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高舉德意志精神,排斥猶太的各式生活。
所以下文說,希特勒的唱片還有孟德爾頌這些猶太音樂家,令人吃驚。
希特勒在少年時期是要當藝術家的,繪畫,也留連在維也納等地,非常崇拜華格納所構出的德國浪漫世界。

在納粹掌權後,希特勒去義大利找莫所里尼,高談哲學與音樂等,將軍們睡了一片。
納粹集中營每天都會放華格納,所以現在仍倖存的猶太人,非常痛恨華格納,當然也是恐懼。
於是,以色列,原本是禁演華格納的音樂(應該還包含理查史特勞斯),在盟軍主導的戰後,類似卡拉揚等人都是黑名單。當然先前談柏林愛樂巴結納粹,也是。
下文一直提到巴倫波因,我記得先前華格納解禁後,他偷偷插入華格納曲目,台下當場不滿。
但事實上在一般新一代以色列人身上,其實華格那還是暢銷曲目。

用文明面對宿敵,是高難度,因為等於壓抑自己的感情。

==========
聯合筆記》用文明面對宿敵
 
【聯合報╱何振忠】 2007.09.11 03:34 am
 
 
二○○五年八月廿一日,猶太裔指揮家巴倫波因在巴勒斯坦拉瑪拉舉行了一場全球矚目的音樂會。巴倫波因在演出前後飽受同胞的抨擊,但他用音樂勇敢地走入阿拉伯世界,最終還是獲得兩個敵對陣營的肯定。

這支七十八人的樂團網羅了猶太與阿拉伯的年輕演奏家,除了巴倫波因外,巴勒斯坦裔學者薩伊德和華裔音樂家馬友友是最重要的三個推手。一九九九年在德國威瑪成立,連年巡迴演出,到拉瑪拉的演出達到高潮。

一九九七年以色列愛樂交響樂團慶祝成立六十周年時,曾刻意邀集了分屬各大唱片公司的帕爾曼、夏漢、史坦、祖賓梅塔、巴倫波因等知名的猶太裔演奏家和指揮家同聚一堂,舉辦了一場夢幻音樂會,但這場象徵以色列復國精神的音樂會,曲目竟涵括了德國音樂之父巴哈的作品,顯見用心。

薩伊德與巴倫波因在專業上各自崢嶸,若論血液基因,兩人分屬油水不容的歷史宿敵民;但兩人用文明與知識的交流相知相惜,儘管意見不時相左,最後還是結集出版了「並行與弔詭」的對話錄,為這段「以巴和鳴」留下佳話。

更不可思議的,恐怕是在今年希特勒珍藏唱片的出土。當年隨著他進入碉堡的一百多張收藏唱片,德國作曲家貝多芬、華格納是可想而知;但其間居然也有猶太血統的孟德爾頌、奧芬巴哈等人的作品,令人匪夷所思。沒想到,希特勒的文明只用來對待藝術,卻用他的殘暴去荼毒世界。

六年前,九一一世貿中心的恐怖攻擊改變了世界,仍未改變兩個宿敵的對抗。紅衫軍再度召集,綠衫軍也要遊行,同樣的訴求、一樣的行動,兩個對立的世界也還沒改變。九一一的毀滅,絕對不是文明;可是紅藍綠就算街頭上的文明,根本上還是欠缺一點文化。

拳頭可以擊退敵人,文化則可以吸納人心。想要一個和平的未來,相當程度取決於現在面對敵人的方式。

【2007/09/11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