效果,很明顯不成理由,扭曲了原書的意義,並加上毫無關係的黃色笑話,只會誤導觀眾對該輕小說、及看輕小說的人的印象;為了他口中的節目效果而犧牲真相及許多動漫迷的形象,是非常自私的行為。希望媒體及社會大眾能早日以正常的眼光看待動漫及動漫迷。

【2007/09/25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