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又有投書針對南村,很好,不過我倒好奇的是,筆者所言到底站在什麼立場,好像各打50大板?
他最後提到社區營造,由下而上,這是口號拉,社區營造其實就是由上而下,由中央決定資源與方針,讓各地提供營造版本,美其名為由下而上﹔如果由下而上,身為師大商圈一份子─南村,提出自己建構師大商圈的主張,為何不支持?
另外最後還提到話語權力,這也滿好的,還提到台客與商標,這件事再上次我門談論的時候已經注意到,現在一些商人會壟斷文化詮釋權,最後跟文化人鬥爭﹔但反過去看,我認為拆解的方式應該在,怎麼評論這個鬥爭關係,而不只是加入戰爭,說誰是正統。

======
中國時報 2007.08.26 
「南村」的鄉愁何在
黃國洲

    作家韓良露與知名科技產業趨勢基金會合作,共同推動「南村」文化圈,意圖取代他們認為過於庸俗商業的師大商圈。而行動的第一步,即是今年夏至在台北師大路巷弄裡,成立一家名為「南村落」的據點,並糾集各路人馬展開各式活動。

    韓良露等人此舉經媒體大肆報導後,隨即引發各界討論,褒眨不一。其中指控較嚴重的不外是,擔心「南村落」過度界入庶民的公共生活空間,讓師大夜市踏上建成圓環的命運。此類觀點有些失焦,仔細閱讀「南村」相關文章,重點並不在夜市本身的存廢或改造,而是對北市南區文化的期許與呼籲。

    另一類反對「南村落」作為的人士,則因看不慣他們對異國的憧憬與懷念,而這群藝文菁英標榜的「布波族」品味,更讓某些自認凡夫俗子的人覺得惺惺作態。韓良露將自身對紐約東村的懷念,化作台北「南村」的願景,說說寫寫倒也無妨,變成具體行動,有些人就開始惶恐不安了。

    民主的台灣社會,各種階層與族群人人平等,崇洋哈日是個人自由。韓良露開店要取東西南北村,誰要加入「南村落聯盟」,皆與他人無關。如果只因她要把「南村」當東村,便感到不爽,那四處可見的建商看板,動輒以外國地名稱呼,又該當何罪?

    平心而論,值得爭議的是「南村落」的終極目標與實施手段。台灣各地名稱好不容易已逐漸擺脫殖民政府與威權統治的束縛,如今又有一群「聞多識廣」的菁英想來爭取命名權,黎民百姓怎不戒慎恐懼?

    過去,台灣地名的更迭歷程,通常是讓別人鄉愁或意識形態來割裂自己的記憶。以真正的台北城南為例,早期漢人在南門之外建亭置鼓,外敵入侵擊鼓警示,該地因而喚為「鼓亭」(日人改為「古亭」,現今併入「中正區」),再往南邊則稱「境(木見)尾」,後更名為「景美」),意指漢人居地的邊陲。境界之外構築柵欄防禦,故名思義即為「木柵」。

    地名的沿革,如同樹木的年輪,刻畫著多少歲月的痕跡與獨特的紋理。鬱鬱「草山」,竟成蔣介石同鄉古人的「陽明」之山;各地媽祖廟前的「宮口街」不知有多少條變為基督徒的「中山」之路。陳映真的讀者都曉得許「南村」何許人也,老台北也知道四四「南村」,沒有紐約「東村」經驗的人,又如何藉由台北「南村」來產生想像與連結呢?

    正港的社區營造按理該由下而上循序漸進,而非特定人士串連媒體、企業及政客下指導棋,只要登高一呼,眾人就得隨之起舞。而利益迴避問題更是從事公共事務的一項重要檢測標準,「南村落」這家店與日後台北「南村」的關係為何?此項活動的受益者是全體社區居民或僅是少數人?

    掌握話語的權力真好!「南村落」的操作模式是否與這兩年的「台客」議題有些雷同?「台客」專利權的爭議一經披露,許多人恍然大悟,原本一句糟蹋特定族群的話,只要自圓其說,不但可創造風潮,還能賺進大把的鈔票。又土又「聳」的「台客」,你還想住在「南村」嗎?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原籍雲林笨港宮口街,曾長住台北師大浦城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