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調查,先思考一下。
所謂青壯,指的是大多具有工作能力與工作者,她們每天忙於奔波,真的還有心思看書,時再不容易。反應的現實是:台灣的工作都超時,都不要命,也對生活毫無興趣,閱讀本身是一個體驗生活,寧靜的象徵,天天奔波的人,不只沒時間,也沒心思可以靜下來讀書
這就是文創與出版的大環境。每天工作,因為要賺錢,但是對生活與寧靜欣賞,毫無興趣。

比較奇怪的是,台灣的教育體制與社會風氣,從小就要孩子讀書,因為讀書不只有氣質,更重要是可以換社會資源與社會地位回來。
那照理說putin會產生putout才對,這是最簡單的經濟學法則,但是一過某個階段,書猶如阿鼻物,敬而遠之。
那回頭就要檢視,我們給孩子的看的是什麼書,以及什麼閱讀的心態。如果只是教科書,而且是為了換資源,永遠培養不了閱讀態度與習慣,因為考試結束,誘因結束。
這是我不主張有美學教育的原因,因為同個體制,只是加入考美術考音樂而已,弄爛胃口。我寧可去考數學物理。

========
青壯不讀書 台灣淪為M型閱讀社會
時報資訊 更新日期:2007/07/30 09:29 記者:【丁文玲/台北報導】
三項近日出爐統計顯示,台灣已淪為M型的閱讀社會,老人與孩童是主要閱讀群,青壯的中堅分子則不讀書,在全球爭相以知識經濟較勁的此際,台灣核心中堅分子卻遠離書本,國家競爭力著實令人擔心。

這項令人憂心的統計發現,少年和壯年人口閱讀時間未達全國平均值、到訪圖書館的頻率最低、借閱圖書量最少、不看書或很少看書者最多!

老人與孩童 主要閱讀群

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二○○六年的紀錄,青少年是全館所有年齡層中書籍借閱最少的,而《遠見》雜誌完成的一份「台灣閱讀大調查」,發現目前正處於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的十八到廿四歲年輕人,上網是最大的休閒活動,他們每周泡在網路的時間為十九.四七至二三.六九小時,收看電視十六.九一小時,看書時間不過三.三八小時;廿五到卅九歲的人,竟然超過三成表示很少看書,閱讀時間落後全國平均值。

另一項由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調查也指出,十六歲到五十歲的中壯年人口,不僅圖書館到訪率最低,在職人士借閱八本以上圖書者,比例也相當少。

換言之,國內民眾從國中開始,一直到進入職場的四十歲、甚至五十歲,閱讀的風氣普遍低落,以年齡分布觀之,孩童與老年人竟成了閱讀的主要族群,最具生產力的青壯人口反而不愛讀書,M型的閱讀社會,帶來隱憂。

文憑掛帥 閱讀總被犧牲

「台灣的閱讀推廣運動,往往從青少年升學階段開始,就畫上休止符了。」台北市故事協會理事長謝艾士,原本是致力提升學前與國小學童閱讀風氣的故事媽媽,去年起,她與教育部「焦點三百」閱讀計畫合作,深入宜蘭、苗栗、連江三縣的國中,宣揚閱讀的重要性。結果她發現,文憑掛帥、投考明星學校的遺毒,讓閱讀相關活動,在國高中很難延續。

「為青少年量身訂做的書太少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侯秋玲也無奈的表示,「事實上,閱讀活動不只與國語文科目有關係,卻總是被聯想在一起,導致其他領域的老師排斥推廣閱讀,認為佔去數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時間。」也導致閱讀活動在國高中推行困難。

網路成為常用資訊來源

至於在職人士不讀書的問題,主持前述網路與實體問卷調查的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所長陳昭珍認為,中壯年到訪圖書館頻率低,調查也顯示,在職人士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間最長,網路逐漸取代書本,成為資訊的來源。

不過有趣的是,在陳昭珍的研究中,雖然電子書是民眾希望實體圖書館能多多充實的館藏,但圖書館網路化,卻並不符合大家的期盼,人們喜歡上實體圖書館,勝於逛圖書館網站。若依此推論,假使圖書館能加強硬體功能,多舉辦閱讀活動,再加上國高中鼓勵學生讀課外書,企業形成領袖帶領員工一起讀書的氛圍,台灣的閱讀風氣也許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