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余先生投書,暢談三峽與電影。不過感覺寫到後來驢頭馬嘴,是支持藝術電影,還是認為商業對電影才是重要的?說不清楚,還是各打50大版?
抽象的批判,都很容易,但實際上怎麼操作,都是非常困難。過度責備侯導或楊導,也太沉重,因為她們是創作人,但是要兼負太多任務,拍攝以外,創意發想以外,還要顧及很多人的嘴巴。

=============
先有好電影 城市行銷安啦
 
【聯合報╱余豈/教(嘉義市)】 2007.07.08 04:29 am
 
 
三峽建大壩前,我沒機會去;三峽建大壩後,就更不想去了。可是觀賞了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以後,突然非常想去三峽,去看看奉節縣是不是真的蓋了那座大橋,點燈後霞光瑩瑩,像夜空的銀河,橋邊的戀人如在上海百樂門般起舞弄影。

其實,這幾個鏡頭還不到一分鐘,《三峽好人》也不是刻意行銷觀光的電影,但導演的手法太厲害,明明是講勞動階層的半紀錄片,可是不論劇中角色多窮、窮到無立錐之地,都拿著手機講呀講的!想想,這意味著中國有龐大的市場,連我看了都想改行去大陸賣手機,更何況歐美商人,這就是有效益的宣傳。台北最近正討論如何利用電影來作城市行銷,其實先有好電影,城市行銷自然就跟著來。

我在中文版哈潑時尚雜誌看到賈樟柯的專訪,他穿著雅痞,足登帆布鞋,神情頗似王丹和F4的綜合體;而這專訪的下一篇正巧是報導李威,前一篇則是名模在曼谷的五星級飯店拍攝的華麗時尚照。會看這種專訪再去觀賞電影的都市中產階級走出戲院後,關心星巴克本日咖啡是什麼口味恐怕多於關心電影裡弱勢小人物的「生命厚度」;而真正穿拖鞋、嚼著檳榔出門的人會看的電影是強烈的聲光特效刺激,大陸導演怎麼會不知道呢?

就如這兩天台灣搶購環保包的熱潮,環保是否是噱頭尚不得而知,品牌操作與轉賣謀利卻已如假包換;揹著環保包在大街上招搖的人可能生活裡一點也不環保,滿嘴工人農民的導演拍幾張雅痞的時尚照就突兀嗎?

大陸導演比台灣靈活的地方就在於他們非常清楚要如何和全球的觀眾溝通,《三峽好人》裡,天外飛來一筆廢墟變成火箭升空的kuso鏡頭、從周潤發老電影與「台式搖滾樂」拼貼出來的橋段、電影開場時四川變臉雜耍還噴火的畫面,把台、港、大陸、洋人觀眾都逗得很樂,這些小元素放在亞倫雷奈式的劇情架構裡,再搭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三峽大壩工程,果然打造出獨特的影片。

我們的電影工業已累積不少經驗,出口到世界應該不難,可是這幾年看所謂「國片新勢力」的年輕作品,常覺得攝影美得不得了之外就沒什麼好說的,再加上輕薄短小的質感裡硬要塞入夢囈式的說教,彷彿認為以他們二、三十個年頭去思考所謂台灣的美學、台灣的圖像,一定也是全球觀眾所關心的,結果老看著自己肚臍眼拍片,更一次次與國際大獎擦身而過。

楊德昌過世,裴在美發表文章悼念,其中說八○年代的台北是夢想的年代,年輕人都幻想著偉大的未來,我讀起來,腦中卻一直浮現三峽和這幾年頻在國際上得獎的大陸電影。《三峽好人》裡的角色各自處理完了戀情,各自等著另個夢的開場,三峽本身等待的更是另一個新世紀;而台灣那個激盪夢想的年代是否已經結束了?

在李安、侯孝賢、楊德昌崛起的年代,文化兩個字就像品質保證;現在講好聽點,是文化變多元了,講冷酷點,是觀眾跑掉了、被瓜分了。現在台灣談文化就像談產業,談產業就彷彿鈔票落袋為安最要緊,來不及管深度、國際視野和文化素質了。

可是台灣太小,只能從大環境中去定位自己,電影產業只能以質代量,用質去建立品牌。反之,如果觀眾缺乏要看好電影的品味,劣幣自然驅逐良幣,那麼台灣電影的未來將是無比的哀愁和淒涼。

【2007/07/08 聯合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cindust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